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笔者向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的“老戏骨”萧作伟咨询,从老人讲述的鲜活记忆中,还原了当年剧团进汉演出鲜为人知的往事。

  20年前,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原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亦称潜江剧团)在汉口武胜路和平剧场,于2005年5月10日—29日和2007年4月30日—5月9日,分两次进汉演出共33场,观众达两万多人次。剧场座位800多人,几乎场场爆满,站票也不少。三七分成,票房零售收入可观。

  作为一个外来的戏曲团体,在演出市场整体环境不景气的环境下,成功“着陆”武汉,并靠“硬功夫”站住脚,进入武胜路的一个设施陈旧、位置闭塞的剧场演出,并经过多方面努力后,竟取得如此好的业绩,引起武汉市新闻媒体的关注和业内的注目,也为潜江剧团未来的发展开辟出新的空间。

  汉口和平剧场,原是一座观音阁(现武胜路红燕巷12号),紧靠旧观音阁北侧的有一块空地基,解放后,经汉剧表演艺术家吴天保向市政府提议,于1951年在此建成了一座由票房支持的“和平剧场”,隶属武汉市评剧团。

  在武汉的戏曲界,和平剧场是个令人既爱又恨的地方:因透着“俗”,上不了档次,总叫人心中不得畅快。但它也有可爱的地方,就是冷不丁地会冒出一大群愿意自己掏钱看这些“俗”戏的观众来。剧场那种强烈的草根艺术、平民意识,能给凡到此地演出的剧团,提供一个极有可能成功的机会。

  武汉市评剧团其前身为市评剧工作队,1951年10月成立,1953年9月改为评剧团,在武汉有一定的观众群。1979年,该团从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三个地区14个县招收演员30名,从武汉招乐队学生10名,成立学员训练班。任命汪玖、时作良为正、副班主任,并配备专职教师10名,实行综合式教学。先后排演数十出评剧剧目。

  其实,荆州花鼓戏远在上世纪的1957年,天门剧团也在和平剧场,由艺人萧作君、程云鹏、戴莉等名演员,演出过《秦香莲》《站花墙》等剧目,每场的上座率达到八、九成以上。

  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是一个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有实力的国有专业表演团体,在江汉平原剧团中颇具影响力。剧团拥有梅花奖、文华奖、一级演员及一批省级戏曲奖项得主。剧团始终坚持“走向平民”的观点,把戏送到湖乡,温暖民心。

  在剧团第一次进入武汉演出之前,原计划要在汉“闯”5天(可实际演出23天),有日场,也演夜场,分别演出9场大戏,不行即撤回。从最坏方面着想,也不过是剧团亏几个去来的盘缠钱而已。

  初来乍到,剧团对和平剧场的环境并不了解,在没有明确受众面、市场定位情况下,亦不可能制定出周密的工作方案。如在头几天的演出中,出现了晚上三个不同开演时间的场次。从演出的前期准备工作上看,和平剧场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协助作用。开演第一天的“打炮戏”,是全本《站花墙》,主要演员是胡新中、李春华,“原版”上阵,虽说票价仅有5元一张,其上座率还是不佳,结果放了“一铳哑炮”,并没有“一炮成功”。究其原因,不是剧团的知名度不高,也不是所演剧目观众不爱看,关键是演出活动地的市场不旺、知名度不够。

  和平剧场比邻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有很多人是从潜江、天门、沔阳等地,来汉的个体经营者和务工人员,也都是荆州花鼓戏戏迷。按理来说,观众不会缺乏。剧团领导经过观察,得出汉正街流动的“天门苕”、“潜憨子”、“沔古佬”也确实不少,且多是踩缝纫机做服装的。这样一来,演出的服务对象就确定了下来。剧团把宣传口号也改为了“慰劳来汉务工的父老乡亲”。为提高宣传力度,和平剧场提议采用发传单的方式,传单从沿河路、汉正街一直散发到了集稼嘴码头,演出《海报》也贴遍的大街小巷。且把亲缘、地缘这些自然因素,也都调动了起来。

