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关于狮舞的记录,在《汉书·乐志》中首次出现,根据三国时期魏晋士人孟康的诠释,所谓的“象人”,指的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舞狮至少是三国时期的事了。

狮舞表演

关于舞狮的起源,迄今已形成了五种不同的说法:舞蹈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社交起源说,庆典起源说,图腾起源说

而对于后来的“非遗”狮子舞蹈的追溯,亦是从这一角度证实了它的真伪。

自东汉时代,佛教的佛陀将狮子带到了我们国家,它就被赋予了一种深深的神秘感,在《万物有灵》中,它是这么说的:

“当人们在愚昧无知的情况下,被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意。”

林城狮舞

所以,祭祀、娱乐、等最基本的行为,就成为了艺术诞生的主要土壤。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南北的习俗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狮子舞的舞法也就慢慢地产生了差别,最终就变成了南派和北派,也就是南狮和北狮

江南运河流域“非遗”狮舞的民俗文化

“北狮”起源于河北,分布于长江北部。南狮起源于广东的南海海域,在我国广东,广西及港澳台一带十分流行。

就演出的内容而言,广东南狮多以跳柱等方式表现出狮子舞蹈中的紧张和兴奋,而江南北狮则注重表现出引狮子和舞狮人之间的默契。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其表现方式而言,广东南狮子强调的是精妙的身手,如闪光,旋转,腾挪等;而江南南方狮子则强调的是与之相配的柔和轻快。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史记·五帝本纪》说:

“舜…..六十一年,尧王登基。登基第三十九年,游历南方,死于苍梧荒原。葬在九州江南,故名零陵。

可以看出,“江南”原本是一个较为广义的区域名词,在几代学者的不断文学化和形象化下,“江南”已渐渐成为一种形象组的代名词。

而这次所说的江南“非遗”狮舞,则主要是针对大运河江苏金陵文化区域内的狮舞。

农耕

在中国以农耕为生的历史时期,人民依赖于天,因而对天水具有一种高度的崇拜。

另外,由于江南地域的独特地理位置,这里的人民并不懂得什么是天气,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了神仙身上,于是就有了“舞狮”这种民间文化。

江南的狮舞文化,是先贤根据天时、物候的循环,对民间的日常生活进行归纳和归纳,是一种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尊重民生的一种文化行为。

江南“非遗”狮舞历史流变

从江南运河地区八大“狮舞”的历史渊源来看,“宁海舞狮”始于唐代,当时的狮舞已有了初步的形态。

铜山高台上的“狮舞”是从北宋开始流传下来的,有“江浦手狮”、“仙居九狮”、“马桥手狮”、“九狮舞”、“红毛狮子”等,这些都是从明朝到清朝的流传下来的,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

红毛狮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列入了“马桥手狮舞”、“九狮舞”、“仙居九狮”,而其余五个项目则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公元139年,汉武帝对西方的开放,开启了中国对外贸易和外交的大门,这也为我们的狮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在环境。

在中国动荡不安的时候,司马容在公元307年来到建康(现在的南京),建国后,江南的人口超过了90万,这让南方和南方的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和融合。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于是,江南整体的人文气质被重新塑造,这种塑造是从刚转柔,由文转武,亦刚亦柔,亦文亦武的双重结构,江南从各方面都深受北部长江的冲击,狮子崇拜也不能免俗,顺着大潮,向南方蔓延而去。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达和人民的富裕,使江南地区的狮舞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韩愈曾经说过:“今日之赋者,十九在江南。”

由此可以看出,江南经济特区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了支撑唐朝统治的主要经济力量。这一点可以从唐朝扬州作为全国金融机关中的一个主要部门——盐铁转运司就可以看出。

龙腾舞狮,鸿运开年

在此期间,“舞狮”也被引入了宫廷,并作为一种休闲活动进入了唐朝皇帝的生活。

正如白居易在《西凉伎》一书所记载的那样,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唐朝的“万国来朝”和“胡商”的大量涌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风衣猎猎作响,宛若千里流沙

唐代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活力。

西凉伎

“宁海舞狮”,也就是俗称的“打狮子”,起源于浙江省宁波市。

《宁海县志》记载,“一月的第一天,就是祭拜祖先,迎接神灵的日子。按地域划分,在山地有“武狮”,在海滨有“文狮”,在宁海平原也有“文武狮”。

每当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民都会跳起狮子舞,驱除邪恶,祈愿纳福,以舞达欢。

狮舞在地方民众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影响力,它为后人的狮舞文化的传承、艺术性、审美性打开了发展的脉络。

狮舞文化

宋代,伴随着“三省一市”的南迁,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得南北间的贸易往来更为密切。

宋代江南在发达的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环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舞”,诠释南北两地不同文化的发展差异

宋代虽将道教确定为国教,却对佛教持一种保护性的态度,提倡与佛教相融,这种公开的信仰氛围,也为民间信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宋代黄休复所作的《益州名画录》中记载:“宋代金陵展家之人,于延祚寺大堂中,绘有两只雄狮”,足见其在其时的重要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宋代,狮子王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流行,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在元宵和春节等节日里,都会跳一支狮子王的舞蹈,以示对神灵的敬仰。

