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什么是自我表达?
简单来说,自我表达就是将自己的想法、感受、需求、情绪等告知身边人的行为。比如当你感到焦虑时,向身边人倾诉你的焦虑以及焦虑的原因,这就是一种自我表达。
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在一些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不被允许自我表达。当孩子表达情绪时,父母会直接忽视,还要求孩子坚强独立;当孩子分享想法时,父母更是直接否定、打压。
没错,这种以低成本养育孩子的家庭,正是很多回避型依恋者的原生家庭。成长于这样家庭的回避型依恋者自然会觉得禁止自我表达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也和他们常说的 “我不需要你对我负责,你也别想让我负责” 颇为相似。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既不自我表达,也不允许伴侣表达。一旦伴侣坚持表达,他们就会觉得对方没有边界感,过于矫情。
此外,由于从小缺乏自我表达的经历,回避型依恋者自然也缺乏相应的能力。在与他们相处时,你不仅能看到他们小心翼翼的倾诉,还会发现即便你告诉他们 “有什么想法和感受都可以跟我说”,他们在难受时也往往一声不吭。
可以说,不被允许和不允许他人自我表达虽然是回避型依恋者身上存在的问题,但根源并不完全在他们自己身上。
02
二、回避型依恋者禁止伴侣自我表达的行为表现
在了解原因后,虽然他们的行为可以理解,但在关系中,禁止自我表达仍然是不合理且不能被接受的。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回避型依恋者禁止伴侣自我表达的常见行为:
当伴侣产生情绪,即便这种情绪是由他们自身引起的,也禁止伴侣向自己描述这一情绪。
伴侣对关系或某件事有想法时,如果这些想法不是他们所关注的,就会禁止伴侣分享或者直接否定、打压伴侣的想法。

禁止伴侣提出自己的需求,即使提出了也会被否定。
03
三、不配合与配合的后果
如果你不配合上述行为,可能会引发冲突,遭到回避型依恋者的讨厌,甚至被冷暴力对待。但配合了就万事大吉了吗?恐怕并非如此。
对于关系而言,如果双方都不进行自我表达,就很难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也难以形成依赖。这样的关系始终只能停留在一般层面,很难发展为亲密关系,即便步入婚姻,也可能只是徒有其表。
对于个体而言,除非你本身没有自我表达的需求,否则长期被禁止自我表达,你的自我表达能力会逐渐丧失,还可能形成心理创伤,认为自我表达会让别人讨厌自己。而对于本身有自我表达需求和欲望的人来说,会陷入内耗,导致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性格越来越极端,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引发抒情障碍。
04
四、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配合的后果
如果你想在关系中改善这一状况,首先要确保自己情绪稳定,能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因为这需要时间和极大的耐心。
让回避型依恋者接受自我表达的关键在于提高情绪价值。也就是说,当他们在自我表达过程中能获得情绪价值时,才会主动尝试。如果在尝试过程中没有受到伤害,就会进一步试探并反复尝试,自我表达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以培养。
所以,作为伴侣,在关系初期不要急于要求回避型依恋者改变和尝试,而是要让关系尽可能稳定,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
当回避型依恋者主动做出尝试,哪怕只是进行了一点点表达时,要耐心倾听并顺着他们的表达进行回应,让他们从中获得支持、安慰等情绪价值。
然后重点来了,此时可以对关系进行调整,即允许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表达,但如何表达仍然至关重要,你需要根据回避型依恋者已经掌握和接受的自我表达程度,在关系中加入双方表达的内容。
例如,如果回避型依恋者逐渐能够和你分享一些童年经历,你可以学着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如果他们开始能够分享情绪,你也可以模仿并主动引导。主动引导可能会出现问题,但鼓励尝试并按照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可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稳健的帮助他们成长并改善关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 3~6 个月内你仍然无法完成对关系的调整,这可能意味着你缺乏引领回避型依恋者自我表达的能力,或者对方过于回避。这时你就需要考虑及时止损,以避免这种禁止自我表达的关系对你原本的人格造成伤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