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端午安康!
龙舟竞渡,粽香满屋,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如约而至。
民谚道:“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正值仲夏之际,暑气炙热,阳气外泄易体虚,加之毒虫出没,更容易传播疾病。
而五月端午,又被称作“卫生月”,此时更应注意养生保健。
将这份秘诀献给大家,愿一同养护好身体,夯实身体素质,许下一年好光景。
1
端午养生:食补的魅力
1.汤疗滋养:银耳莲子汤
端午,正值五月五,是九毒日之首。
此时阳气最为旺盛,又恰逢龙舟雨绵绵,湿热交织,使得阴阳之气易于激荡,出现代谢不畅、气血阻滞等症状。
银耳,被誉为“平民燕窝”,具有运转气血、养颜滋阴等多重功效。
而莲子,则以其清心安神的特性为人所喜。
将二者巧妙结合,熬制成羹,不仅口感滑润、香甜可口,更能滋养身心,调和气血,为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从中受益,既美味又养生。
2. 茶疗清热:菊花茶
随着节气的更迭,气温也日渐升高,人体阳气逐渐升腾。
过高的气温会导致体内水分迅速流失,进而出现精神不振、上火等状况,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离骚》中曾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而菊花茶性偏凉,具有清热败火的功效,帮助我们消减夏日的暑气。
不仅如此,它更是一剂提神醒脑的良药。
对于用眼过度的朋友,能够起到降火明目的效果。
在此时节,不妨为自己和家人泡上一壶菊花茶,让茶香陪伴我们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夏天。
端午习俗:古人的智慧
1.粽子美味:养胃佳品传
《岳阳风土记》中云:“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端午吃粽子,是从春秋之时便流传至今。
佳节到,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将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方便早上食用。
粽子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药膳。
其中包裹的糯米味甘性平,能够健脾养胃。
可即便再好,也不宜过量食用,否则容易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在品尝粽子之时,不妨搭配上果蔬,能更有利于消化。
2.挂艾驱蚊:天然护家园
端午前后,高温湿热,梅雨连绵,身体难免受侵扰。
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古人深信,端午是恶月中的恶日,蛇、蟾蜍、蝎子、壁虎、蜈蚣则是恶疾流行的五毒。

而艾草所散发出的芳香艾油,具有驱虫、杀菌、解毒的神奇功效。
待到毒虫出没之际,家家户户便都佩戴上“艾”心香包。
有的扎成人形,悬挂在门窗之上;有的制作艾条,点燃后熏屋。
除了能有效清洁空气,驱除蚊虫,还能净化环境,为家中带来一份安宁与祥和。
3.五彩绳吉:纳福迎好运
五彩绳,又唤作“长命缕”、“续命丝”,是古时流传至今的传统饰物。
而五色,分别代表五行,相生相克。
前人认为,五行能够压制五毒,驱邪避灾,守护家宅平安。
《浣溪沙》中写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在清晨,大人们醒来后的首要之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臂上系上这五色绳。
佩戴五色绳,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寄托了人们对时来运转、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端午注意:健康度节三要点
1.情志疏泄:愉悦心情
端午节之际,风火交织,人们往往容易感到内心的烦躁与不安。
健康之道,首在静心。
心若静,自然清凉,无杂念纷扰,也就不曾压抑。
闲暇时刻,整理一下房间,居住空间焕然一新,清新空气环绕四周,自然让人心生愉悦。
此外,别把自己长时间关在室内,容易带来低谷情绪。
我们不妨走出户外,感受大自然的怀抱,有助于缓解内心的压力。
在这个季节,神清气和,心怀欢畅,疾病也就远离了。
2.健步运动:舒筋强身
中医上认为,“走”为百炼之祖。
运动,是嘴简单且免费的养生。
这种简便易行的锻炼方式,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内外通达、强健体魄的效果。
在健步中,保持身体放松,两臂自然摆动,两腿稳健迈步。
需注意的是,虽有益健康,但剧烈的运动常常会让人伤津耗气,有损身体。
适度的健步,是强身健体的良方,坚持一段时间便能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
2.夜卧早起:养足阳气
自端午时节起,暑意渐浓,人体阳气宣散于外,时常精神不振。
为了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需调整作息,晚睡早起。
所谓晚睡,并不是让你放肆熬夜,而是适当比平时推迟半小时左右。
中午时分,则可以适当小憩半小时,帮助身体缓解疲劳,恢复活力。
晚睡早起,更贴近自然之道,也更又利用养护身体。
▽
岁月长,粽叶香,端午至,醉时光。
生活,“粽”有幸福,“粽”有甜蜜。
值此佳节,饮一杯雄黄,赠一枝艾草,祝你安康如意,岁月静好。
健康是宝,养生为先,也愿这份简单的小妙招,伴你安康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