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诗词只有四首,其中有两首都是写贾谊(ps:《七律·贾谊》、《七律·咏贾谊》。这两首诗全篇就说了两点:贾生才调世无伦、千古同惜长沙傅。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喜欢读历史书,一生读了17遍《资治通鉴》,在历史长河中他老人家见识到了无数优秀的能人异士, 但是最让毛主席难忘的当属屈原和贾谊,两首七律就足以证明毛主席对贾谊的惜才之情。
毛主席这么惋惜贾谊,那贾谊一定是很了不起的大人物,或者是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贡献吧。不熟悉历史的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是实际情况是贾谊是西汉初年的政论家,他的一生功绩平平,最高官职连个九卿都没混上。
他身上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以至于在他去世的两千年里,无数大人物为其缅怀呢?这个就要从贾谊的传世文章说起。
贾谊的两篇传世文章
贾谊生于河南洛阳,师傅是荀况的学生张苍(汉初丞相),年少成才,以熟读诗书闻名于当地。最初踏入政坛是因为河南郡守吴公的征召,他辅佐吴公治理河南郡,使河南郡成为天下第一郡。
河南郡守吴公被汉文帝提拔成廷尉(九卿之一)后,吴公举荐贾谊,汉文帝委任其为博士(保管文献档案的六品官)。这个官不大,但是贾谊自此进入了汉文帝的视线内,并且在次年就因政论精辟而被提拔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
22岁就成了秩比千石的官员,谁见了都得说一句年少有为,但是贾谊的遗憾就是从这开始的,因为在22岁之后贾谊非但没有升官,反而被排挤出中央,成了长沙王的太傅、梁怀王的太傅,直到33岁忧伤至死。
在这期间贾谊也没有什么作为,他唯二的作为就是辅佐吴公治理河南郡,写下《过秦论》和《治安策》。前者放到历史的长河中,那真是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后者不仅对西汉影响深远,对后世都影响深远。
毛主席对这两篇文章评价颇高,其中《治安策》被毛主席评价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除了政治家的评价以外,怼天怼地的大文豪鲁迅也评价《过秦论》、《治安策》: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除了毛主席、鲁迅之外,还有许多人评价这两篇文章,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一句话只有褒,没有贬。大明首辅李东阳在看完有关贾谊的文章后,更是放出豪言:文帝时,可当大臣者,唯贾太傅一人。
让贾谊名传于世的是这两篇文章,让贾谊抑郁终生不得志的也是这两篇文章,因为这两篇文章让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周勃产生忌惮之心,以至于联合灌婴、东阳侯、冯敬等重臣进谗言排挤贾谊。

至于为什么这两篇文章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还是要从文章内容说起。
《过秦论》、《治安策》的思想概括
这两篇文章蕴含的道理非常深、非常广,对治家、治国都有着很大的启示,我自认为我是无法彻底讲清楚这两篇文章的精髓,真有喜欢的可以去阅读一下原文,在这里我只是简单概括一下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首先说一下《过秦论》,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秦朝的兴亡,全面论述秦国是如何从弱小变强,然后再从强盛走向衰败的。贾谊本意是想借秦朝的兴亡来警醒汉朝皇帝以史为鉴,不得不说还是很有成效的,最起码汉文帝是听进去了,后世也有许多帝王听进去了,不过还是要说一句,没听进去的皇帝更多,以至于江山倾覆。
《过秦论》对西汉的政治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治安策》可就不一样了,《治安策》直接把汉初时期潜藏、明显的社会危机全都搬到台面上讲了,其中主要的危机为: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汉朝与匈奴的矛盾、汉朝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
贾谊厉害在哪?贾谊厉害之处就在于此,他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根据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如何处理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贾谊提出两个方法:1、强调礼制,严格区分等级,迫使各地诸侯行人臣之礼,维护中央朝廷的权威;2、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断的分封更多的诸侯,削弱诸侯的力量使他们互相制衡,最终不得不依附朝廷。
如何解决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矛盾?贾谊提出了三表五饵。这个三表五饵很复杂而且研究资料很少,史学家们的解释是:立信义、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为三表;赐之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亲近安抚为五饵。
我个人的理解是:汉朝一定要高举道德仁义(德治)的大旗,不要歧视匈奴的外貌和生活习惯,尽可能降低匈奴民众对大汉的敌意。同时对匈奴输送大量的先进产物,比如精美的车辆、美味的食物、悦耳的音乐、美貌的婢女等等。利用这些和平的手段分化瓦解匈奴各部,加剧匈奴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孤立匈奴的统治阶级(单于)。
结合现在美帝的所作所为,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对外输出价值观、产品,然后招一批匈奴留学生,最好汉文帝也做个榜样,交几个匈奴朋友,提拔几个匈奴官员,然后再向匈奴民众宣传大汉的好。
事实上汉朝还真是这样做的,大力提高从匈奴那边来的人才精英,比如赵破奴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司马,除此之外还宣扬大汉的德化,迫使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在匈奴分裂后汉廷还曾尝试过归化南匈奴(汉宣帝曾用重利收买南匈奴)。在取得显著的成功后,贾谊的“三表五饵”就成了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的一贯操作。
至于如何处理汉朝各阶级之间的矛盾,贾谊提出两个方法:1、重农抑商,汉朝统治者要提倡勤俭,反对奢侈之风,严肃整治贪污、违法等害民行为;2、禁止私人铸钱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避免商人出现富可敌国的情况(汉文帝未采纳,后续汉武帝采纳,发行三官钱)。
强调礼制、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三表五饵、重农抑商、收回铸币权这一系列建议最后纷纷得到落实,并且对汉朝的统治起到了正面贡献,也为后世提供了理论知识、实操案例。但是遗憾的是贾谊看不到这些了,他活着的时候汉文帝没能重用他,以至于留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遗憾。
虽然汉文帝也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但是他和贾谊之间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后世所作诗词无一不为贾谊感到遗憾。毛主席在阅读史书时多次感到痛心,两首七律说不尽毛主席的惜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