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

作为无辣不欢的湖南人,第一次踏入河南漯河之时,我差点儿被一碗汤辣到了。

不禁怀疑起人生来——此地明明不盛产辣椒,不过那胡辣汤里一股直冲向天灵盖的辛辣劲头,竟然比剁椒鱼头还要厉害得多!

但正是这碗汤让我意识到。

这座被京广铁路贯穿的小城藏着太多惊喜:八千年前的文字密码、黄河边最朋克的夜市、还有把汉字玩成艺术装置的奇幻街区……今天我要带你们看的,绝不是旅游手册上千篇一律的打卡点,而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美食文化双料王」。

钻进老街的早餐江湖中。

千万别被“河南烩面”那显眼的招牌给欺骗了——漯河人最为硬朗且有实力的早餐,实际上乃是芝麻叶豆腐脑。

滑嫩豆花里,漂浮着晒干的芝麻叶,浇上蒜泥辣油,咸香中带着野性的草木气息,像极了河南人骨子里的那种,混搭精神。

而真正的隐藏菜单在东港早市,煎焖子在铁板上滋滋作响,焦脆外皮下是软糯红薯粉,配一碗小米粥,恍惚间以为在吃湖南糖油粑粑的异父异母兄弟。

当我在许慎文化园。

摸到《说文解字》石碑时突然发现漯河的“辣”早有预谋——这位东汉文字学的祖师爷,发明的540个汉字部首,就像给中华文化,炖了一锅超级胡辣汤。

湖南人想不到的城市:河南漯河!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小众城市

更绝的是贾湖遗址里八千年前的契刻符号,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居然藏着汉字的基因密码,站在玻璃展柜前的我仿佛听见远古先民在说:“没想到吧?我们吃胡辣汤的祖宗早就开始玩抽象艺术了!”

入夜后的沙澧河才是魔幻主场。

当无人机在夜空,缓缓地拼出“漯河”这样的巨型灯阵,河面的游船,突然间变身成为移动的KTV,穿着汉服的小姐姐,以及跳着广场舞的大妈,一同共享着同一片绚烂的光影。

最朋克的当属丁湾村,整条街的房屋外墙,画满3D壁画,长颈鹿从二楼窗户,探出头来,熊大熊二在墙角,斗地主呢,转角遇见会发光的甲骨文路灯,恍惚间以为,闯进了赛博豫剧的片场。

作为美食大省的来客。

我原先对漯河美食抱有一种不屑的态度,直到真的来到漯河后才彻底被征服,我的体重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波漯河美食输出下,连湖南辣椒炒肉都甘拜下风。

三天两夜的漯河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里既有湖南人最为懂得的市井烟火,又带着中原独有的文化杂糅。

回长沙前,特意打包了五斤,繁城五香牛肉。别误会这不是普通的伴手礼,是打算回家复刻“许慎版”的红烧牛肉面。毕竟在汉字的发源地吃过牛肉的人,写游记时都自带像甲骨文那般的香气呢!

漯河!一座被严重低估美食文化双料王的城市,正如图中所表达的一样:“我是漯河,相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