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怎么报这个?

État criblé(法语

筛孔状态(état criblé ),老年人多发对称性扩大的血管间隙,常见位于双侧壳核、尾状核,于1842年法国内科医生Durand-Fardel首次提出,反复血管充血导致血管间隙扩大,MRI上可以描述为弥漫性扩大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间隙)。

回顾历史: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类型的识别可追溯至17世纪;然而,在当时,第三种类型——“**脑充血**”(cerebral congestion)——成为最常见的中风形式。随着动脉高血压的概念因血压计(1905年)的引入而确立,这一实体(脑充血)便逐渐消失。在19世纪之前,中风(apoplexy)被视为一种必然致命的疾病,尽管威利斯(Willis)早在1672年就首次认识到卒中后痴呆。德尚布尔(Dechambre)于1838年首次在伴有小范围脑软化灶的卒中幸存者中报告了“**腔隙**”(lacunes)。杜兰德-法德尔(Durand-Fardel)在1842年描述了**脑间质性萎缩**(interstitial atrophy of the brain)(即现今的**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以及反映慢性脑充血的**筛状脑**(état criblé,cribriform state)。1894年,阿尔茨海默(Alzheimer)和宾斯旺格(Binswanger)共同确定了“**动脉硬化性脑萎缩**”(arteriosclerotic brain atrophy),这是一种以“**粟粒样卒中**”(miliary apoplexies)(即腔隙)为特征的血管性痴呆形式。同样在1894年,宾斯旺格描述了一种疾病,即现在以其名字命名的**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s disease)。1901年,皮埃尔·玛丽(Pierre Marie)为患有多发性腔隙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综合征创造了“**腔隙状态**”(état lacunaire, lacunar state)这一名称。

规培生问这个征象是什么,原来它有正式名字

血管周围间隙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正常人查体时也常常发现间隙扩张的表现,并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但在État criblé的这些案例中,患者常伴有运动障碍、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7T MRI 和[18F]fluorodeoxyglucose PET扫描,(A)轴位、(B)冠状位和(C)矢状位基底节切面,显示小动脉为黑点,周围为浅色脑脊液(箭头所示)。(D)对照组(左)和患者(中)的PET,与 35 名对照者相比,患者高亮区域(右)代谢降低。SUVR = 标准摄取值比。


这位71岁的女性患者患有控制不佳的慢性高血压,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其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存在**筛状脑**(état criblé)改变,其特征是**基底神经节区域**可见**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s),但未见腔隙性梗死灶(图A)。在获审查委员会(IRB)批准后,我们使用西门子7T磁共振扫描仪,以148微米的分辨率,记录并证实了位于ePVSs核心的血管结构(图B和C)。这种结构先前在尸检中曾有描述,但从未在活体内观察到。与筛状脑相关的认知障碍过去常归因于腔隙性脑病或阿尔茨海默病样改变。然而,该患者的淀粉样蛋白PET显像结果为阴性,且双侧纹状体(即筛状脑改变最显著的区域)代谢减低(图D),而皮层代谢未见异常。因此,其表现不同于神经退行性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或额颞叶痴呆),从而支持了血管性改变在执行功能障碍发生中的作用。

小结:

在日常诊断中,遇到双侧基底节区,尤其纹状体密集的小点状结构,我们可以描述为“密集血管周围间隙”,或者“筛孔样改变”,有人形象的称作“瑞士奶酪征”,它可以提示临床为非腔梗病变,可能与行动及认知障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