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篇何以中国

2022壬寅虎年春节,学悦风咏书社精心策划匠心打造,携手名家学者重磅推出“风咏讲坛·春节特别巨献”系列公益讲座。2月7日大年初七,由西泠印社社员、学悦风咏书院“风咏青年学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卢康华为大家带来“何以中国·书法篇”系列第二讲大师的成长之路——以颜真卿等人为例

卢康华,西泠印社社员,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悦风咏书院“风咏青年学者”,发表《重塑正统:宋初二帝时期祠庙碑文与帝国君臣心态》《文献·考据·思想——印学研究三题及其思考》等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蟫庐日记(外五种)》(凤凰出版社,2016)等古籍整理两部,翻译《在汉帝国的阴影下:南朝初期的士人思想和社会》(中西书局,2018),主编《近代稀见碑拓史料丛刊(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8)《柳诒徵先生手稿六种(附录一种)》(中华书局2022年将出)。

讲座现场的卢康华博士

本讲具体以颜真卿及其他一些知名或不知名书家为例,谈一谈艺术家是如何在传统典范的影响之下,不断地学习和超越,既有对旧法度、旧风格的熟练掌握,又有突破,进而创造新的法度和风格

一个具体的人,他的人生遭遇和情感波澜,又不断地冲击和充实他的艺术表达,伟大的经典往往由此而诞生。

大师的成长之路——以颜真卿等人为例

一、背景:唐代的《兰亭序》风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之谓,影响着历代书家,亦是学书取法对象。《兰亭序》在学书者中有着神圣的地位。

《兰亭序》

王羲之是东晋优秀的书法家。唐初时,太宗皇帝非常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不遗余力地搜寻王羲之的作品,藏于宫中。在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就命令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定真伪,对可靠的进行复制,用来保存或赏赐给皇族、重臣乃至遣唐使,因此朝廷上下掀起了一股“学王热潮”。这些做法对弘扬传播王羲之书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羲之像

王羲之是一位结构空间与线条艺术的造型大师,他的书法充满想象力,奇诡瑰丽,一反常态。《兰亭序》中多次出现“之”字,但是写法各不相同。此外,《兰亭序中有一个现象,许多字都有开叉的笔画有人推测是实心笔的贼毫所致也有可能是原本纸张破裂缺失所致还有可能是纸张折叠的折痕所致这些极具王羲之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也逐渐成为为后代学习者推崇的典范

《兰亭序》中的字形变化、开叉、涂抹

《刘德墓志》为近年出土,全称《唐故刘公墓志铭并序》。志主刘德,字宽,彭城沛郡人。志文书于麟德元年(664),二十三行,满行二十八字,就字体而言,此志以行书为主,间以楷、草,同《集王羲之圣教序》格局完全一样。从用笔到结字以“二王”为主线,写得从容自然。此志的出土,为研究唐人对于王字的取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刘德墓志》中有些字确实是在极力模仿《兰亭序》。如“也”字,其最后一笔“乚”的形态及最后钩的角度,无不似“娱信可乐也”中“也”的写法。又,“岂”“事”二字为行书,“岂”字“山”部写完直接与下面“豆”部相连,“事”字中间“口”部以下的连带关系,都与《兰亭序》中的字一致。另,《兰亭序》中“文”字共出现两次,一是“临文嗟悼”,再者是“有感于斯文”,也就是全篇最后一字。“有感于斯文”之“文”字有涂改痕迹,为了遮盖初稿的“作”字,王羲之把“文”写得字笔画很粗,字形偏大,捺笔的倾角度非常夸张。《刘德墓志》中也有“文”字,字形与笔画较于其它字有些突兀,在整个志文中最为显眼,显然是承袭《兰亭序》而来。

《刘德墓志铭》

左右滑动查看《刘德墓志》与《兰亭序》对比

唐代《鱼本墓志》写作于高宗上元三年(676),未署书丹者名,这幅书法作品是一个大杂烩,融各家书法于一体。通过对比可见,这幅作品中的“是”、“以”与《兰亭序》中的“是以”笔法极为相似。此外,出土于洛阳《许日光墓志》引起书法家的关注,缘其与《兰亭序》竟然十分相似,《许日光墓志铭》为开元二十一年 (733)张楚撰文,亦无书丹者。叶昌炽《语石》卷六篇中之言:“或云:古人撰碑,皆自书之,凡无书人名者,撰书即出一人之手。”我们面对整方墓志时,或许感觉还没那么强烈,但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一些单字,然后再与《兰亭序》中的单字一一比较,则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两者在书写时的用笔习惯、点画之间的连带关系、结字的架构方式、字势的倾侧,几乎是一模一样。这样的单字数量多达二十多个。

