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划时代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时候,咱们对国军确实有了不小的优势。但到了淮海战役,情况就复杂多了。
01
淮海战役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意思了。咱们这边,虽然手头紧紧的,人少枪旧,跟对面那帮装备精良、人多势众的国军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但就是这么个局面,我们还是把55万敌军给解决了,这事儿要说出去,那可真是够嚣张的。
说到我军的队伍,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队伍就像是手里的两张王牌。华野那边,装备更新一些,兵力也强一些,算是比较有底气的那种。中野这边,情况就有些艰难了,兵力不仅相对较少,装备也不怎么地。就拿中原野战军来说,派出了7个野战纵队,总共也就14万人,平均下来,每个纵队也就能凑个两万人的样子。特别是第4纵队,人最多,有3万多人,但其他的几个纵队,有四个兵力只有1万多点,那可真是紧巴巴的。
这其中,还有个不得了的细节,就是第3纵队,这帮子人之前在大别山那边损失了不少,后来虽然补了一些新兵,兵力才勉强回到了17724人。你想啊,这原本是老根据地的主力队伍,兵力一度达到了26468人,现在却只能勉为其难地凑合着。
02
抵达大别山之后,第3纵队为了支援皖西军区的建设,不得不抽调了部分兵力,包括第7旅的第20团、第8旅的第24团、第9旅的第27团、纵队的教导团和补充团等单位。这样一来,第3纵队的野战部队就只剩下了3个两团制的步兵旅。转眼到了1948年初,人数就缩水到15384个头了,装备比之前还要差一些。从大别山出来后,情况就更加微妙了。一个团的人数只能挤出1000到1500人,加起来四个纵队也就五万多一点。装备嘛,步枪、轻重机枪数量砍了一半,炮的数量就更不用说,减少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这意味着啥?一个连最多能配40支步枪,平时就30多支,跟一个排的装备差不多。重机枪也是稀罕货,每个连能有2到4挺就不错了。
说到装备,整个纵队的武器库里,步马枪大概有4000到4800支,重机枪35到60挺,轻机枪310到420挺。至于山炮,哼,4到7门而已。
淮海战役前夕,人是多了点,17000多人,但武器装备,嗨,那改变不大。具体来说,有4808支步马枪,349挺轻机枪,58挺重机枪,还有冲锋枪176支,短枪544支,信号枪6支。山炮7门,美式重迫击炮一个,中口径迫击炮22门,60炮18门,小炮56门,火箭筒6具,掷弹筒18具。别忘了,还有26833个手榴弹,炸药1253公斤,以及778匹马呢。
03
武器装备情况确实不算乐观,对比一下,整个第3纵队的大口径武器只有那7门山炮和一门美式重迫击炮,真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那边一个师的炮兵营都比咱们这整个纵队的大口径武器多。
再说这火炮,中口径迫击炮22门,均摊下来每个团也就三四门。60炮和小炮加一块,平均每个步兵营才分到三四门,东北那边,60炮都能给连配,这边差得远了去了。
至于机枪,更别提了,重机枪不到60挺,均摊到每个团,就那么十来挺,营属机炮连能分到的就那么三四挺。轻机枪稍微好点,每个团平均五十多挺,每个步兵连能配到六挺。
冲锋枪嘛,更是稀罕,百人中才一支。步马枪也是,一个团平均下来也就800支,这离理想状态差得远呢。再加上子弹不够,这在战场上肯定是吃亏的本。
淮海战役前夕,看咱们第3纵队的战斗力,指挥官还是挺客气的,说第7旅、第8旅、第9旅的战斗力还凑合,特别是第19团、第22团、第25团,尤其是第19团,战斗力相当棒。但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尽管他们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但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是走下坡路的。有的士兵甚至还是空手的。

