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多样,最广为流传的与屈原相关。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怀着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们十分悲痛,纷纷划船打捞尸体,还将饭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啃食屈原身体,这逐渐演变成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还有说法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祭祀龙祖的节日;也有观点指出,它是源于古代的“恶日禁忌”,因五月被视为“恶月”,人们通过各种习俗祈求消灾避祸 。这些说法,都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学习咱们的国画“粽子”。

今天端午节,粽香入画,画家笔下的端午“食”光!

造型多样:国画中粽子造型丰富,有传统的三角粽、四角粽,还有细长如毛笔的“笔粽”等,画家通过不同的线条组合与勾勒方式,展现出粽子各异的形态。 

 色彩鲜明:常用汁绿、花青等表现粽叶,以朱砂、曙红画捆粽的绳子,若表现肉粽或红枣粽,还会用赭石、朱砂等表现内馅,通过色彩的深浅变化和叠加,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

线条灵动:绘制时,运用刚劲线条表现粽子硬朗感,柔和线条描绘粽叶柔软质感,线条的粗细变化可表现粽叶纹理和捆扎绳子,疏密分布则能突出粽子形态与空间感,使其更立体生动。

意境深远:画面常搭配艾草、龙舟、菖蒲等元素,营造出浓郁的端午节氛围,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让观赏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