《鱼本墓志》(左)与《兰亭序》对比

《许日光墓志铭》

《高力士墓志》乃张少悌书丹,潘炎撰文,行书,全文近两千字。1999 年陕西出土,现藏陕西蒲城博物馆。志文有 40 个字在《兰亭序》与《怀仁集王圣教序》中都出现过,这些字的结构、笔意,包括牵丝连带,都有很明显的学王痕迹,有些字,可以说是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
唐代还有很多王体书风例子,此不赘述。皆可见一个时代的风气主调。

《高力士墓志》

二、徐浩的成长之路与对颜体书风的影响

徐浩(703~783),唐越州郯县人,字季海。工书,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精。著有《论书》(又称《法书论》)一篇。

徐浩像

目前所知的徐浩最早书法是《陈尚仙墓志》,书于开元廿四年(736),时年34岁。该时期,徐浩的取法显然是在追求王羲之所代表的晋韵,该幅作品中的某些字就是直接取法于王羲之。比如作品中出现的“陈”“也”“阴”“少”之”“夫”“为”“迹”“长”“初”“九”“月”“年”“在”“不”“春”“天”等字就与《兰亭序》极为相似。但若细观之,不难发现其笔力较弱,整体而言是当时流行书风。如“迹”字,堪称羲之附体,然于通篇楷书中忽孱入行书,“亦”自三点中最后一点翻腕上挑,简直如出一辙,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作为经典的影响与意义,以及徐浩为书其实依傍多于创新的痕迹,亦未见其自我面貌。大师的书法道路初始阶段,以取法前代经典为主。

徐浩《陈尚仙墓志》

又,徐浩《不空和尚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十一月。碑石现存西安碑林。徐浩时年七十八岁。《不空和尚碑》是徐浩的楷书代表作,字形多取外拓之形,宽博雄健,气度不凡,而精光内敛,含蓄温润。

徐浩《不空和尚碑》

徐浩与颜真卿仅相差六岁,他们互敬互重,友善相待,在艺术追求上也互有影响。尽管徐氏的书法最终没能像颜氏那样具有开创意义上的革新,成为整个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但他书作中所展示的那种线条圆浑、形体宽博、结构稳当的均衡之美,分明与颜真卿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氏书法为颜真卿书法的革新作了充分的铺垫。

徐浩、颜真卿早期都受到初唐书风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学褚痕迹。以二人早期的两幅书法为例,会发现他们有些字的结体、神态相似,藏锋起笔,姿态方正,结体舒展,粗细变化不甚明显宽博,转折处都有明显折笔顿按

何以中国·书法篇——大师的成长之路

《多宝塔碑》徐浩题额

徐浩书《大唐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

朱长文《墨池编》:“欧阳询传张长史,长史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由此可见,唐代书法大师之间的薪火相传,而徐浩曾传授书法于颜真卿,在这样亦师亦友的两个人在长时间交流切磋中,徐浩的天分、基础及水平,无形间会给当时书法方面不如他的颜真卿带来莫名的压力,《多宝塔碑》书于《崔藏之墓志铭》一年后,从整体风格以及布局笔法都有着明显的《崔藏之墓志铭》 的特点,可视为颜真卿在精巧雄壮书风方面的尝试,也可当作颜真卿在精巧方面努力追赶徐浩的结果。

徐浩《崔藏之墓志》(天宝十载,48岁)

颜真卿《多宝塔碑》(天宝十一载,44岁)

颜真卿晚年放弃了中期向徐浩靠拢的路线,进而扬长避短,将自己早期拙而无巧的平正朴素风格加以粗壮雄伟,铸成一种创造性很强的个人风范,彻底与二王、虞、褚风格告别,开创了“颜体”新风。

三、颜真卿的成长之路

颜真卿相当于诗歌史中的杜甫。其早年汲取各家之所长,自身家学、古代典范、师友、民间的艺术风格都为颜真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丰坊《书决》云:“右军用笔内撅,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多,故精神散朗而入妙”。王羲之的结体与线条多用内擫法,意在收敛的笔势。内擫的技法可以让书法字体多骨气,清俊峭拔。颜真卿的字则多用外拓法,意在放纵的笔势。外拓的技法可以让书法字体多力多筋,潇洒自如,雍容宽博。唐虞世南《笔髓论》云:“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内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搅吐纳,内转藏锋也。”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贴》

