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上,由海南省委宣传部和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的海南卫视《步步为营》节目《海南通关新模式》,面向全国播出,引发广泛关注。
《步步为营》是一档政企民对话沟通的节目,以推动海南自贸港营商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企业、群众遇到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搭设百姓、企业与政府面对面解决问题的交流平台,
推动共治、共建、共享的营商环境治理节目。
《步步为营·海南通关新模式》节目组来到海口市国家帆船基地公共码头,召集秀英边检站边检处、秀英边检站执勤二队等相关部门代表,中国海口外轮有限公司船舶代理、万宁鸿洋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
就海港口岸“信用+智慧”综合型服务议题,展开协商沟通与互动对话。
一、建立“一揽子”边检诚信管理机制。
海口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秀英边检站(简称“秀英边检站”)建立一揽子海港口岸边检诚信管理制度,以诚信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形成口岸“分级服务”和“差异化管理”的服务管理新格局。聚焦海南自贸港背景下海港、企业、船舶等重点要素,将口岸诚信建设融入海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
秀英边检站研究制定《海港口岸边检诚信管理服务办法》,依托国家移民管理局港口边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港区对外开放码头、国际航行船舶和出入境船舶业务代理单位等三类行政管理服务对象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公约,配合边检机关工作等要素情况进行采集、分析和评定,并根据评定的诚信等级实施分级服务、差异化管理。
共设置3大类50余项评估指标、30类结果运用,比如企业是否如实申报、船舶是否合规等。为海口港区15家企业、100余艘船舶进行了赋分评估。
对无违法违规历史记录、如实申报、信用良好的服务对象,在备案、通关、报检等方面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更加便捷的服务,做到信用越好、服务越优、便利越多,实现信用良好的船舶,在实施预检后,“工人到港即可作业、船舶到港即可装卸”。评分标准是动态的,只要遵守规则、配合检查,就能提升等级。同时还会定期发布信用‘红黑榜’,激励企业主动合规。
省委书记冯飞近日指出,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实现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要深刻认识封关运作的重大意义,紧密围绕封关运作任务需求,学习借鉴国内口岸成熟经验和先进技术,完善智慧化管理服务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服务机制,建立通行“白名单”制度,全力保障口岸人流、物流通行顺畅,实现高效无感通关,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要优化综合执法站功能,强化联动协作,提升海上船舶管理水平,对辖区内所有营运船舶做到“心中有数”,实现“职责融合”“所站融合”,筑牢海上安全屏障。
“一揽子”边检诚信管理机制,将口岸诚信建设融入海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充分调动口岸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节约了企业的时间成本,有力实现边检服务管理工作和“良港善治”理念的融合促进。
二、推行“一系列”边检定制化服务举措。
“时间成本”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要素之一,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海上对外贸易活动愈加活跃,提升船方通关效率,能够吸引更多的船舶来港。
秀英边检站建立“重大活动+特色产业+X”的综合型服务制度,为国际会展、文体赛事等重大活动和海岛农牧产品种养殖、深加工以及进出口贸易等特色经济产业提供“贴身式、定制化”的边检服务,实现“驻企办检、随到随检”。
以定制化服务保障多元化经济。针对海南消博会、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等重大活动和邮轮游艇、鱼苗出口等多元化经济形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区分不同业务类型,紧跟服务对象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化的边检服务,实现了船舶通关模式“量身定制”。
例如,章雄鱼苗出口作为海南特色产业,一直是秀英边检站服务的重要对象。章雄鱼苗非常脆弱,特别是对装卸时间极为敏感,按照以往代理来回办检的旧模式,可能会导致鱼苗在港时间变长,死亡率也会提高。
秀英边检站结合海南港区条件和企业诉求,制定《日籍鱼苗船出入境边防检查服务管理办法》,推出检查窗口和办检警力双前置,为企业提供“诚信办检”“网上申报”“预约办检”等服务,在船舶抵达前就完成船员的信息核查,并将服务窗口前移到鱼苗装卸点,
由以往的“船等人”变成现在的“人等船”,实现船舶“随到随检”,办检时间由原来4小时以上到现在的现场办理,鱼苗装完马上放行,大幅缩短了船舶通关时间,最大程度保障了鱼苗的存活率。采取这个措施后,每单航次可为企业节省成本约3.5万元。
还如,对海南消博会期间需停靠非对外开放码头参展的境外游艇,推出“流动检查车”靠前服务,做到参展游艇停泊在哪里、边检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三、构建“一站式”联合查验通关流程。
形成一站式联合查验通关流程,优化边检、海关、海事等口岸单位联合办检、集中查验、协同监管模式,推行“一站式”通关。制定《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工作办法》《外籍船舶在港管理服务办法》等文件,优化查验服务管理流程,提升出入境便利化水平。具体做法有四:
1、推行“两检合一”船员换班服务模式。
按传统模式,船员需要先到边检区域完成证件和人员核验,再携带行李到海关查验区完成物品查验,整体流程可能需要40分钟到2个小时,耗时较长,也会造成很多不便:一方面是船舶滞留港口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另一方面是船员通关延误,可能会耽误后续行程。
新模式针对以往“分散检查、效率低下、增加企业负担”的痛点,联合海口海关在口岸指定地点设立联合查验区,推出船员换班“联合办检”服务,实现了同时间、同地点,不同部门联合检查模式,将船员出入境检查由“分散式”改为“集中式”,在联合查验区一次性完成所有手续,用时一般在10分钟甚至更短。
2、推行“监管前移”船舶巡查管理模式。
联合海口海事开展“一站式”集中巡查,通过加强在港船舶外围海上巡查力度,减少港区船舶检查频次,让港区船舶“无感作业”。
3、推行“网上窗口”线上业务办理模式。
推出海口边检管理服务综合系统,企业可通过“海易办”网上办理临时入境许可预约、船员登离船报备、进出口岸限定区域备案、游艇及人员出航报备等业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4、在全国率先试点边检机关承担口岸落地签证业务。

