直播预告

直播时间:5月23日(周五)上午8:00

主讲人:黄竟艳   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八年实战经验,帮家长告别焦虑,学会精准报志愿

直播主题

1.高考志愿填报冲稳保合理设置

2.高考志愿填报风险规避

3.优志愿填报系统讲解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预约

经济学,这个常被误解为“只和钱打交道”的学科,实则架起了文理交融的独特桥梁。它既不像传统文科那般止步于定性描述,也不似纯理科完全脱离人文思考,而是以独特的量化视角解读人类选择行为的底层逻辑。

尽管学界对过度数理化可能冲淡人文底蕴的忧虑从未停歇,但经济学的量化演进确实为社会科学带来了革命性突破。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问题正在被转化为可量化、可建模的经济学命题。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那些能够将人文洞察转化为数据价值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正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因此当前的经济学类专业设置具体正在经历哪些变化呢?

一、 数字经济专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自2020年起经济学类专业新增速度加快,十年间新开设数量高达429个。数字经济为2018年新增设专业,此间新增227个专业点,仅2024年就新增76个,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态势,占经济学类专业新增总量的94%,而传统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专业数量则在2019-2023年大幅调整,学科发展正在向数字经济和应用型专业转型。

经济学类专业近年来有哪些变化?数字经济专业近三年招生计划骤增

二、 数字经济专业近三年招生计划骤增,未来上升空间显著

从2022-2024年的招生数据来看,各院校主要分为专业招生和专业类招生两种方式(试验班除外)。其中数字经济专业表现最为亮眼,作为经济学类中最年轻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普遍融合了经济学理论、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跨学科内容。该专业招生人数从2022年的3千多人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5万多人,三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1.43%,展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等传统专业也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长。

反之,采用专业类招生模式的整体招生规模却呈现下滑趋势;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持续萎缩,且招生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2024年计划数为109人),能看出来部分传统经济学类专业因此受到了挑战。

下表展示了2024年部分985、211院校的数字经济专业作为交叉性质前沿专业与其他经济专业在本省的最低录取分数和位次对比。

从录取分数来看,数字经济专业在多数院校中保持领先或持平优势,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数字经济比经济学类高出1分,上海财经大学更是领先经济学专业6分。

2024年,“两财一贸”顶尖财经院校中的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均已开设数字经济专业,未来该专业在招生规模、录取分数、就业质量等方面都具备显著的上升空间。

三、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表现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

近年我国本科生就业率大幅下滑,许多专业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也位列其中。2018-2023年间,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率从91.7%下滑至83.1%,降幅达8.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本科整体就业率的下滑幅度。大环境下传统金融、贸易等行业吸纳能力下降或许也是因素之一,

从排名百分比来看,经济学类专业在全部学科门类中的相对位置持续走低,这种趋势在2021年达到谷底。虽然2023年略有回升,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019-2020年间,经济学类毕业生起薪基本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持平,但差距被缓慢拉大。直到2023届经济学类毕业生月收入才反超全国平均水平。

2021-2023年三年间,经济学类毕业生月收入累计增长略高于全国本科。可能得益于数字经济相关岗位的薪酬拉动,以及金融等行业在疫情后的逐步恢复。但对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正面临与统计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强烈竞争。

从近年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视角来看,2020年疫情冲击叠加金融强监管政策,直接导致银行、证券等传统就业渠道收缩;2021年“双减”政策和房地产调控进一步缩减了教培、地产金融等岗位空间进而影响毕业生就业广度;而2023年后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兴岗位需求与教育供给刚性的矛盾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无论是从就业率还是从2018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进一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所体现。

结合学科设置和市场环境,用经济学术语表述,传统经济学课程形成的人力资本像是宏观分析、制度经济学等技能边际效用正逐步递减,而数字经济相关技能比如数据分析、编程等边际产出不断递增。如果能通过课程设置的边际调整来提升毕业生的能力弹性,就能使其更好地推动政策、就业市场上的产业需求曲线位移。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或许就不会像现在停滞不前。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youzy_cn)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