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隶属于广西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东南接灌阳县,西南濒灵川县,西北临龙胜各族自治县,北与资源县为邻,东北与全州县接壤。兴安被誉为“兴盛之都、安定之邑”,是中国银杏、毛竹、商品粮、生猪和柑橘生产基地县,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美丽中国示范县”“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全国矿粉之乡”“中国毛竹之乡”“中国银杏之乡”“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广西特色农业蜜桔核心示范区”等称号。兴安山川名胜秀美。这里有“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的千古灵渠、“华南第一峰”猫儿山、5A级旅游景区乐满地休闲世界、红色研学胜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公园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湘江“红”、灵渠“金”、山水“绿”、丰收“黄”的兴安文旅色令人向往。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

历史沿革

兴安县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远在一万年以前,兴安地区即有人类居住。至战国中期,楚悼王用吴起为相,“南平北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楚国的疆界以南至苍梧。这是历史上提到兴安地区最早属于楚国版图的记录。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并有楚荆江以南土地,兴安地区归入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兴安北部设置零陵县,县城在现今界首镇城东村。零陵县归长沙郡管辖。这是历史上兴安北部地区设县之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为了统一岭南,令史禄在兴安境内开凿了灵渠。同年,秦统一岭南,并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这是兴安以南广西地区设立郡县之始。但兴安南部地区属什么县,史无记载。

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中原地区陷入了刘邦和项羽的混战之中。当时秦朝在南海郡任龙川令的赵佗,乘机而起,据有南海郡,并兼并了桂林和象两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其地东起广东,西至广西,北至五岭,南至越南,纵横几千里。后来刘邦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但鉴于中原地区经过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无力南征,只好默认赵佗的割据政权。并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迫立赵佗为南越王。其时兴安地区处于汉朝与南越国交界之地。兴安北部为汉朝长沙郡的零陵县,兴安西南部则为赵佗所据有。赵佗并在兴安筑了越城,驻屯军马。据《兴安县志》记载:“越城在城北越城岭。”古代的越城岭,系指现在兴安火车站、粮食局、外贸局一带的那列土岭。据此可知,现在兴安县城西南地区,当时已是南越国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可知道,越城岭一名,是与赵佗筑越城有关。

汉朝至武帝时,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为了消灭割据局面,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为统帅,率军南征,当时分兵四路向南海进军。其中一路为戈船将军、归义侯越严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由兴安出发,经灵渠,入漓江,抵苍梧(梧州)。这时伏波将军路博德与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的两路军队巳打到番禺(广州)。割据了五世,建国93年的南越国灭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将原南越国之地划分九郡,统由交趾刺史部管辖。而在现今的桂林市内,设立始安县,始安县的范围,包括现在的临桂、灵川、永福、阳朔以及兴安大部地区。始安县属零陵郡,归荆州刺史部管辖。

据晋朝人裴渊的《广州记》,越城岭又名始安岭。原来始安县名是以岭为名的。现在兴安城西点灯山下,有一条发源于护城乡富贵岭的小溪,名叫始安水,它在灵山庙与石龙江会合,称为灵河,在溶江水街汇入漓江。灵渠在点灯山下即占用了始安水河道,所以始安水很少为后人所知。从始安水就进一步证明,始安岭也好,越城岭也好,原来均指火车站那一列土岭,与我们现在所指越城岭的范畴完全不同,现在所称越城岭,是后来逐步演变而来的。

始安县延续了几百年,三国时,它属于吴国管辖,至孙皓“甘露”元年。公元265),在始安县增设始安郡,始安县由零陵郡划归始安郡管辖,仍属荆州。

西晋时,始安郡改属广州,兴安北部的零陵郡,属荆州,兴安为南北两大州分割。至晋“永嘉”元年(公元370),又分荆州地建立湘州,才又将始安郡划归湘州管辖。

接着是南北朝,中国出现了严重分裂局面,宋、齐、梁、陈四朝相继统治南方。宋齐两朝,均沿晋建制未变。至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分广州地,在桂林设置桂州,始安郡改属桂州管辖。至陈朝,始撤销兴安北部与全州南部境内的零陵县,将兴安境内原零陵县地并入始安县。以后南北朝为北周的杨坚所统一,建立了隋朝。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了州一级建制,而由中央直辖郡,始安县仍归始安郡管辖。

隋朝只存在三十八年,即由唐朝取代。唐高祖于“武德”四年(公元621)把始安县分成了几个县,在兴安地区建立临源县。这是兴安独立建县之始。临源乃临湘漓二水之源也。因唐时把越城岭称为临源岭,所以县名还是以岭为名。唐代建制是撤郡建州,在桂林设立桂州,临源县归桂州管辖,桂州隶属岭南道。

