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12:29·职教鲶鱼侯银海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学校、家庭与社会,作为劳动实践的三大场域,如同三支灵动的画笔,以“融·创”为理念,共同在时代的画卷上勾勒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一、学校劳动实践:培养人的摇篮,孕育劳动素养的种子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摇篮。在这里,劳动实践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融入课程体系,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一)课程融合:知识与劳动的交响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让劳动在知识的海洋中绽放光彩。在语文课上,学生们通过阅读劳动主题的文学作品,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从《悯农》中体会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从《包身工》中看到劳动权益的觉醒,进而激发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数学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农田的面积、规划劳动时间的分配等,让学生明白劳动与知识的紧密联系。科学课则带领学生走进实验田,观察植物生长,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体验劳动中的探索与创新。这种课程融合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为劳动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园劳动:实践的舞台,技能的磨砺场
校园内的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校园环境的美化到校园设施的维护,从班级卫生的打扫到校园农场的劳作,每一项劳动都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磨砺品质。学生们亲手种植蔬菜、花卉,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全程参与,见证生命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责任与担当,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如手工制作比赛、烹饪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校园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体验:梦想的启航,未来职业的探索
学校积极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走进校园,为学生介绍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学生们有机会走进工厂、医院、企业等场所,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在工厂车间,他们看到工人师傅们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医院病房,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和专业精神;在企业办公室,他们体会到职场的高效与竞争。这些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对劳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学校通过职业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让他们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生活。
二、家庭劳动实践:感召人的港湾,传承劳动美德的火种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感召人的港湾。在这里,劳动实践以日常生活的点滴为载体,传承着劳动美德的火种。
(一)家务劳动:责任与爱的传递
家务劳动是家庭劳动实践的重要内容。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从简单的打扫房间、洗碗筷到复杂的烹饪、缝补衣物,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理、学会感恩。当孩子看到自己亲手打扫的干净房间、自己烹饪的美味饭菜,他们会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家务劳动也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共同分担家务,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家庭意识。这种责任与爱的传递,让孩子在家庭的温暖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是家庭幸福的基石,是爱的表达方式。
(二)亲子劳动:共同成长,传承美德
亲子劳动是家庭劳动实践的亮点。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劳动,如一起种植花草、一起制作手工艺品、一起参加社区劳动等,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更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传承劳动美德。在亲子劳动中,父母可以向孩子讲述劳动的故事,分享劳动的经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例如,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参加社区的环保活动,一起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知识,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这种亲子劳动,不仅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更让他们在家庭的传承中继承了劳动的美德,将劳动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三)家庭文化:劳动价值观的塑造
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劳动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家庭,会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传递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观。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中,孩子会将劳动视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负担。他们会主动参与劳动,乐于为家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家庭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孩子的劳动价值观,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坚守劳动的底线,追求劳动的卓越,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社会劳动实践:铸造人的熔炉,锤炼劳动精神的利刃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是铸造人的熔炉。在这里,劳动实践以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展开,锤炼着学生的劳动精神,让他们在社会的磨砺中成长。
(一)社会服务:奉献中收获成长
社会服务是社会劳动实践的重要形式。学生们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敬老院,他们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陪伴聊天,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在福利院,他们与残疾儿童一起游戏、学习,传递爱心和希望;在社区,他们协助工作人员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疫情防控等工作,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这些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奉献中收获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收获,更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通过社会服务,学生们的劳动精神得到了升华,他们学会了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懂得了劳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类文明的传承。
(二)社会实践:探索中磨砺意志

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社会、磨砺意志的机会。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实习等活动,让他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劳动的多样性。在社会调研中,学生们深入农村、企业、社区,了解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劳动需求,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自己的建议和方案。在实习中,学生们走进工作岗位,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挑战,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磨砺意志,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的劳动精神得到了锤炼,他们学会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机遇、解决问题,用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三)社会评价:激励中砥砺前行
