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文物,
带有时代的烙印,
都因为凝聚了一个时刻而熠熠发光。
利簋,195禁出文物之一,它的铭文为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关键证据,通过与天文历法的结合,推断出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展示了青铜器作为历史档案的功能。




禁出文物


年代:西周早期
规格: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重7.95千克
出土地:1976年陕西省临潼零口出土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示方式:固定陈列独立展柜展示(古代中国展厅)
用途:礼器



文物洞察



造型特征

整体体现了西周早期青铜器典型风格和“天圆地方”宇宙观。

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是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呈二方连续图案绕簋一周;方座面四隅加饰蝉纹,方座上的兽面造型与利簋腹部的主体兽纹相仿,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
兽面巨目凝视,森严恐怖。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纹饰,线条流畅清晰,共同给这个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
饕餮纹代表威严与神权,蝉纹象征重生,反映西周早期宗教与权力观念。

青铜铸成的历史档案

其实各个博物馆收藏的簋并不少,能够跻身于195禁出文物,那就是因为这件簋上记录下的历史。

铭文4行32字,首字“珷”,是“周武王”之“武”的专字,记录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周人是一个古老的姬姓部族,当尧、舜、禹之际,活动在我国陕西、甘肃一带,古公亶父之时,周人自豳(bin)地迁至周原,自此走向强盛。商王武乙、文丁时代,古公亶父之幼子季历通过对邻近的戎狄部族进行一系列战争,势力得以发展,成为商西方一个强大方国。

季历之后,其子姬昌周文王继位。周文王一方面打击敌对方国、部族,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与国,逐渐壮大成为商西方最强大的势力。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继位。

商代末年,即帝乙、帝辛(纣王)两代,曾长期与东南的夷人部族发生战争,从而放松了对其它地区的控制。同时,商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空前分裂,致使纣王众叛亲离。

【禁出文物】“利”青铜簋:西周第一青铜器,青铜铸成的历史档案

此时,周武王看到伐商时机已到,遂率军进抵牧野(今河南淇县南),距商都朝歌仅有70里之远。商纣王慌忙迎战,结果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对于“武王伐纣”,《尚书·牧誓》云:“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逸周书·世俘》曰:“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受。”

这些典籍与利簋上的铭文可以互证,为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博物小结


在国家博物馆众多青铜器中,利簋显得并不出众,体型小,陈列位置偏,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忽略,但是因为身上的铭文,它被称为“西周第一青铜器”。因为西周利簋的出土,才使得曾经对于武王伐纣的众多推测真正成为了历史,而利簋因为其铭文在商周断代中的重大作用,且是迄今为止的发现的记载武王伐纣的唯一文物,又被称为是“周代天灭簋”。

北朝佛造像:“青州的微笑”太远,北京“保利的微笑”可以平替

2025-05-05

【国家宝藏】西周神面卣:纹饰“惊世骇俗”,一度被认为是赝品

2025-05-04

国家海洋博物馆:“海上故宫”,天津最拿得出手的博物馆(附游览攻略)

2025-05-02




SHAR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