王羲之的结体与线条多用内擫法

颜真卿的字则多用外拓法

通过颜真卿传世的书法作品,能够看到一代大家的书法成长历程。

颜真卿32岁时所写的《王琳墓志》,其中能清晰地看到类似褚遂良的用笔,特别是起笔的方式以及整体的气韵,都和褚遂良比较相像。42岁时写作的《郭虚己墓志铭》取法张旭,清俊、谨严、渐趋外拓之势。44岁时的《多宝塔碑》点画圆整,端庄劲秀。46岁时的《东方朔画像赞》,清劲雄壮、峭拔开张,此碑对苏轼影响极大。53岁时的《鲜于氏离堆记》为摩崖石刻,字大三寸有余,雄逸伟岸,气势磅礴。56岁时《郭家庙碑》精气内蕴,遒古雄健。62岁《逍遥楼题额》,在漓江西岸,独秀峰下,为现存颜字最大,68cmx68cm。点画结密,气度宽博。63岁时《麻姑仙坛记》,苍劲古朴骨力挺拔,潜气内转,含蕴敛劲,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

32岁《王琳墓志》(取法欧、褚)

38岁《罗婉顺墓志》2020年11月公布,取法褚遂良

42岁《郭虚己墓志》(取法张旭)

44岁《多宝塔碑》点画圆整,端庄劲秀

46岁《东方朔画像赞》:清劲雄壮、峭拔开张

53岁《鲜于氏离堆记》雄逸伟岸,气势磅礴

56岁《郭家庙碑》精气内蕴,遒古雄健

尤其是其《大唐中兴颂》,位于湖南永州浯溪摩崖,撰文时,安史之乱已趋于尾声,书写时,距撰文已十年过去,天下戡平,内心充满祈愿与希望。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号为“三绝碑”充实茂朴,气势恢弘,真气弥漫,已入如火纯青之境欧阳修《集古录》云:“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杨守敬《学书迩言》云:“《中兴颂》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

63岁《大唐中兴颂》

而其64岁所书《元次山碑》每字一寸半大,浑厚雄健,气势磅礴,充满了刚正不阿、宁折不屈的浩然之气

64岁《元次山碑》

更为著名的是其71岁所书的《颜勤礼碑》,全名《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唐大历十四年(779)立,民国十一年(1922)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盛唐审美风尚。同时,其丰富多变的笔法将粗与细、方与圆、高与低、曲与直、与正、快与慢等诸种矛盾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笔画之中,使每一个点画都透露出朝气蓬勃的生命气息《颜勤礼碑》方圆兼施、以圆为主的运笔方法和笔画形态,集中表现了一种含蓄之美,最符合中国传统的“含而不露”的审美理想,也是颜体楷书美学价值之所在

71岁《颜勤礼碑》

颜真卿的众多作品中,《祭侄文稿》尤为独特(《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它写于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时年50岁。追祭从侄颜季明的祭文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多有涂改。追叙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顽强抵抗、取义成仁之事。叛乱者不仅杀害了季明,季明的父亲也即颜真卿的从兄颜杲卿也死于屠刀之下。根据文献记载,父子二人的死状极其惨烈。书时,悲愤交加,情难自抑,无意于书而达浑成天然境界。这份祭文,可谓字字血泪。而如果我们更想到后来颜真卿本人面对叛将李希烈的屠刀,也是大义凛然,从容赴死,那么我们面对《祭侄文稿》,当有更深切的感触。《祭侄文稿》是颜公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全然不顾字迹的工拙。祭文开始诸字,较为凝重平稳,体现着一种节制的情感。写到后面,悲痛之情愈来愈强烈,几难自持,气息动荡跳跃,文稿上圈了又改,改了又圈,最后“呜呼哀哉……”几个字几乎写不下去,悲恸悒郁溢于纸端。在此帖中,枯笔和牵丝历历可见,行笔的过程和笔锋的变换,已入无意于书而自然倾泻的化境,从而产生了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是唐代楷书大家,他继承历代法书的典范与规则,经淬炼汲取,将书法的法度森严,推向极致。观颜真卿那些代表庙堂气象、面貌雍容的碑刻作品之后,再来看《祭侄稿》墨迹,不能不赞叹他对法度的驾驭,是何等的精熟,在继承、突破与再创立之间,自由游走,完成自我

卢康华博士的讲座现场

让学悦风咏书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风咏”之名,“风咏讲坛”是学悦风咏书社搭建的一个让大家在此相聚畅谈、切磋学问、享受文化的精神交流平台;更是书社汇聚名家学者、倾注智慧心血,精心打造的文化盛宴。我们的愿望是让来到书社的人们,感受文化之韵,享受诗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