江苏省南京市铜山高台狮子舞是一项集杂技与武术于一体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其特色是高难度、武为主体、文与武相结合的刺激表演。

有关铜山高台狮舞缘起的记述,现存的有模仿说、劳动综合说、以舞达欢、健身、百戏发展、辟邪、祈福等说法。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对唐代和宋代的经济发展和宗教和文化的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到,“狮舞”在这个时代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已经变成了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文化行为。

元明清时期厚积薄发

元代的经济中心完全向南转移。根据相关材料的记录,元代江南采取了“二税”制度,江南的税收约占全国的75%。

江浙乃西南重镇,人口众多,水浮陆,鱼龙混杂。所统领的吴于越,七闽会合,在一隅之地,与吐蕃接壤,结为花衣。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该地区的贸易很发达,而且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贸易联系。

元代景象

在以农耕为生的国家里,充沛的降水被视为生活的源泉,人民向天神祈求,祈求来年的好天气。因此,江南的“狮舞”也就成了一种根植于人民心中的艺术

起源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的’江浦‘手狮子’,是一种富有江南特色的舞蹈艺术。

自明末清初开始,到了太平天国时代达到了它的高峰。在空闲时,大家都会练习一段时间,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锻炼军队的队形。

手狮舞

到了后来,在太平盛世的晚期,跳狮子的目的就是为了祈福,驱邪。

江浦“手狮子”以“手持狮子”这一独特的造型,与其它地方厚重的狮子舞蹈工具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以其灵动、变化多端的表现方式,在狮子舞蹈中独树一帜,成了一支“清流”。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断增加的人口,以及不断完善的农业技术,已使之发展成了我国最大的桑蚕、丝织、棉花等工业的主要基地。

张代在他的《险庵梦忆》中,对绍兴元宵节的场景进行了描写:

“绍兴的灯会,以其海上的斗狮灯笼、吹奏、唱歌、燃放烟花为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随着明清两代的兴盛,江南的狮舞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衍生出了“高台狮舞剧”、“手狮舞”、“线狮”等多种节目。

到了明代中叶,狮子舞就成为了庙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但在元宵节和春节,而且在每年的节庆中,或者是大军得胜归来时,都会跳狮子舞,驱邪祈福,庆祝胜利。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仙居九狮》也叫“线狮”、“颠狮”、“九狮挪球”、“拉线狮子”。

起源于明朝,是一种由牵线傀儡与地上舞狮组合而成的民俗舞蹈,在浙江省台州市广为流传,因为九狮同时在空中飞舞,所以得名,又称’节庆至,九狮齐舞’。

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在元宵之夜举行,以求精神上的快感,驱除邪恶。

元宵节狮舞表演

马桥’手牵狮子’也称“手带狮舞”,是一种以’手牵狮子’为主的舞蹈。

它在上海市广泛传播,在江苏南京浦口及浙江一带也有传播,多见于春节灯会、迎神赛会及重大节庆活动中的群众演出。

在本地灯会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提灯行街,因为小镇的道路很窄,人群很多,所以提灯的人都会用一根棍子来支撑一盏狮子灯,以此来展示自己的魅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开心。

之后,经过村民和艺人们的大胆尝试,他们对提灯、舞狮等工具进行了创新,从而构造出一种全新的演出方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九狮舞”大约诞生于清朝康熙时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兴起。

据了解,最初是为了取悦地方官员而产生的一种歌舞,后来渐渐演化为人们为丰收丰收而举行的庆典,所以一直延续至今。

“红毛狮子”,也叫“变狮”,红毛狮子是清朝咸丰时期流传下来的,它的来历以巫师为主,传说要在村子的入口处修建一座神殿,请来一位狮王,以求平安。

“红毛狮子”,从十二月下旬到一月十八日,都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自此,“红毛狮子”就成为喜庆丰收时节的“代言人”,成为人们欢庆丰收的象征。时至今日,每年节日假期,都要进行一次演出,以展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为乡亲们祈福,祈求平安快乐。

结语

要立足于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不断向下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区域文化。在《江苏民间舞蹈概论》一文中,“江苏民间舞蹈作为全国各地的一个小样本,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其他地方的舞蹈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它所具有的民族舞蹈顽强的活力,它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可以用细微的动作来演绎它的宏大,它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基于对江南运河流域“非遗”狮舞横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探索,以及纵向历史变迁的研究。

对它的艺术表现与美学特点进行梳理,并对它在历史上的遗留与演变进行考察,将为中华“非遗”的现代发展之路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聂乾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M].北京: 中国舞蹈出版社,1999:136 139

[2] 刘士林,苏晓静,王晓静,等.江南文化理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76-78.

[3]刘士林.江南佛教文化的界定与阐释 [J].学术界,2010(7) 1: 15 22

[4] 周洁颖旋.江浦手狮舞的艺术特征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