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建新

和新疆石河子的缘分想写石河子的动念好久了,由于找不到起笔的灵感,抓不住石河子的魂,所以迟迟没有动笔。盘算了良久,今天总算有了个头绪,文章名就叫做“石河子的军垦记忆”吧!

石河子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是建国后新疆诞生的一座闪耀生辉的军垦城市,它宛如一颗璀璨的塞外明珠,镶嵌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散发着诱人魅力的年轻新兴城市。

说起石河子,对我并不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初次到新疆,去的就是石河子。2008年以来,因工作关系,又进进出出多次往返于新疆。当然,只要踏入新疆,石河子都是必然会去的。因为,四十年间,亲眼看到了这座城市从艰苦到成长,从成长到成熟的魅力蜕变过程。若有机会踏入石河子市军垦广场的一瞬间,便会被大作家艾青誉为“年轻的城”所舒展出的美丽画卷所吸引。广场上独有的35.9米高的屯垦戍边纪念碑如利剑刺破苍穹,在蔚蓝的天空下耀闪着万丈光芒,记录着那七十多年前十万大军挺进戈壁的伟大军垦壮举。

建国初期,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在彭德怀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王震将军率十万大军进驻新疆,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整个新疆千里戈壁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拓荒序幕。那是1950年的2月,王震将军在玛纳斯河流域前方手臂一指,定点了地图上以不起眼的石河子为基地中心,打响了大军屯垦拓荒的第一战。

仰望石河子广场西侧的大型雕塑“军垦第一犁”,时间仿佛骤然凝固,三位赤膊的军垦战士弓背蹬足,肌肉虬结的臂膀拉扯着木犁,黑色锻铜表面的裂痕里仍能嗅闻到当年风沙与血汗的气味。在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的荒漠上,军垦战士们用坎土曼(新疆的一种农具)、扁担、藤筐等原始简易的劳动工具开垦农田、开凿水渠,硬是在荒漠戈壁的盐碱地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系统。军垦战士们白天垦荒造田,夜晚持枪戍边,七十多年持之以恒地通过一代人、一代人的顽强坚守和无私奉献,终于将石河子这个戈壁荒漠变成了万亩良田,以新生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兵农合一的戍边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不仅巩固了祖国边防,而且使得石河子的军垦历程,成为反映新中国屯垦戍边史上的壮丽史诗。

石河子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当时称得上是“生命禁区”,也就是初期地图上一个人人不知的模糊点。1950年春天,当开垦模范359旅等第一批解放军战士踏踩着没过膝盖的荒草进入这片戈壁时,大风卷进口腔里的全都是沙尘的味道。战士们在用坎土曼刨开板结的盐碱地时,铁锹下去迸出来的全是火星,挖出来的土疙瘩就能当砖头使用。“没有人烟、没有房子住怎么办?那就地开挖地窝子住!”连长一声令下,嗓子喊得沙哑、喊得冒烟,战士们趴在地上,硬是用钢盔舀出了第一盔土。

50年代初期垦荒,戈壁沙漠垦荒条件十分艰苦,战士们住的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地窝子,也就是在沙土地上向下挖出一个个深1、2米,长6、8米,宽3、4米大大小小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细树干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苇把,撒上麦草,盖上碎土,再糊上厚草泥,正中间留一个天窗,一个斜向地面的通道作为入口。能容纳几个人、十几个人居住的半人深的小坑大坑,冬季寒风刺骨,夏季蚊虫肆虐,伴着极端天气的风雨半夜里常有沙土、雨水从屋顶簌滴落下。有一年冬天,一对新人新婚之夜,新娘的红盖头刚刚掀开,屋顶就“噗”地掉下一坨泥巴,落在婚喜的被子上,新人相视而笑,用搪瓷缸子盛来雪水,把掉落的泥巴擦成了勋章,许多兵团人就是在地窝子里面结婚生子的。

居住地窝子是进疆部队的发明,后来推广到全疆垦区,战士们乐观称之为是嵌在戈壁里倒扣着的碗。1959年在开发莫索湾垦区时,这种极端环境下农业生产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一亩地播下37斤麦种,收获时仅仅只有9斤,还不到种子的四分之一,生存的艰难程度无法想象。

石河子最艰苦的时候还是缺水,战士们要去二十里外的玛纳斯河去挑水,扁担在肩膀上磨出了血泡,桶里的水晃荡一路,担到地头仅仅只剩下了半桶水。连队里有位女战士在给开荒队送水时突遇沙尘暴,她抱着水桶趴在到处似坟堆的沙包后面,暴风停息时头发里全是沙子,嘴唇干裂得渗出了鲜血,自己却一滴都没舍得喝桶里的水。“那是给同志们挖渠的水,比自己的命都金贵。”她摩挲着泛白的军用水壶,壶身上“屯垦戍边”四个字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

“要让石头缝里长出粮食!”这是连队战士们写在黑板报上的铮铮誓言!石河子土里含盐量高得能腌咸菜,播下的种子常常被碱烧死。老一辈军垦人凭借智慧发明了“大水压碱法”。人拉肩扛地随田到处在修大水渠,终于把玛纳斯河的水引进了农田。石河子种树是另外一场硬仗。当第一批白杨苗从千里之外的内陆运来时,根须还裹着湿草帘,战士们像抱孩子一样护着。栽树时要先挖好“羊粪坑”,底层铺上羊粪,中间填上熟土,再把树苗放进去。军垦人为了保活一棵棵树苗,半夜里打着手电筒像萤火虫一样给小树苗浇水。十多年后,当第一片白杨林带在戈壁上成为绿色屏障,月光下白杨树的影子像极了持枪站岗的哨兵,这是战士们用一代青春种下的兵阵啊。

