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磊

小知识

于右任(1879-1964)作为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碑帖融合”的集大成者,其草书艺术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传统书法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他的书法实践不仅根植于对碑刻的深入研习,更通过“标准草书”的创制,为草书的实用化与艺术性平衡开辟了新路径。

于右任对草书的革新始于对传统书写困境的反思。20世纪初,草书因字形繁复、实用性不足而逐渐边缘化。对此,他提出“草书标准化”的理念,主张在保留艺术性的同时提升书写效率。

字形简化,通过整理历代草书字形,剔除冗余笔画,形成统一规范的书写标准。结构优化,借鉴魏碑的方正骨架与行书的连贯性,使草书兼具辨识度与流畅感。实用性推广,编纂《标准草书千字文》,将艺术创作与教育普及结合,推动草书从文人雅玩走向大众生活。

这一改革是基于“文字为文化载体”的深刻认知。于右任曾言:“改良文字,利制作而新国运”,其目标直指通过书写效率的提升助力社会进步。

于右任草书的风格特质源于其对碑学与帖学的融会贯通。早年临习汉魏碑刻(如《石门铭》《张猛龙碑》)的经历,赋予其书法雄浑的骨力。而对“二王”、怀素等帖学经典的研习,则为其注入灵动之气。

以碑为骨,笔画中锋沉厚,转折处保留碑刻的方折感,笔势如刀凿斧刻,彰显金石气韵。以帖为魂,通过连绵的笔意与疏密对比,打破碑学的板滞,虚实相生,展现草书的抒情性。在“迟涩”与“流畅”、“厚重”与“轻盈”的对立中寻求平衡,形成“碑体草书”的独特语言。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化碑入草”实现美学重构。正如其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可见其对传统资源的消化与转化能力。

作品一

作品二

作品三

作品四

作品五

近现代书法史上“碑帖融合”的集大成者——于右任草书高清作品集

作品六

作品七

作品八

作品九

作品十

作品十一

作品十二

作品十三

作品十四

作品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