至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镇守桂林的将领朱济时起兵反唐,一年中攻陷十余州县,声势浩大。但攻临源县时,遭到了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后唐朝援军到达,将这次反叛镇压了下去。节度使李勉认为临源县民忠义可嘉,向唐帝表荐,于是降旨将临源县赐名为全义县。现在兴安中学那列土岭,名叫全义岭,当是随县改名以后而得名。

终唐一代,全义县名未变。唐末,中国又一次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更迭,十国林立,各自为政,战乱不息。至石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在全义县设立溥州,并把全义县更名为德昌县,受溥州管辖。名义上,当时兴安地区受五代更迭的中央政权管理,但实际上却是马殷建立的楚国的势力范围。那时楚国版图包括湖南全省、贵州东部、广东西北部、广西红水河及梧州以北地区,面积约四十万平方公里。

五代十国在历史上只有五十余年,随后为宋朝统一。宋太祖“乾德”初(公元963~964)撤销溥州,把德昌县复名为全义县,仍归桂州管辖。公元976年,太祖死,由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因全义县的“义”字犯了他的名讳,因而在“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7),将全义县改名为兴安县,取兴旺平安之意也。

元、明、清、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都称兴安县。元属静江路,明、清时期属桂林府。民国2年(1913年)7月隶属漓江道,民国3年6月隶属桂林道,民国16年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隶属桂林民团区,民国23年3月隶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3月隶属桂林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3月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33年5月隶属第八区,民国36年3月直属广西省政府,同年4月隶属第八区,直到临解放。解放后属桂林专区,1970年后属桂林地区。1998年,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兴安县隶属桂林市管辖。

行政区划

1949年11月20日兴安解放。解放前有16个乡,2个县辖镇,下属201个行政村街。解放初一般沿用旧的区划界线,归并为6个区,2个县辖镇,原“乡村建制”仍保留,采用“区乡村建制”。6个区为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严道区、西安区、两金区;两个县属镇即:首善镇和界首镇(全州县下界首划归兴安县与原属兴安县的上界首合并为界首镇)。原县辖溶江镇改为区辖镇。

1950年3月撤乡改为“区村制”,改划为10个区,2个县辖镇,即将县辖首善镇撤销,改属城关区,将高尚区急义乡的14个村与原严道区的俸山乡的10个村合并新建为俸义区,严道区更名为道冠区,将湘源区会龙乡的13个村和高源区力头乡的11个村合并新建为湘漓区,将原西安区区辖溶江镇的3个街新设为县辖溶江镇。原西安区华江乡单独设立华江区,县辖界首镇仍未变动。

5月,全州县属的兴田、福里(即百里村)、下界首划归兴安县。全县有10个区和2个县辖镇,即城关区、湘漓区、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俸义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界首镇、溶江镇。

1951年4月土改基本结束时,将俸义区撤销,解放前原俸山乡所属的10个村划归城关区,原急义乡所属的14个村划归高尚区;县辖界首镇撤销划归湘源区;县辖溶江镇撤销划归西安区,全县共9个区,即城关区、湘漓区、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无县辖镇。

1952年上半年结合土改复查工作先后撤销了行政村,建立小乡,实行“区、乡”建制,并将城关区所属的7个街在民主改革后合并为4个街。7月资源县的五排区划归兴安县。全县共10个区,101个小乡,4个街。

同年10月将城关区、湘源区、湘漓区、高源区、高尚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五排区更名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区。

1953年4月将十区的塘垌、江口、猴背、冲坪4个乡划归九区成立两金瑶族自治区,并将四区所属的协合一、协合二2个乡合并为协合乡,同年6月将五区所属的东乐乡彩脚片5个村划归临桂县。同年7月将十区成立五排苗族自治区,这时全县共10个区,99个小乡,4条街。

1954年3月将五排苗族自治区仍划归资源县。同年7月又将城关区所属4条街合并为区辖城关镇。

1955年12月两金瑶族自治区所属的猴背乡仍划归资源县五排苗族自治区。

1957年秋,全州县凤凰区宅福小乡的宅福田、仰田、紫福田、屯川村,畔毗小乡的龙井塘、铁炉塘、水岗头、月亮山、枫木山李家划归兴安。12月撤区改为乡建制,两金瑶族自治区保留区乡建制,华江区改为乡、村建制,其余7个区全部撤销,改为“乡建制”,划为14个大乡,即:护城乡、界首乡、会龙乡、协力乡、力头乡、俸山乡、漠川乡、白石乡、高尚乡、上桂乡、南山乡、严关乡、溶江乡、华江乡。并乡撤区后所辖1个镇(城关镇)、1个区(两金瑶族自治区),全县共16个行政区划单位。两金瑶族自治区辖9个小乡,华江乡辖7个行政村。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全县划为7个人民公社,即:护城乡改称火箭人民公社,界首、会龙、协力、力头等乡联合成立上游人民公社,漠川乡和白石乡联合成立高峰人民公社,高尚乡、上桂乡、南山乡联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严关、溶江等乡联合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华江乡改称战斗人民公社,两金瑶族自治区改称八一人民公社。下设99个生产大队。

