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7日,戴笠这位大特务头子,坠机的消息一出,可真是震动了不少人。蒋介石听到后,表面上是挂着悲痛的面具,心里可能还得打个问号:“这下子谁来接手他的’班’呢?”真是既头疼又得算计着后手。

戴笠临走前还写了份报告给蒋介石,内容嘛,估计也是挺沉重的。戴笠肯定是把他心里的担忧都摊开了。蒋介石看完报告,沉默了许久。

那么,戴笠生前到底写了什么?咱们今天来聊聊。

01

1922年的上海,那可真是个让人心跳的时代。戴笠那会儿在交易所给人跑腿,谁能想到这小伙计后来成了大特务头子呢?初次见面,蒋介石可能就对戴笠的精神头儿印象深刻。

戴笠在交易所里忙前忙后的样子,蒋介石偶尔来检查,突然问:“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戴笠手忙脚乱,头也不抬:“戴笠。”

蒋介石:“嗯,跑得挺快的嘛。”

戴笠:“跑腿的嘛,不快怎么行。”

后来戴笠到了广州,考进了黄埔军校,正好蒋介石是那儿的大佬。1928年,蒋介石成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还把戴笠弄了个上尉参谋的位置。戴笠当时肯定是感激涕零,心想:“得亏当年在交易所跑得快,这不,蒋校长还记得我。”

戴笠为了让蒋介石看到自己的能力,那是没少费劲。他搜集情报,可能比搜集邮票还上瘾。有一次戴笠把一堆情报报告递给蒋介石,蒋介石翻看着问:“这么多,你怎么搞来的?”

戴笠一本正经:“校长,这叫必须的。情报嘛,多多益善。”

蒋介石:“行,你这劲头我喜欢。”

戴笠的这种“必须的”态度,后来可是成了他的标签。每次有人问戴笠怎么能搜集到那么多情报,戴笠总是笑而不语,心里想:“这不明摆着,谁让我是特务头子呢?”

02

戴笠真可以说是从草根到特务界的VIP。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密查组,后来直接坐上了军统局副局长的宝座。1931年底,戴笠向蒋介石提议成立密查组时的情形。蒋介石那时候也是头疼得很,四处都是火要灭,正愁没个靠谱的情报头子,戴笠这提议来得正是时候。

戴笠:“蒋总司令,我觉得咱们得有个更专业的队伍,专门搞情报的。”

蒋介石:“哦,你有什么想法?”

戴笠:“咱们可以设个’密查组’,专门搜集各种情报,我保证质量。”

蒋介石:“行,你去办,但得保证情报的准确性。”

戴笠:“放心吧,总司令,我这人做事,您还不放心么?”

等到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索性把这特务机构给公开化了,戴笠这回真是名正言顺地成了特务头子。

1938年,军统成立,戴笠当上了副局长,基本上是大权在握。他上任的第一天,可能心里默念:“从今天起,我就是国民党的007了。”

在军统内部,戴笠的手段和能力让他的下属又爱又怕,一位新来的小特务可能会小声问旁边的老特务:“那个戴局长,是不是真的能听风就是雨?”

老特务:“更厉害,风还没起,他就知道要下雨了。”

03

军统这个大家伙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小角色,从1600人发展到人数翻倍,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戴笠为了扩充人手,开了一堆培训班,简直比现在的职业培训班还热闹。

戴笠站在新兵面前训话:“同志们,欢迎加入军统,这儿不比别的单位,进来了就得学会两件事——闭嘴和开眼。”

然而抗战一结束,军统的坏名声也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当年挣的是国难财,抗战胜利后,民众和各党派都不买账了,军统成了众矢之的。

蒋介石这边也头大,特务搞得民不聊生,美国的马歇尔还专程飞过来给他上课。马歇尔当时可能是这么说的:“蒋先生,这军统实在是太出名了,名声不太好,咱们得考虑改改。”

蒋介石听了也只能苦笑:“马先生,这改起来得费不少劲啊。”

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蒋介石或马汉三谋杀的吗

到了1945年底,蒋介石不得不拿出实际行动,他召集了七个人来设计特务组织的改革方案。戴笠当然在列,一听说要改革,可能内心五味杂陈,但表面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唐纵,郑介民,咱们这次得出点真东西,不能老让外头说闲话。”

唐纵和郑介民听了,也是心知肚明:“戴局长,这改不改,关键看蒋校长怎么说,咱们可别白忙活一场。”

戴笠点点头,心里清楚,这次改革不是小修小补,是要真金白银地改,不过他也明白,这特务组织的根子深,要想真正改起来,恐怕比登天还难。他可能还想:“这特务组织,真是越搞越大,搞到最后,连我自己都得改名换姓了。”

04

1946年3月10日北京会议,戴笠差点没把心里的牢骚全吐出来。戴笠站在台上,看着下面一脸懵的副手们,语重心长地说:“各位啊,咱们这军统,别看现在风光,说没就没啊。”

台下的副手们一脸震惊,小声嘀咕:“戴大哥这是怎么了?今天这药是不是吃错了?”

