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阐述医学教育、医道传承及治疗原则的重要篇章,强调医学的至高教义(“至教”)及其传授方法。“著至教”的含义“著”意为阐明、彰显,“至教”指至高无上的医学道理。
文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医生的要求,认为医者必须通晓自然规律(如阴阳、四时、星辰运行)与人体的关系。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医学观,并提出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界阴阳失调相关,治疗需遵循“法天则地”的原则。同时文章还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观察人体与自然的微妙变化预判疾病。治疗上需综合考量患者的社会环境、情绪状态(“人事”)等因素。
我们从中充分感受古代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将医学提升至“道”的层面,要求医者具备哲学思维与自然科学的双重素养。开头便强调“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黄帝以精妙的比喻向雷公阐释人体阳气运行的规律,并指出学习医学必须要从基础理论入手,透彻理解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核心概念。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医学知识体系庞大且严谨,如同高楼大厦,基础理论就是坚实的地基。只有扎实掌握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基础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知,进而灵活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曾经对“阴阳平衡”的概念停留在表面理解,而通过研读《著至教论》,结合具体的医案分析,才真正明白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疾病的发生往往源于阴阳失调,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
另外本文还对医者的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其人不授,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这告诫我们医学知识的传授要谨慎选择对象,既要确保知识能够传承给真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医者,又要避免知识的滥用。不由感叹古人在这治学和传承不比今人落后,有的方面甚至不如古人。在当今社会,医疗行业面临诸多诱惑,医者更应坚守职业道德,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尊严。
中医经典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原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仅仅诵读经典远远不够,还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能够辨别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明晰其本质,并将这些知识发扬光大。可叹我仅是个蹒跚学步的爱好者,有很多解释不到位,只能对自己说加油、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