社会对劳动的评价和认可,是激励学生砥砺前行的重要动力。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他们的志愿服务事迹被媒体报道,他们的社会调研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他们的实习表现受到企业的认可和赞誉。这些社会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追求卓越。同时,社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通过社会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生们的劳动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劳动实践,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四、结语
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支劳动实践的画笔,以“融·创”为理念,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绘就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画卷。学校培养人的摇篮,孕育了劳动素养的种子;家庭感召人的港湾,传承了劳动美德的火种;社会铸造人的熔炉,锤炼了劳动精神的利刃。让我们携手共进,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劳动成为每个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共同书写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篇章。
以“融·创”三种劳动实践为笔 绘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画卷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而是通过“融·创”理念,将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劳动实践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育人体系。以劳动为笔,以实践为墨,我们共同绘就一幅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学校劳动实践培养人:播撒劳动的种子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的重要使命。通过开设劳动课程、组织校园实践、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学校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在校园农场里,学生们亲手播种、浇水、收获,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在手工课堂上,他们学习编织、木工、烹饪,锻炼动手能力;在志愿服务中,他们参与校园清洁、社区帮扶,培养社会责任感。劳动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学校劳动实践,不仅教会学生生存技能,更塑造了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家庭劳动实践感召人:传承劳动的家风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劳动启蒙。从整理书包到打扫房间,从洗衣做饭到照顾家人,家庭劳动实践让孩子在点滴生活中感受劳动的价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庭劳动不仅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传递着勤劳、节俭、奉献的家风。当孩子与父母一起包饺子、种花草、修理家具时,他们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更体会到家庭的责任与温暖。劳动,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成为家风传承的纽带。家庭劳动实践,感召着每一个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让劳动精神代代相传。
社会劳动实践铸造人:锤炼劳动的品格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真实的社会实践能让青少年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通过参与社区服务、职业体验、公益行动等,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在敬老院里,他们为老人剪指甲、读报纸,学会关爱与奉献;在农田里,他们挥洒汗水,体验农耕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在工厂车间,他们观摩工匠技艺,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社会劳动实践,让青少年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的时代新人。
结语:融汇三方之力,共创美好未来
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劳动实践如同三支画笔,共同勾勒出劳动育人的壮丽画卷。学校培养劳动习惯,家庭涵养劳动情感,社会锤炼劳动品格,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生态链。
让我们以“融·创”为理念,以劳动实践为路径,引导青少年在劳动中成长,在创造中进步,共同绘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绚丽新篇章!
以“融·创”劳动实践,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劳动,是古老而永恒的主题,从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到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新时代,“融·创”理念赋予劳动实践全新的内涵。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劳动实践相互融合,共同引导人们在创造中实现价值,描绘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学校劳动实践:精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使命。一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劳动课程。烹饪课上,学生亲手制作一道道美食,不仅学会了烹饪技能,更在实践中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手工课上,学生通过裁剪、拼接等步骤,创造出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另一方面,开展丰富的校园劳动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清扫,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责任感,体会劳动的价值。举办劳动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热爱劳动的校园氛围。通过这些劳动实践,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庭劳动实践:用爱感召传承劳动精神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劳动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以身作则,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为孩子树立榜样。鼓励孩子参与日常家务,如洗碗、扫地、整理衣物等,让孩子在点滴劳动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负担,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增强责任感。
此外,家庭可以开展亲子劳动活动,如一起种植花草、制作传统美食等。在亲子劳动中,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与感情,传承家庭的劳动文化和价值观。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如亲手种植的花朵盛开,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对劳动的热爱。
社会劳动实践:多元体验铸就担当品格
社会为劳动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可以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宣传等,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活动,走进工厂、企业,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价值。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还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劳动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多元的劳动体验中,培养担当品格,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劳动实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校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家庭劳动实践将劳动意识和习惯根植于孩子内心,社会劳动实践则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服务社会。只有三者紧密结合,才能让“融·创”劳动实践真正发挥作用,绘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画卷。让我们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中拥抱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