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过咳痰或是被痰堵住呼吸道、呼吸困难的经历。它似乎不总在,但又总是无处不在,时不时就会冒出来给你添点“堵”。还会经常从各位医生那里听说痰湿体质,原来它不止会“堵”,似乎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段时间全国大范围降温,因此我这边也收到不少祛痰的相关咨询。不少人因多年受“痰多”这一问题困扰,而想要深入了解痰究竟是什么,今天我就分享其中较为典型的几个问题,跟大家一起了解下。
说到痰,大家首先想要了解的,肯定是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痰,究竟是什么。
在中医学理论中,“痰”不仅仅是现代医学中我们所理解的由呼吸道分泌的粘稠物质,它的概念更为广泛,包含了体内因各种病理原因而形成的异常分泌物。简单来说,痰是“水湿”内生的产物,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的结果。它的形成不仅与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的调节密切相关,而且与体内的气滞、血瘀、湿气等因素也有密切关联。
同时,中医还认为,痰不仅仅局限于气管、肺部,还可能存在于体内各个部位,如肝脏、乳腺、子宫等。像常听说的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和子宫肌瘤等。
另外比较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痰有多种形态,颜色有白、黄、红、黑,质地有稀、稠、带泡等,而这与体内邪气的种类有关,也就是不同的痰证。
在中医理论中,痰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湿痰”、“热痰”、“寒痰”和“风痰”,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状态,其病因病机也各不相同。
湿痰:湿气是痰形成的物质基础,多由于湿气过重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滞,形成湿痰,这类痰多量多、质地稀薄,容易咯吐,多见于脾虚、湿气重的患者,表现为体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苔厚腻等症状。
热痰:热痰主要由体内热邪、火气过旺灼烧津液,炼液为痰所致,尤其是肺部或胃肠存在积热或外部入侵的热邪扰动津液成痰。热痰通常为黄稠痰、咳嗽剧烈、难以咯吐,多伴有口渴、口干、舌红苔黄等,病情较为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烦躁和便秘。
寒痰:寒痰一般是由于外界寒冷侵袭或脾胃阳气不足所致,寒气凝滞水湿,导致痰湿凝结。寒痰表现为痰白而稀,甚至半透明,伴有身体畏寒、腹部冷痛、面色发白等症状。
风痰:风痰主要是风邪引动痰湿,多为白色且粘稠,也有观点认为绿色为风痰,可能为外界风邪入侵,也可能脏腑失调而生内风,常见于哮喘、中风、脑卒中的患者。
痰可能存在于脏腑,引发的疾病也不只有咳嗽咳痰。事实上,当今社会很多多发病、高发病都与痰相关。这与近代社会的变化是脱不开关系的,比如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甜食、炸物、酒水等容易生痰湿的食物在我们的饮食中占比越来越高。
同时,工作时间长需要久坐、久站,导致气血运行变缓,再加上空调、冷饮的加入,水液代谢缓慢,积蓄体内,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湿气重而易生痰。
甲状腺结节与痰的关系
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所说的瘿病,其中与痰相关的有痰凝、痰火两种,常见的症状为颈部肿块、疼痛不适、舌苔腻,脉滑,多由于情志内伤,导致颈侧津液输布出现问题,水液蓄积于颈部而成,或由于风热、风火扰乱津液输布的通路,导致津液停聚颈侧生痰。

情志内伤者多用逍遥散加减,在纾解气机的原方基础上加入远志、夏枯草等化痰散结的药物[1]。
肺结节与痰的关系
肺结节在中医多数归于咳嗽、肺积,其中痰湿阻肺证与痰相关。肺脏主管呼吸和气的宣发,如果肺气不畅或肺脏虚弱,容易导致痰湿内生,并逐渐积聚在肺部形成结节。肺结节的中医证型多为痰湿阻肺、气滞痰凝。临床上可见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治疗时,往往采用祛痰化湿、理气解郁的方法。
治疗时多用化痰名方二陈汤加减,理气化痰,根据患者症状加减,如有肺热再加芦根,寒痰重再加款冬花等[2]。
乳腺结节与痰的关系
乳腺结节在中医称为乳癖,其中“肝郁痰凝证”与痰有关,而肝经走乳房,又调控情志,如果长期情绪不好、压力过大,影响乳腺内的气血运行,就可能导致痰湿积聚而形成结节。乳腺结节的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乳头分泌物等。
治疗上多选用逍遥蒌贝散加减,就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入软坚散结的蒌贝散,也就是瓜蒌和贝母等药物,疏肝解郁化痰。
子宫肌瘤与痰的关系
子宫肌瘤在中医中归为症瘕积聚,形成也与“痰湿瘀血”相关,痰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个分类,多数表现为包块柔软、白带增多且色白,身体发胖。子宫是一个血脉丰富的器官,血液的循环和气血的运行十分重要。当脾虚湿滞、气血不畅时,痰湿积滞于子宫,逐渐形成肌瘤。多与情志抑郁、饮食不当等有关。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证型用药,可用散聚汤,或在二陈汤的基础上根据病症加减,如有瘀血加当归、三棱,痰重时加姜汁。
【图片来源*网络*】
总的来说,痰不仅是现代医学所理解的单一分泌物,而是一种复杂的病理产物。导致它生成的因素多且复杂,如果您曾经被医生诊断为痰湿体质,或经常出现咳痰、咳喘的情况,想要通过中医方药进行调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明您的困扰,我会在第一时间为您进行解答。
参考文献
[1] 孙伯扬编著. 《疑难杂病医案》[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葛建立,宋易华,范焕芳主编. 《中医癥结论治》[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