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1948年,那时候的战争场面可不是开玩笑的,东北野战军的头头们坐下来,拍拍脑袋,想出了个大胆的计划。他们说,咱们这就不跟沈阳、长春的国军正面硬刚了,不是有句老话吗,“兵贵神速”?就让主力部队往南一路开到锦州,先切断国军的退路,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关门打狗”嘛。
而国军那边,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早在年头,看着东北的风云变化,他就盘算着要把沈阳的主力撤到锦州去。一边是为了给那些士兵找个“安全的家”,一边也是希望在锦州这个关键点上,能稳住阵脚,再看看后面的大局怎么变。蒋介石的这个计划,其实也是挺有道理的,想的是既保住了实力,又留有余地,万一形势有变,还能有个应对的策略。
然而,战争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国军的援军在锦州被围困期间,迟迟不能到位。锦州一失守,长春的守军也开始心思活络了,有的起义,有的投降。而那支被寄予厚望的从沈阳出发的精锐西进兵团,也没能逆转局势,最后在辽西走廊那一带,被东北野战军一个劲儿地追打,直到覆灭。
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随后直逼沈阳,国军守军大部分都撑不住了,纷纷瓦解。就这样,辽沈战役以一个潇洒的完胜收场。而蒋介石那边,虽然他有退守锦州的打算,但战事的急剧发展让这个计划只能成为一纸空谈。在这场关键的辽沈战役中,锦州无疑是转折点,两边都知道这个地方重要,但最终是东北野战军把握住了机会,做到了先手强。
02
1947年的东北战场上,国军的处境就像被人困在角落里打,处处受限,局局受挫。整个国军被逼到了沈阳、长春这些大城市的周边,尽管有城墙作为屏障,但局势依旧岌岌可危。说起来,沈阳和长春之间,再到锦州的交通线,都不怎么畅通,就像断了肠的蚯蚓,挣扎着连不上头。兵员、武器、粮草补给都难上加难,几乎是靠天吃饭。
当时驻守沈阳的国军都是些老资格的中央军,比如驻印军和远征军,都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蒋介石想把这些部队拉到锦州去整补,希望能在那里重新组织战斗力。但话说回来,卫立煌刚刚坐上东北剿总总司令的位置,人家可不愿意就这么出沈阳。特别是在冬季攻势的时候,卫立煌一直担心出兵就是送羊入虎口,于是就守在沈阳不肯动。
蒋介石急了,直接下命令要求沈阳的部队沿着沈锦线出击,但卫立煌还是老调重弹,说部队残缺,弹药不足,一出城就是自寻死路。到了1948年2月下旬,蒋介石的耐心彻底耗尽,派了罗泽闿和李树正到东北去跟卫立煌摊牌。卫立煌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派了郑洞国跟罗、李二人一道回南京,给蒋介石汇报东北的真实情况。
蒋介石气得不行,他回想当年北伐战争时的光景,自己的部队能以少胜多,从广东一路打到河南,如今这些黄埔军队为何就闯不过去锦州这一关呢?
蒋介石那时候一心想要让东北的局势给他扭转过来。卫立煌在东北坐镇,一面是蒋介石的雷霆万钧的命令,一面是现实情况的山高路远。两头压力夹击,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蒋介石要的是行动,卫立煌也只好跟他的将领们开会,商量对策。最后决定两手准备:一头拜托南京再调第8军到锦州,另一头还得从华北调动两个军,由傅作义亲自指挥,来个大包围策略,把沈阳的国军往西推。这还没完,沈阳得留下五个师守着,如果真的要撤退,那最多从沈阳抽出七个师。
但这事儿说着简单,卫立煌还是不停强调撤离途中的问题,尤其是那天气,说白了就是冷得跟刀割一样,一旦在新民西边一打起来,那后果谁也说不准。蒋介石那边还挂念着北平的李傅能不能出兵支援,这事儿谁也拍不了胸脯保证。加上外头都传着国军要“放弃”东北,压力山大。
结果蒋介石只好勉为其难,决定等天气好一点,地面完全解冻后再说。到了3月中旬,情报来了,说我军已经从沈阳周边撤了,蒋介石这才又提起撤军的事。到了3月底,蒋介石召见卫立煌,又是一顿磋商。蒋介石关心的是空运根本撑不住沈阳精锐部队的消耗,那就是杯水车薪。卫立煌这时候保证,只要主力不撤出沈阳,他能担保东北部队的补给,并且还要求美国顾问团帮个忙。蒋介石对这个方案表示认同,但他还是那句老话,一旦整补完毕,就得有所行动。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蒋介石可没打算善罢甘休。
03
另一边,美国顾问团的巴达维将军不是来东北旅游的,他是来看看他们送的美械装备到底落在了谁的手里。美国那边大发慈悲,说好了要在1949年春天之前送来足够十个师用的装备,还得是新的,不是那种打过仗的破铜烂铁。
卫立煌拿到这个好消息后,马上开始整顿沈阳的国军,从人员到装备,从精神到物质,一个也不落下。同时,还没忘了加固沈阳的防御工事,打算把沈阳盖成铁桶一样。
不过蒋介石那边不安生,又开始提起要沈阳国军往西撤的事。赵家骧和廖耀湘这两位就得跑去南京,把战情向蒋介石一五一十地报告。东北的将领们脑筋转得快,他们觉得如果锦州那边没有强力的支持,沈阳的部队西撤纯粹是自杀行为;而且一旦沈阳的主力撤了,长春的守军压力山大,长春的防线可能直接崩溃。

最后,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把行动推到1948年7月底。这段时间,南京那边不是闲着,加派了飞机往沈阳空运粮食,还补充了11个步兵团的武器装备。从沈阳往锦州还运去了两个残师,让他们在锦州就地修整。
为了让行动更有力,计划是把沈阳守军分成攻击兵团和防守兵团。这样一来,攻防兼备,也能保持足够的灵活性。然而蒋介石对卫立煌的不听话很是头疼,于是在锦州弄了个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让他全权负责指挥,好像这样就能剪断卫立煌的手脚。可蒋介石还是小看了卫立煌,这位老将军也不是吃素的。他虽然表面上没反对分兵的策略,但是那个攻击兵团却迟迟没能组建起来,仿佛是有意拖延。
