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饮食要有节制,既不过量也不过少。过食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而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足则会使身体虚弱。因此,合理搭配食物,适量进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环。

日常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包括起床、睡觉、工作、休息等。人体内部有一套生物钟系统,遵循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变化。保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身体状态,预防疾病。

“劳”指的是劳作、运动等体力活动。”不妄作劳“,就是不要过度劳累,也不要过度安逸。过度劳累会损伤身体;而过度安逸则会使身体机能下降。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量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活力和耐力。

这句话强调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作息和劳作应该有节制、有规律、不过度。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真正高明的人不仅仅关注和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即在疾病尚未形成或刚刚萌芽的时候就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在管理或治理方面,高明的人不仅仅在局势混乱时去补救,他们更注重在局势尚未出现混乱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控,确保事态的平稳发展。

这句话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预防思想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健康养生还是社会治理,预防和早期干预都是关键。通过提前采取措施,我们可以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将其化解或消除,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和困难。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愤怒时,肝气容易上逆,导致气机紊乱,长期或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适度的喜悦使人心情舒畅,气机畅达。但过度的喜悦则会使心气涣散,导致心神不宁,气机失于和缓。

悲伤过度会消耗人体正气,使气机耗散。长期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会影响肺脏的功能(肺主悲),还可能导致气虚乏力、精神萎靡。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读懂养生大智慧

恐惧时,肾气容易下陷,导致气机下沉。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功能,还可能使人心神不安,出现心悸、失眠等问题。

突然受到惊吓,气机会发生紊乱。这种紊乱可能表现为心神不定、惊慌失措、甚至晕厥等症状。

过度思虑会导致气机郁结,长期或过度的思考不仅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主思),可能引发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句话强调了情绪管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或长期的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指心境淡泊,无过分之欲,无过多之思;“虚无”并非指空无所有,而是指心灵达到一种超脱物欲、无拘无束的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真气”(或称为元气、正气)是人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真气在人体内的流动和分布会随着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当人心境平和时,真气才能顺畅流动,滋养全身。

“精神”不仅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还包括了人体的精气、神气等内在能量。要将这些宝贵的内在能量牢牢地保持在体内,不轻易外泄或耗散。

这句话强调内在精神的调养和心态的平和的重要性。保持心境的平和、减少欲望的纷扰、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内在能量的充盈,这些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关键。

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衣着,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

情绪的稳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都会扰乱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居住环境要安静、舒适、整洁,有利于人的休息和放松,要避免居住在潮湿、阴暗、嘈杂等不良环境中。

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养生要注意调节阴阳平衡,避免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出现。

刚柔指的是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等生理机能的强弱和协调程度。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易弱,要注意调节气血的流畅和脏腑的协调,使身体达到一种刚柔相济的状态。

遵循上述养生原则,可以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从而避免各种疾病的侵袭和邪气的侵扰。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理念,要求人们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保持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

   插图:灯下制作

文字:灯下整编,仅供参考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