【姬建新】不能忘记的石河子军垦记忆

有一年石河子的粮食丰收了,地窝子的屋顶飘起了麦香,连队食堂用新收的麦子磨成了面粉,蒸出的大馒头雪白松软。战士们特意在馒头顶点上了小小红点,以示庆丰收、祈吉祥!还有的战士把馒头掰成小块,分食给田地里的野兔,让戈壁滩上的小小生命都能尝尝丰收的甜头,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喜悦。

地窝子的日子苦的是人,甜的却是心。每个团场下的连队俱乐部就是连队最大的地窝子,土墙上挂着毛主席像,地面上铺着干草,连队开联欢会时,有人拉二胡,有人说快书,唱秦腔、哼豫剧,角落里的大煤油灯把人们的影子投映在墙上,晃动成了无声的动画投影、一片热闹的景象。特别是每逢周末,男兵们把军装洗得发白,女兵们用柳枝编成花环……,孩子们在大人间穿梭戏耍,沙枣核成了玩耍的子弹,简单的快乐让人们到处都充满了自豪感、幸福感!

这些艰苦岁月在代代军垦人的记忆中刻骨铭心。七十多年来,从战士到军垦人的角色转换他们从未有怨言、从无退缩,凭借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军垦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若走进原“军垦第一楼”,置身于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仿佛再次穿越了时空,也让自己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馆内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生动纪实照片,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军垦战士们的英雄事迹。296块补丁的军上衣见证了军垦战士们的生活艰辛与节俭,先进的数字化升级演示让历史“活”了起来,348件革命文物的三维数据在虚拟展厅中“重生”,47米长的屯垦戍边半景画运用声光电技术,重现了军垦战士“拉犁垦荒”的震撼场景,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军垦文化的独特魅力。

石河子经过兵团几代人七十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持之以恒的顽强打拼,已经建成令人神往秀美的自然风光,创造出令人垂涎三尺的飘香瓜果与美食文化。

石河子是中国著名的蟠桃、西瓜、葡萄、苹果原产地,瓜果飘香,蜜甜多汁。石河子的蟠桃,堪称得上是水果中的贵族。果型个大鲜艳,扁圆的形状如天上的明月,面部的红晕恰似少女羞涩的脸颊。轻轻剥开果皮,肉质细腻如丝,汁水瞬间流淌指尖,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甘厚的果汁充满口腔,浓郁的味道让人味美无穷。

下野地的西瓜是石河子人的骄傲,一个个西瓜如同绿色的翡翠,鲜红的瓜瓤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黑子红瓤,格外诱人;口感沙脆是夏日里最清凉的一场雨,驱散了燥热,带来了清爽,炎热的夏天里让人感受到了丝丝凉意。葡萄串串饱满如珍珠,紫黑色的巨峰葡萄外皮包裹着鲜嫩多汁的果肉,轻轻一咬,甜美的汁液便喷涌而出,酸甜适中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玫瑰香葡萄散发着独特的玫瑰香气,如同梦幻般的味道让人置身于花海,一颗颗葡萄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口。红彤彤的苹果,宛如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挂满了枝头。苹果果形端正,果皮光滑细腻,如同婴儿的肌肤般娇嫩。一口咬下去,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果肉细腻,汁多味甜,那浓郁的果香和清甜的味道,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甜蜜馈赠,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新疆的美食石河子是应有仅有,不用出石河子就能在美食街满足愿望。若问石河子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是什么?首推的当然是沙湾的大盘鸡、石河子大馒头、石河子凉皮。这几样美食已经成为了石河子美食文化的金字招牌,石河子凉皮已作为兵团级非遗,“薄、劲、滑、爽”的独特口感闻名遐迩,成为石河子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

天壤之别的石河子如今是天蓝城净,“半城绿树半城楼”生态环境美的让人惊叹!人人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最初朴素愿景,到“诗歌之城、向往之城”的文化宜居盛景,军垦精神在传承的发展中愈久弥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珍藏的“莫特斯”拖拉机,见证着金茂芳们3.3万小时的垦荒岁月。

军垦人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信念,创造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奇迹。玛纳斯河畔的巨型垃圾场,经过30多年改造成为1700余亩的生态公园,日造氧量达4万余吨,成为环保楷模中的“城市绿肺”。如今的石河子绿化覆盖率达42%,230余万棵大树构成了绿色骨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1平方米,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农业机械化率高达95.5%,膜下滴灌、北斗导航等先进科技在现代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长绒棉、彩棉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轻抚着花岗岩基座上张仲瀚将军的诗句:“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忽然悟得了这座城市原是根植于拓荒者的热血与信念。博物馆内那件补满补丁的军大衣,用经纬交错的针脚缝补着物资匮乏的岁月;由炮弹壳打制的坎土曼,刃口的弧度里仍留存着开垦万亩良田的温度;半景半画中沙海老兵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眼前场景,驼铃声与风沙声交织成史诗般的乐章。

石河子,这座从戈壁荒滩上崛起的年轻城市,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军垦人的热血与汗水,每一处角落里都承载着厚重的军人历史与军垦文化。它既是一部生动的史书,书写着人类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壮丽篇章;又是一首激昂的赞歌,歌颂着军垦精神的伟大与不朽。石河子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未来之城,军垦人在前赴后继的伟大征程中,正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姬建新,微名“心灯”,自由职业人,爱好广泛,玩中求索。高中时就学于陕西华阴岳庙中学。曾长期从事保险、金融、环保等多工作领域亦有个人研究成果。

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