04
1948年,东北国军的日子不好过,前途一片迷茫,高层内部矛盾层出不穷。尤其是卫立煌和蒋介石之间,以及卫立煌和范汉杰、廖耀湘之间的矛盾,都像是锅里炖的肉,一点一点地熬着。
范汉杰的处境更是尴尬,他是蒋介石直接派来的,本以为可以大刀阔斧做事,结果发现蒋介石的命令常常绕过他直接下达,有的时候连他自己都是事后才知道。卫立煌这边自然是心里有气,感觉自己被架空,两人之间的互信自然是谈不上。
范汉杰自己也觉得这种环境下无法施展,他尝试向蒋介石请辞,结果蒋介石给他来了一句:“你们不干,我又怎样?”意思就是,你走了还有人能干。范汉杰没法,只好继续留在那儿,蒋介石还特意命令空军总司令周至柔第二天派飞机把他送回驻地。
回到锦州后,范汉杰又去沈阳找卫立煌,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辞职,同时建议由陈铁接替他的职位,因为陈铁是卫立煌的老部下,可能更能得到卫立煌的信任。但卫立煌面对这种请求,只是敷衍了事,说什么大家都是老朋友,要共同努力。范汉杰心里清楚,无论是卫还是廖,对他都有意见,东北的局势更是复杂,意见分歧、内部矛盾重重。而廖耀湘那边的情况也不乐观,他一直催促卫立煌成立机动兵团与防守兵团,希望能及时采取行动,但实际进展却是缓慢的。
05
卫立煌算是被夹在了一堆矛盾中。一方面他得考虑长春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得担心如果动了沈阳的主力,不仅长春、沈阳两地可能都会损失,自己在部队里的声誉也可能一落千丈。更麻烦的是,如果东北真的丢了,那可就是他个人要背这个黑锅了。
卫立煌还有他的小算盘,他不想只是个挂名的司令,想要真正掌控军队,直接指挥各个军甚至是各个师的行动。这就使得他在作战上总是犹豫不决,不愿意采取果断行动,这自然也就和我之间擦出了不少火花。
在一次会议上,卫立煌没点名地批了廖一顿,意思就是建议虽好,但最终决定权在上级,不应该四处奔走,硬要上级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场面,看着就知道东北国军的高层内部多么不是味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各执一词。
而就在这时,美国那边突然答应了大规模援助蒋介石,沈阳的国军据说还解决了粮煤的供应问题。这消息一出,蒋介石的心态立马变了。可能在他看来,东北还有救,还有机会翻盘。这样一来,原本就复杂的内部矛盾和战略布局,又多了一层不确定性,整个东北国军的行动,就更像是一盘散沙,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
蒋介石这时候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他觉得只要沈阳能自己保证粮煤供应,就让沈阳的部队老老实实守着,不必急着出击。在他看来,只要沈阳站得住脚,东北的野战军就没法抽调去华北搞事,这样一来,只要国际形势一有变化,自己这边就能找到翻盘的机会。
所以,蒋介石下了命令,要沈阳的主力固守待时,目标是“东北求稳定”,计划在11月封冻之前再考虑全军撤退回关内的事。可谁知道,东北野战军不等到11月,9月就发起了辽沈战役,一头扎向锦州。这时候,东西两边的兵团就开始显得格外重要了。
但有意思的是,当廖耀湘听到蒋介石的命令时,他还以为蒋介石的意思是要撤离沈阳国军。所以他在顾祝同传达命令的时候,还在坚持要走营口的计划。结果顾祝同直接给他泼了盆冷水,说蒋介石的命令主要是让你们从辽西出发,东西两边同时进攻,去解锦州的围困。
卫立煌和廖耀湘一听这命令就头疼,他们俩认为从辽西出击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更别提去锦州决战了。这在他们看来,不仅是个军事上的自杀,更是在现实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命令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被逼上梁山,没有退路。
06
蒋介石那边发出的命令是铁板钉钉的,要求卫立煌和廖耀湘立刻出兵,但他们俩对这事有不小的顾虑。卫立煌特别坚定地认为,如果单独从辽西出击,那简直是自杀行为,激动之下他还说能打赌,这事肯定行不通。廖耀湘也支持卫立煌的看法,在顾祝同召见他责备不听命令时,廖耀湘还替卫立煌辩解,希望顾祝同能再向南京反映一下实际情况。
顾祝同不买账,他认为他们俩是在找借口回避战斗,对他们的抗命行为很是不满,坚决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要求执行命令。他告诉他们蒋介石的态度依然坚定,命令必须执行。
情况紧张到蒋介石不得不亲自飞到沈阳,严令卫立煌出兵,并单独召见了廖耀湘。廖耀湘在会面中仍然以为蒋介石的重点在撤离东北国军主力,继续按这个思路劝说蒋介石。然而蒋介石的真正意图是在锦州打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结果辽沈战役就在这种复杂的内部矛盾中爆发了,这场战役的背景和内部的拉锯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对抗,更多的是高层的决策混乱和战略方向的不明确。
这种时候,指挥官的犹豫和内部的分歧其实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战争中,攻防的方向如果不能统一,战略上的摇摆不定,最终只能是自乱阵脚。这不仅是军事行动的失误,更是战略决策上的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