与口岸联检单位共同打造同时间、同地点、同步骤的“一站式”联合查验模式,实现口岸落地签证与入境通关“一次审查、便捷通关”,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四、强化“一整套”智能化管理服务手段。
在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有效监管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服务通关流程“做减法”的同时,也要进行监管“做加法”。
“做加法”主要体现在推行一整套智能管理服务手段,构建海港口岸智能化、数字化支撑体系。秀英边检站管辖2个一类口岸、3个琼港澳游艇自由行停靠点、5个二线口岸外国人离岛管控点、5个临时对外开放水域停泊点,执勤范围包括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四市606公里海岸线。
针对海南海港口岸开放区域广、执勤点位散、监管场景多的实际,建成启用“智慧口岸 数字边检”平台,配套研发港口锚地预警、智慧游艇港、邮轮管控等信息系统,综合运用无人机、人脸识别、视频分析等技术,大力推行“网上申报、电子查验、智能通关”,推行港区“无人机无感管理”“船舶风险评估”等多个智能场景监管模型,建立与海港口岸形态相匹配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通过智慧化手段,不仅实现了“无感通关”,还确保了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做到“无感监管”。这种“服务+监管”的双重模式,既为企业提供了便利,又保障了国家安全和口岸秩序。具体做法有三:
1、推行港区隐形智慧监管模式。
以数据为支撑、寓管理于服务,综合应用无人机、人脸识别、视频分析等技术,这个系统有244个摄像头,能够完整检测到7个码头,具备抓拍人脸、海面目标识别定位、陆地围栏监控、海面围栏监控等多种功能。
创建“海港口岸无人机无感管理”“南海利剑——船舶风险评估”等多个模型战法,逐步取代人工抽查、登轮检查等传统手段,进一步提升船舶管理效能和通关体验,让国际航行船舶“无感通关”。
2、推行游艇服务智能化。
研发智慧游艇港信息系统,实行“网上申报、电子查验、智能通关”,保障“琼港澳游艇自由行”,促进游艇产业经济蓬勃发展。
3、推行邮轮通关便捷化。
应用邮轮管控系统,实现邮轮勤务“警情全面感知、人员无感通关、客流动态调整、数据无缝衔接”,整体通关时间减少20%,高效保障邮轮海上游、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免签入境15天政策实施。
顺便提一下,节目组在秀英边检站采访时,我们现场见到功能超强的无人机,特别是无人机在海上追踪移动目标,远距离的海轮上的人脸识别,海上电子围栏监控等,仿佛动作大片的场景再现,使得抽象的科技赋能一下子就在眼前具象起来。
五、探索制度型开放边境后措施的样本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既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形势变化的外在需要。中国需要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由“经济之争”转向“规则之争”“制度之争”。
传统贸易规则都是以边境措施为主要对象,主要包括WTO框架下的关税、非关税壁垒、市场准入等。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提升和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贸易规则关注点向边境后措施扩展,进一步向深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涉及经济政策、制度、法律、监管等。各类国际经贸协议中关注的开放议题已经从边境措施逐渐转向边境后措施,覆盖面更广,不仅包括经济因素,更包含了众多非经济因素。
边境后措施对国际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制约效应日益凸显。从“边境”规则扩展到“边境后”规则,不仅涉及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还涉及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这在根本上与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要求是一致的。
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进程。CPTTP中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边境措施仅8个章节,占全部议题的28.6%,而非货物贸易的边境后措施有20个章节,占全部议题的71.4%。
作为一套基于全球价值链,以规制一体化为核心,实现管制放松与加强公共政策目标监管之间平衡的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极有可能对全球贸易规则体系的变革产生催化作用。
如果说边境措施对应流动型开放,那么边境后措施则要求实行制度型开放。
以“边境后措施”为核心的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对我国推动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形成挑战。
省委书记冯飞要求:海南积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
2025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是海南与生俱来的基因,开放是海南自贸港的生命线。必须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着眼全方位实施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聚焦“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
“实现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重要制度设计和任务目标。秀英边检站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边境后措施”,充分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制度安排,
围绕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以“实现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制度型开放”试验田示范引领作用,承接着对接更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压力测试的战略使命。
秀英边检站建立保障“重大活动+特色产业+X”国际活动的综合型服务管理制度,以模型技战法为主导的港区无感管理模式,海南边检机关承担口岸落地签证职能等三个全国首创,突出制度创新上的示范性,彰显移民管理服务的标杆作用,促进口岸服务管理智能化、便利化、精准化,具有海南自贸港积极探索试点部分边境后措施的样本意义。
因此,今年2月19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第19批)新闻发布会在海口举行,
会上发布了6项新一批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秀英边检站“海港口岸‘信用+智慧’综合型服务”案例成功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