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亚少将的革命经历堪称传奇,他原本是率领部队去追剿红军的,却在途中遭遇红军伏击,结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他开始萌生了加入红军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何振亚坚持等待了两年多,最终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何振亚出生于陕西汉阴县,来自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尽管家境还算过得去,他的求学之路也顺利开展。1931年2月,17岁的他从汉阴县立高小顺利毕业。但由于遭遇了官府的重税勒索和土匪的抢劫,家道中落,最终导致家庭破产。为了改变命运,何振亚决定投身军旅,考入了由杨虎城将军创办的第十七路军军官训练班。

经过了八个月的严格训练后,何振亚顺利结业,并被分配到安康绥靖军第一团担任排长。1935年3月,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陕西警备第2旅第4团,准备前往追剿红军。然而,他们在洋县华阳镇遭遇了红25军的伏击,战斗结果惨重,损失巨大。部队休整了数个月后,决定再次出发,但这次进军秦岭山区时,士气低落,士兵们不愿继续作战。到12月时,团内部分士兵开始出现叛变,尤其是4团4连班长张子意和士兵王展带领一个排发动了兵变。这一事件激发了何振亚更加坚定的决心——投身红军。

不久之后,西安绥靖公署紧急命令该部队前往西安整训。此时,担任9连排长的何振亚感到时机紧迫,形势十分严峻。在12月11日,当他们抵达蓝田县时,何振亚决心采取行动。他指派刘宝山和周明钧在农民刘世杰的家中秘密处决了连长张锡武,并以“执行任务”为名,迅速令全连带上武器和轻便行李紧急集合。全连约100人连夜行军80里,直到天明时,他们来到了犬岭梁。在雪地中,何振亚宣布:“从现在起,我们不再是国民党的军队,而是为劳苦大众而战的武装。”他随即将部队更名为“陕南游击纵队”,自己则担任游击纵队的指挥。

尽管何振亚率领的部队并非红军,但他们的行动迅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他们在陕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攻击富人和地主的山寨,将抢夺的财富和粮食分给贫困的农民。仅仅四个月,游击纵队的兵力就达到了500多人。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敌人和地主武装展开了疯狂的追击,尤其是庞炳勋的两支部队。他们虽找不到红军的踪影,又没有后方支援,面对极度匮乏的粮食、弹药和医疗物资,何振亚的部队陷入了困境。为了保存力量,他不得不与国民党地方政府达成协议,暂时接受“收编”,并以“商州专署特务大队”的名义存在,随后更名为“安康保安司令部特务大队”,不过他坚决拒绝进行整编。

何振亚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他要为自己和部队寻找机会,加入红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借着出征安康北山“剿匪”的机会,带领部队转移到距离安康约150里的东镇,并派遣多批人员深入特县保安队进行策反,同时在安康等地设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站。这些行动为日后的起义做好了铺垫。

“剿”红军遭伏击,他决心当红军,后成为解放军少将!

1936年5月,沈敏从沈启贤的来信中得知,何振亚的游击纵队已经被国民党安康专署收编。于是,沈敏回到西安,联系了杨虎城的宪兵营长闵金生等中共党员。经过沟通后,中共西北特支决定派遣杨江、杜瑜华和沈敏前往东镇,找到何振亚并进行接洽。最终,何振亚将部队更名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同年,他带领部队到达庆阳,并正式加入了红十五军团,成为该团的军团警卫团的一员。就这样,经过两年多的等待,何振亚终于成为了红军的一员,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抗战爆发后,警卫团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警卫营,而何振亚则被调任为344旅687团的参谋长。此后,他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多个战役,直到1949年,他晋升为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副参谋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罗荣桓元帅曾高度评价他:“何振亚是海南陕南人民抗日的尖兵,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及《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这两本书,由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详细记述了一批20世纪的革命精英们是如何追随中共及其领袖的历史传奇。这本书成为了畅销书,广受读者喜爱,销量突破百万册,也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