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壬寅虎年春节,学悦风咏书社精心策划匠心打造,携手名家学者重磅推出“风咏讲坛·春节特别巨献”系列公益讲座。2月7日大年初七,由西泠印社社员、学悦风咏书院“风咏青年学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卢康华为大家带来“何以中国·书法篇”系列第二讲“大师的成长之路——以颜真卿等人为例”。
卢康华,西泠印社社员,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悦风咏书院“风咏青年学者”,发表《重塑正统:宋初二帝时期祠庙碑文与帝国君臣心态》《文献·考据·思想——印学研究三题及其思考》等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蟫庐日记(外五种)》(凤凰出版社,2016)等古籍整理两部,翻译《在汉帝国的阴影下:南朝初期的士人思想和社会》(中西书局,2018),主编《近代稀见碑拓史料丛刊(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8)《柳诒徵先生手稿六种(附录一种)》(中华书局2022年将出)。
讲座现场的卢康华博士
本讲具体以颜真卿及其他一些知名或不知名书家为例,谈一谈艺术家是如何在传统典范的影响之下,不断地学习和超越,既有对旧法度、旧风格的熟练掌握,又有突破,进而创造新的法度和风格。
一个具体的人,他的人生遭遇和情感波澜,又不断地冲击和充实他的艺术表达,伟大的经典往往由此而诞生。
大师的成长之路——以颜真卿等人为例
一、背景:唐代的《兰亭序》风
《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谓,影响着历代书家,亦是学书取法对象。《兰亭序》在学书者中有着神圣的地位。
《兰亭序》
王羲之是东晋优秀的书法家。唐初时,太宗皇帝非常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不遗余力地搜寻王羲之的作品,藏于宫中。在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就命令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定真伪,对可靠的进行复制,用来保存或赏赐给皇族、重臣乃至遣唐使,因此朝廷上下掀起了一股“学王热潮”。这些做法对弘扬传播王羲之书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羲之像
王羲之是一位结构空间与线条艺术的造型大师,他的书法充满想象力,奇诡瑰丽,一反常态。《兰亭序》中多次出现“之”字,但是写法各不相同。此外,《兰亭序》中有一个现象,许多字都有开叉的笔画。有人推测是实心笔的贼毫所致,也有可能是原本纸张破裂缺失所致,还有可能是纸张折叠的折痕所致。这些极具王羲之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也逐渐成为为后代学习者推崇的典范。
《兰亭序》中的字形变化、开叉、涂抹
《刘德墓志铭》
左右滑动查看《刘德墓志》与《兰亭序》对比
《鱼本墓志》(左)与《兰亭序》对比
《许日光墓志铭》
《高力士墓志》
二、徐浩的成长之路与对颜体书风的影响
徐浩(703~783),唐越州郯县人,字季海。工书,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精。著有《论书》(又称《法书论》)一篇。
徐浩《陈尚仙墓志》
又,徐浩《不空和尚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十一月。碑石现存西安碑林。徐浩时年七十八岁。《不空和尚碑》是徐浩的楷书代表作,字形多取外拓之形,宽博雄健,气度不凡,而精光内敛,含蓄温润。
徐浩《不空和尚碑》
徐浩与颜真卿仅相差六岁,他们互敬互重,友善相待,在艺术追求上也互有影响。尽管徐氏的书法最终没能像颜氏那样具有开创意义上的革新,成为整个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但他书作中所展示的那种线条圆浑、形体宽博、结构稳当的均衡之美,分明与颜真卿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氏书法为颜真卿书法的革新作了充分的铺垫。
徐浩、颜真卿早期都受到初唐书风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学褚痕迹。以二人早期的两幅书法为例,会发现他们有些字的结体、神态相似,藏锋起笔,姿态方正,结体舒展,粗细变化不甚明显宽博,转折处都有明显折笔顿按。

《多宝塔碑》徐浩题额
徐浩书《大唐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