  到第二天晚上开演时,上座率就真的是多起来了,并且一天天地增多,连续出现八成座、九成座……结束了“摸石头过河”,向大城市演出市场的攀越阶段。

回溯潜江剧团进汉演出的往事

  直到第三天,剧场挂出了“客满”的牌子。第一次进汉演出,虽然剧团承受了压力,付出了艰辛,但所获得的市场荣誉,使怀揣着忐忑不安心情的全体演职人员,终于得以释然。

  就在剧团推出了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剧场“见风涨”,将票价有意思地调到了10元一张,连演两天,演毕,市场热情顿时低迷,上座率每况愈下,逐日俱减。为什么会忽然发生逆转呢?其原因是《狸猫换太子》属于“帝王将相”戏,与擅长演“三小”行当,善于表现生活戏的荆州花鼓戏,存在着不协和;加之剧情叙事拖沓,地方小调过分追求“雅”化等问题。再就是票价的上浮,使得演出市场出现如此的现象。就在剧团从经营成本出发,准备“见好就收”时,此时的剧场建议剧团再演出几场。

  接着的几天戏的演出,安排了《李三娘》《荆钗记》二出戏。结果《李三娘》售票率47%,成为后期至低点。而《荆钗记》票价回归至5元一张,则售出61%,观众开始回升。

  第一次演出,轮到最后一场,仍旧唱《站花墙》,再一次进入“客满”高峰阶段,不仅观众热抢票看戏,一票难求,就连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媒体人员也不断进进出出,剧场出现“爆棚”。剧场外,还有或站、或蹲、或来回走的,等票贩子手里“黑市票”的“戏迷”。

  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在汉口和平剧院的演出事例,有成功、也有不足方面。成功的是动用了乡情,创造了“客满”的成效,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足的是,与和平剧场结合,在宣传策略和手段上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即后知后觉,捕捉市场的动向偏迟。

  2007年初夏,百花盛开,香浓满园。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再次进入汉口和平剧场演出10天、共14场戏,“熟悉”的观众,给予演员的表演最热烈的掌声,戏迷朋友请演员吃饭的,天天都有。真可谓:花鼓声声溢乡情,戏里戏外皆动人。

  2005年、2007年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于两次进汉口和平剧场演出,其演出剧目安排如下。

  第一次和平剧场演出(2005年5月10日—5月29日)

  5月10日,日、夜场《站花墙》;5月11日,日场《巡按审子》,夜场《明月情》;5月12日,日场《赵氏孤儿》,夜场《血冤》;5月13日,日场《盲哑奇案》,夜场《秦雪梅》;5月14日,夜场《梨花情》;5月15日,夜场《泪洒相思地》;5月16日,夜场《李天保吊孝》;5月17日,夜场《朱门玉碎》;5月18日,夜场《兰花恨》;5月19日,夜场《庵堂认母》;5月20日,夜场《宝莲灯》;5月21日,夜场《吴汉杀妻》;5月22日,夜场《公主与皇帝》;5月23日,夜场《狸猫换太子(上)》;5月24日,夜场《狸猫换太子(下)》;5月25日,夜场《团圆之后》;5月26日,夜场《恩仇记》;5月27日,夜场《李三娘》;5月28日,夜场《荆钗记》;5月29日,夜场《站花墙》。

  第二次和平剧场演出(2007年4月30日—5月9日)

  4月30日,夜场《宝莲灯》;5月1日,夜场《梨花情》;5月2日,夜场《泪洒相思地》;5月3日,夜场《孟姜女哭长城》;5月4日,夜场《秦雪梅》;5月5日,夜场《福寿图》;5月6日,夜场《血冤》;5月7日,夜场《明月情》;5月8日,夜场《站花墙》;5月9日,夜场《李天保吊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