1959年3月将火箭人民公社分为护城、高泽2个公社;新建立城关镇城市人民公社;将上游、高峰、东方红、东风、战斗、八一等公社名称改称界首公社、漠川公社、高尚公社、溶江公社、华江公社、两金公社。同年将两金公社的中禄、大新、寨田、柳田、旧屋生产大队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高尚公社的内南五村包括上马石、新岭脚、宾洞、柘木岩、颜家界上、东山、蒲源、鲤鱼井;四村包括绕竹、小北、田厂、大塘田等划归灵川县管辖。这时全县共9个公社、191个生产大队、1506个生产队。

1960年4月,原灵川县的灯塔、廖家、沿严三个大队划归兴安县,后改称廖家大队。

1961年6月,按各公社的地形条件、经济条件、便利领导、方便群众的原则,将原来的9个公社调整为17个公社,2个镇,17个公社即将原护城公社划分为护城、塘市、道冠三个公社;高泽公社改称崔家公社;界首公社划分为界首、会龙、力头3个公社;高尚公社划分为高尚、上桂、南山3个公社;漠川公社划分为漠川和白石2个公社;溶江公社划分为溶江、司门、严关3个公社以及华江公社,两金公社。2个镇,即城关镇、界首镇。同年冬将两金的塘垌大队划归资源县,江口、银矿、珠玻、皮帽大队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老书大队和新文大队的7个自然村划归灵川县。全县共19个公社(镇)、258个生产大队,2708个生产队。

1962年6月,撤销生产大队,贯彻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建区划社。将原公社合并为12个区(镇),即护城区、界首区、会龙区、崔家区、漠川区、白石区、高尚区、严关区、溶江区、华江区、金石区和城关镇共12个区(镇)。后来又将会龙、崔家2个区合并为湘漓区。这时全县共10个区,1个镇、100个公社,3087个生产队。

1966年,改区为大公社,成立护城、严关、溶江、界首、湘漓、漠川、白石、高尚、崔家、华江、金石等11个公社及兴安镇。下设116个生产大队,1775个生产队及3个公社所辖的镇,即溶江镇、界首镇、高清镇(即高尚田)。

1970年以后,部分生产队实行合并,至1978年全县有1693个生产队。

1984年,实行乡村建制,将原来的12个公社(镇)改称12个乡(镇)。即:护城乡、湘漓乡、漠川乡、白石乡、高尚乡、崔家乡、严关乡、华江乡、金石乡、界首镇、溶江镇和原来的兴安镇共9个乡、3个镇。下设120个村(街)民委员会,2161个村民小组。

1985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华江乡改为华江瑶族乡。

1987年,将村民委员会改称为村公所。

1989年兴安县辖兴安、溶江、界首3个镇和金石、华江(瑶族乡)、严关、护城、湘漓、崔家、白石、漠川、高尚等9个乡。下设119个村公所,729个村委会,2052个村民小组。有圩场13个。全县1988年底总人口3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9.8%;壮、瑶、苗、回、侗等少数民族共10248人,占总人口的2.9%。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2.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

1995年元月,兴安镇与护城乡合并为兴安镇。

1999年,湘漓乡改为湘漓镇,严关乡改为严关镇,高尚乡改为高尚镇。

2005年,溶江镇与金石乡合并为溶江镇。

2014年末,兴安县下辖兴安镇、湘漓镇、界首镇、高尚镇、严关镇、溶江镇6个镇和漠川乡、白石乡、崔家乡、华江瑶族乡4个乡,县政府驻兴安镇三台路51号。

2015年,兴安县下设兴安镇、湘漓镇、溶江镇、界首镇、高尚镇、严关镇6个镇,漠川乡、白石乡、崔家乡三个乡,一个华江瑶族自治乡。共10个乡(镇)。下辖115 行政村,9个社区,204个自然村。

目前全县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下辖6镇4乡,有汉、壮、瑶等27个民族,总人口39.15万。

白石乡
崔家乡
高尚镇
华江乡
界首镇
漠川乡
溶江镇
湘漓镇
兴安镇
严关镇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兴安县辖6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10个社区,115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