朱长文《墨池编》:“欧阳询传张长史,长史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由此可见,唐代书法大师之间的薪火相传,而徐浩曾传授书法于颜真卿,在这样亦师亦友的两个人在长时间交流切磋中,徐浩的天分、基础及水平,无形间会给当时书法方面不如他的颜真卿带来莫名的压力,《多宝塔碑》书于《崔藏之墓志铭》一年后,从整体风格以及布局笔法都有着明显的《崔藏之墓志铭》 的特点,可视为颜真卿在精巧雄壮书风方面的尝试,也可当作颜真卿在精巧方面努力追赶徐浩的结果。
徐浩《崔藏之墓志》(天宝十载,48岁)
颜真卿《多宝塔碑》(天宝十一载,44岁)
颜真卿晚年放弃了中期向徐浩靠拢的路线,进而扬长避短,将自己早期拙而无巧的平正朴素风格加以粗壮雄伟,铸成一种创造性很强的个人风范,彻底与二王、虞、褚风格告别,开创了“颜体”新风。
三、颜真卿的成长之路
颜真卿相当于诗歌史中的杜甫。其早年汲取各家之所长,自身家学、古代典范、师友、民间的艺术风格都为颜真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贴》
王羲之的结体与线条多用内擫法
颜真卿的字则多用外拓法
通过颜真卿传世的书法作品,能够看到一代大家的书法成长历程。
颜真卿32岁时所写的《王琳墓志》,其中能清晰地看到类似褚遂良的用笔,特别是起笔的方式以及整体的气韵,都和褚遂良比较相像。42岁时写作的《郭虚己墓志铭》取法张旭,清俊、谨严、渐趋外拓之势。44岁时的《多宝塔碑》点画圆整,端庄劲秀。46岁时的《东方朔画像赞》,清劲雄壮、峭拔开张,此碑对苏轼影响极大。53岁时的《鲜于氏离堆记》为摩崖石刻,字大三寸有余,雄逸伟岸,气势磅礴。56岁时《郭家庙碑》精气内蕴,遒古雄健。62岁《逍遥楼题额》,在漓江西岸,独秀峰下,为现存颜字最大,68cmx68cm。点画结密,气度宽博。63岁时《麻姑仙坛记》,苍劲古朴骨力挺拔,潜气内转,含蕴敛劲,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
32岁《王琳墓志》(取法欧、褚)
38岁《罗婉顺墓志》2020年11月公布,取法褚遂良
42岁《郭虚己墓志》(取法张旭)
44岁《多宝塔碑》点画圆整,端庄劲秀
46岁《东方朔画像赞》:清劲雄壮、峭拔开张
53岁《鲜于氏离堆记》雄逸伟岸,气势磅礴
56岁《郭家庙碑》精气内蕴,遒古雄健
63岁《大唐中兴颂》
而其64岁所书《元次山碑》每字一寸半大,浑厚雄健,气势磅礴,充满了刚正不阿、宁折不屈的浩然之气。
64岁《元次山碑》
更为著名的是其71岁所书的《颜勤礼碑》,全名《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唐大历十四年(779)立,民国十一年(1922)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了盛唐审美风尚。同时,其丰富多变的笔法将粗与细、方与圆、高与低、曲与直、奇与正、快与慢等诸种矛盾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笔画之中,使每一个点画都透露出朝气蓬勃的生命气息。《颜勤礼碑》方圆兼施、以圆为主的运笔方法和笔画形态,集中表现了一种含蓄之美,最符合中国传统的“含而不露”的审美理想,也是颜体楷书美学价值之所在。
71岁《颜勤礼碑》
颜真卿的众多作品中,《祭侄文稿》尤为独特(《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它写于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时年50岁。追祭从侄颜季明的祭文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多有涂改。追叙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顽强抵抗、取义成仁之事。叛乱者不仅杀害了季明,季明的父亲也即颜真卿的从兄颜杲卿也死于屠刀之下。根据文献记载,父子二人的死状极其惨烈。书时,悲愤交加,情难自抑,无意于书而达浑成天然境界。这份祭文,可谓字字血泪。而如果我们更想到后来颜真卿本人面对叛将李希烈的屠刀,也是大义凛然,从容赴死,那么我们面对《祭侄文稿》,当有更深切的感触。《祭侄文稿》是颜公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全然不顾字迹的工拙。祭文开始诸字,较为凝重平稳,体现着一种节制的情感。写到后面,悲痛之情愈来愈强烈,几难自持,气息动荡跳跃,文稿上圈了又改,改了又圈,最后“呜呼哀哉……”几个字几乎写不下去,悲恸悒郁溢于纸端。在此帖中,枯笔和牵丝历历可见,行笔的过程和笔锋的变换,已入无意于书而自然倾泻的化境,从而产生了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是唐代楷书大家,他继承历代法书的典范与规则,经淬炼汲取,将书法的法度森严,推向极致。观颜真卿那些代表庙堂气象、面貌雍容的碑刻作品之后,再来看《祭侄稿》墨迹,不能不赞叹他对法度的驾驭,是何等的精熟,在继承、突破与再创立之间,自由游走,完成自我。
卢康华博士的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