戴笠继续说:“我告诉你们,以后这局可能就得靠你们自己了。老戴我也是有心无力,蒋总那边的风向已经变了。”

气氛一度凝重,但戴笠脸上的表情却像是在讲一个黑色幽默的笑话:“看在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给国家服务的份上,我倒是提个小要求——咱们那些死难同志的家属,你们得照顾好了,别让人家说咱们军统是狼心狗肺的。”

1946年3月12日,戴笠又对他的副手郑介民说:“郑老弟,我可能真得挂靴了。这后院的事,就拜托你了。”

郑介民听了,心里五味杂陈,不过面上还得装得镇定:“戴大哥,您放心,这事儿交给我,保证不让您丢人。”

戴笠点点头,心里想:“走到今天这步,也真是没谁了。

05

后来,戴笠接到去重庆开会的电报,那心情比上跷跷板还紧张。他知道这会议不是吃喝玩乐的聚会,可能是要决定他和军统的命运了。戴笠这一慌,赶紧让文强帮他起草了一封电报给蒋介石,气势汹汹,激动得跟打了鸡血似的。

文强写完给他看,戴笠看着电报那火爆的措辞,自己都吓了一跳:“这…这也太猛了吧?蒋总看了非得气炸不可!”

可毛人凤在一旁皱眉头,摇头说:“戴大哥,这样的电报,蒋总司令看了非但不会同情你,说不定还得觉得你是在挑战他呢。”

戴笠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但他也挺急的,心想:“不行,我得亲自飞去重庆,面对面跟蒋总理论理。”

于是,他乘坐C-47型222号专机,先是飞天津,再飞济南,最后抵达青岛。在青岛,他又亲笔写了一封电文给蒋介石,这次他试着把语气放软一点,内容大意就是:“蒋总,我跟着您也有二十多年了,咱们军统那点人马,十四万人而已,您多照顾照顾,别一棍子打死。”

这电报一发到重庆,蒋介石看了,真是沉默了好一会儿。可以想象蒋介石当时的心情。

06

戴笠这位老兄,直到最后一刻还在为蒋介石打拼,这份忠心,就像是电视剧里的金牌打手。然而,命运对他开了个大玩笑,让他在最关键的时候,坠机身亡。

蒋介石听说戴笠的飞机坠毁,那心情肯定是复杂的。一个是失去了一位老部下,一个是解决了一个大麻烦。在送给戴笠儿子一万美元的同时,蒋介石还在心里自言自语:“戴笠啊戴笠,你这是何苦呢?我这不是刚想给你条后路么。”

在戴笠的追悼会上,蒋介石可能还得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对着戴笠的遗像叹气:“戴老弟,你这一走,真是让我好难啊。”

而戴笠的儿子接过那一万美元时,或许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他看着那些钱想:“这钱,是老爸一条命换来的吗?”

再看看那所“雨农中学”,蒋介石在学校门口挂上一块牌子:“纪念戴笠”,看起来很有心意。但如果戴笠能知道,可能会想:“蒋校长,你这是心疼我,还是心疼你自己啊?”

到了1949年,国民党的兵败如山倒,蒋介石退到台湾,这时他或许会回头看看过去的种种,对着太平洋叹一口气:“都是命。”

07

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举行戴笠殉职四周年纪念活动时,他那番话可真是让人感慨:“雨农同志不死,我们绝对不会撤退来台湾。”听起来既悲壮又有点儿像在演电视剧。那个场景,蒋介石估计是铁了心要演好这个“念旧情”的角色。

蒋介石站在众人面前,语重心长地说:“戴笠如果他还在,我们或许就不用喝这海水了。”他这话一出,台下的特务老兄们也是纷纷点头,心想:“老蒋这回说得对,戴老大还真是个能人。”

不过,蒋介石的这番话也不全是出于感情,更多的是在给在场的特务们打气,毕竟这帮人在大陆时都是戴笠的小兄弟,现在老大不在了,老二得接着撑场面。蒋介石心里明白,特务队伍得稳住,他在台湾的日子才能好过些。

之后,蒋介石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旧部,还特地命令毛人凤亲自动手,找回那些留在大陆的戴笠家属。这事儿传出去,也算是给蒋介石加了不少人情分,毕竟在特务圈里,这种“恩情”可是比金子还金贵。毛人凤找戴笠家属的行动,就像是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特务们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都想表现一番。

总之,蒋介石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是为了纪念戴笠,更像是在继续用戴笠的影响力维护自己的政权。在台湾的这些日子里,老蒋可谓是用心良苦,演得一出好戏,连观众席上的特务们都得跟着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