咱们这第3纵队的老兵们,虽然装备不行,人手不足,新兵也多,但这帮老黄鼠狼的经验丰富得很,斗志呢,那叫一个高。他们听到旁边的兄弟部队大获全胜,俘虏和战利品堆得像山一样,眼红得不得了,直嚷嚷要出去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壮壮自己的声势。
好戏上演了,淮海战役一开始,第3纵队就展现出他们的锋芒。宿县,这个夹在徐州和蚌埠之间的小地方,被他们一下子就拿下了。这一击,不仅控制了超过100公里的铁路线,还把徐蚌线给切了,徐州那边也被战略性地包围了,为接下来的大动作打下了好基础。
说这是小成就?那可不行。宿县那边的国军绝不是软柿子。25军148师的主力,442、443、444三个团,还有那些交警精英、陆军步兵第6支队、新兵团、装甲车连,连带仓库、医院这些后勤单位,加上各种保安、联防队伍,那叫一个多。国军那边的兵力,超过14000人。
04
在那段铁火连天的岁月里,宿县这块地方,按理说,是块硬骨头。城墙高耸,护城河宽得吓人,还有一堆堆的防御工事。而且,作为后方补给基地,那里的武器弹药和物资补给简直是多到流油。但是,这些东西在战场上的作用,有时候和你想的不一样。
看看第3纵队,人手不多,装备还远说不上先进,总共也就两万出头的兵力,虽然后来加强了炮兵,但整体来说,还是属于那种“拼凑型”装备。但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却让宿县的坚城落了下来。
为啥?先不说别的,单是宿县的国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那构成,呵呵,五花八门得很。正规部队里新兵一大堆,其他的杂牌军打仗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要让他们抱团打仗,难度不小。这在战场上,显然是个大问题。
接到攻城命令的第3纵队,战斗热情高得一塌糊涂。从11月12日开始,他们就展开了对宿县的攻击。先是25团的前卫营把西关拿下,然后26团又突然杀到城南,拿下了南关。8旅不甘示弱,从北面和东面同时发力,宿县的北关和东关很快也被团团包围。到了15日一大早,东关也宣告失守。
随着四个关口的相继落手,第3纵队开始了总攻。他们在南北两关展开佯攻,同时在东西两关发起真攻。尤其是对小东门的攻击,集中了五个营的兵力,重火力前移,连续爆破,一举突破防线,冲入城中。城西的攻击部队也经过一番激战后,成功突入城内。
到了15日晚,守军的主力已经基本被歼灭,16日凌晨3点,宿县彻底落入第3纵队之手,从开始攻城到最后占领,整个过程还不到四天。这样的攻城效率,放在哪个时代都算是相当出色的。
05
这宿县的一役,咱们第3纵队这帮子人,简直是演了一出大戏。不光是给守军留下了一地的哭爹喊娘,还让津浦铁路护路司令部的那位少将副司令张绩武带着他的一大波人马,整整12570人,举手投降。这要是放在以前,谁信啊?但这就是真的发生了。
战利品?哎哟,那可真是丰收的一年。从野炮到山炮,迫击炮、火箭筒,再到各种机枪、步枪,简直就是武器博览会。你能想到的,这次战役几乎都给你找齐了。野炮、山炮开场,迫击炮、60炮、战防炮紧随其后,种类繁多,数量众多。火箭筒、掷弹筒也是展示了武器的多样化。至于高射机枪、重机枪、轻机枪和步马枪,那更是琳琅满目,任你挑选。别说,还有炮弹、子弹,打几场小仗绰绰有余。至于装甲汽车、普通汽车、装甲列车,这战利品看起来更是丰富多彩。通讯器材、粮食、其他军用品,样样不缺。
80团的那帮子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俘虏了536人,武器装备也是一大堆。山炮、迫击炮、各式机枪和枪械,看着都觉得心满意足。
这宿县之战的战果,真是让人目瞪口呆。特别是步马枪,缴获的数量都快赶上咱们自己的一大半装备量了。这直接就把第3纵队的火力水平给提上去了,作战实力大增,不光是步兵连队有了补充,连旅团和团队都添了补充连。这速度,真是快得惊人。
咱们这场淮海战役的成就,可不就是这样一出出的精彩戏码。国军越打越软,而我们这边却是越打越硬。这种战争逆转,说是奇迹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