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前
胡少杰(1998年10月—2024年8月8日),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镇人,他以残缺之躯书写了撼动人心的篇章,以顽强的毅力创作诗词并捐献器官的善举感动社会,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一名脑瘫诗人的传奇人生。
1998年生于榆林大河塔镇的他,因早产导致脑瘫,全身肌肉僵硬,仅能靠一条腿微弱挪动。未进过校园的他,在祖父的识字启蒙下,通过电视节目迷上了古典诗词。2018年,在文友帮助下,他开始用脚趾触碰手机键盘创作,手指变形、按键缓慢,却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别人写一首诗,他要按几十次键盘。”父亲胡爱斌回忆道。十年间,他敲出了千余首诗词,每首都像是从裂缝中透出的光。
2024年6月,他与好友姜星雨合著的诗集《最向东坡最好春》出版,书名取自他“我做人间那道光”的诗句。这部作品从三个方面记录了他从2018年到2022年的心路历程:“雏鹰折翼朝天望”:早期作品充满对命运的诘问;“二十三年若有因”:逐渐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哲思;“我做人间那道光”:后期以豁达传递希望。其作品风格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精神,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评价:“他的诗是用生命在飞翔。”诗集发布会现场,读者们被他用脚写在宣纸上的“命运”二字震撼,那歪斜却有力的笔迹,成为全场最动人的展品。
2024年8月8日,26岁的胡少杰因器官衰竭离世。他生前登记捐献器官的愿望被家人完成:肝脏救活一位肝癌患者,肾脏延续了两位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父亲含泪说:“他没走,只是换了种方式照亮人间。”这是儿子“留给世界的最后礼物”。
截至2024年底,家中堆积的2000余本未售诗集,这一文学遗产成为粉丝们争相收藏的“生命之书”。有读者留言:“每一页都硌着我的灵魂。”
湖南、广东等地诗词协会发起“少杰杯”创作赛,选手们用诗句回应:“你折断了翅膀,却教会我们如何飞翔。”
榆林市将他的故事写入中小学德育教材,并设立“少杰助残基金”,帮助12位残疾青年圆了文学梦。
2025年2月,中华诗词学会追授其“感动社会诗人”称号,表彰其坚韧品格,肯定其“用生命书写诗行”的精神。
“明月将休息时,我偏要做那盏不灭的灯” ——《夜作》;“若命运给我残损的纸,我便用血写诗” ——《无题》;“此身虽如风中烛,愿燃尽最后一寸明” ——临终前绝笔。这些文字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一个生命对世界的庄严回答。胡少杰用26年光阴证明:真正的强大,是认清生活的残酷后,依然选择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胡少杰以残缺之躯书写壮阔人生,其诗词与善举成为中华文化中坚韧与奉献的象征。正如他的诗句“此时明月将休息,我做人间那道光”,他以生命的光辉照亮他人,留下永恒的精神遗产。他的故事,正在中国大地上被反复讲述,激励着更多人在困境中仰望星空。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关注指导《新时代文学社》公众号平台!为提高刊文质量和编辑效率,现将相关要求提示如下:
如果出现内容错行现象,是因为手机使用者字号设置问题所致,与编辑无关,请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