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首次发现于1954年,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的山前地带,其主体年代跨度距今5900~38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大型聚落群,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地。
大约距今4200年之后,石家河遗址发展至后石家河文化阶段,原有的城址废弃,大量源自黄河流域的文化因素出现,石家河遗址呈现新的文化繁荣景观,其中的玉文化尤其引人注目。最早于1955年在石家河遗址东南部的罗家柏岭即发掘出土一批玉器,但直到1987~1992年,随着石家河遗址东南部的肖家屋脊发掘出明确随葬于瓮棺中的玉器,其年代才得以确认,从而奠定了石家河遗址玉器研究的重要基础。
2015年在石家河遗址核心区的谭家岭新发现一批玉器,其新颖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轰动学术界,极大地丰富了石家河遗址玉器研究的内涵,成为石家河遗址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点睛之笔。同时,在石家河遗址西北部的严家山出土的随葬于瓮棺中的玉残料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石家河玉文化的理解。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多属于后石家河文化晚期,往往散见于瓮棺葬具底部,无明显的组合排列关系,难以准确判断其具体功能和组合方式。这些玉器形体较小,多属透闪石软玉,以人物形象及虎、鹰、蝉、鸟等动物题材最负盛名,其制作精巧,双面减地阳刻与掏膛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显示出不同于中国其他传统玉文化区的玉文化特征,蕴含着特殊的精神信仰与思想表达。
与石家河玉文化特征相似的玉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钟祥六合、荆州枣林岗、湖南澧县孙家岗、华容七星墩等遗址也有集中发现,反映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文化发展的共性。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石峁、山西陶寺、河南瓦店、山东西朱封等遗址陆续发现的类石家河玉器,表明在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加速、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加剧的趋势下,石家河玉文化的出现可能存在复杂的背景。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以神秘的玉神人像为主线,不仅对石家河玉器的考古学背景、用途、琢玉工艺等信息进行细致阐释,更是以玉为镜,将石家河玉器置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广阔时空视野下,通过与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中原商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为观众展示出一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浪漫画卷,中华文化交融传承的精神内涵跃然其间。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的展品除遴选自湖北、湖南出土的石家河玉文器精华外,还汇聚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单位的相关馆藏珍品,这是首次将石家河玉文化文物“团聚”呈现给观众的文化大餐,策展团队的策展模式与魄力值得点赞。

值此石家河遗址发现70周年之际,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将“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的大量文物经过重新拍照、整理,汇集成展览图录,不仅多角度、高画质地再现了文物之美,而且许多只能在微观镜头下才能观察到的痕迹与细节可供大众细致品味。可以说,这本图录既是展览的真实记忆,更是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珍贵资料,期待在推进石家河玉文化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新书信息 点击以下图片购买玉神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编
ISBN 978-7-03-078931-0
定价:318元
内 容 简 介
内 页
实 拍
本文由郑佐一摘编自《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之孟华平序言。内容有删节、调整。
序言作者 简介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