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 聚焦台前幕后 纵览百年风云

文史博览(微信号:wsbl1960)

微博:@文史博览 @文史博览人物

官网:文博中国网

让真相告诉现实

邓少伟艺术批判

一个具有鲜明心理学和潜意识深度的艺术家

这不是荒原/This is Not the Waste Land

220×90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冷寒境像 瘦劲气骨,可以说心理学和潜意识的方法是进入少伟的艺术解读和分析的重要通道,只有这个通道才可能通向他艺术之后的隐秘个人精神空间和记 忆空间,这个深层空间存在的确定性是明白无误的。
——邓平祥

睡眠是一种姿态/Sleep is an Attitude

100×20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饮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80×24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父亲是我的父亲1/My Father I

200×16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用粗鄙与暴力的绘画语言,试图剥开世界的真相

梅妻鹤子/Take Plum Trees as Wife and Cranes as Children

150×12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仰望星空/Looking at the Stars

180×24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可以说,作为灵与肉的统一体,在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在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之中,在肉体生存单向度的动物性欲望之中,活着,并且成为活着唯一的证据和理由。而灵魂的呼唤,又时常引发身体与精神的焦虑、恐惧与不安。艺术家邓少伟先生,和所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一样,身体穿行于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的同时,又顽强坚守着精神与生命的统一。


遇见罗汉/meeting the Arhat

200×16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敏锐地感知着来自生存现场人文精神缺失的现实,他以艺术家的画笔,仿佛鲁迅的匕首投枪和手术刀,纵横涂抹,挥洒自如,将古典文人的现实精神意象以大写意的春秋笔法——拎到架上邓少伟从语言的粗鄙、暴力一极出发,抽空以精神审美为表征的终极艺术价值观念,在艺术审美叙事体外乐此不疲地驱逐着艺术与观众。
——牧野


说法/Give Me One Explanation!

180×24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鸟在飞/The Bird is Flying

180×24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关注 | 让真相告诉现实 ——邓少伟艺术批判


向徐悲鸿致敬1/Salute to Xu Beihong I

70×9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野合1/Outdoor Sex I

180×24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野合2/Outdoor Sex II

200×30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

200×16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160×20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少伟的画是表达他内心对现存社会的一种感受,用一种隐喻的方法表达他的生存体验。而少伟的画面所给予人的却是一种“败象”,是一种“衰败”的气息,这恰好与我们今天的人对当代社会、当代现实的很多感受相接近、相吻合,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他的画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能表达一个人对自己所身处的现实的一种很晦涩的感受,你说不清,但是在这里面能体会得到。
——贾方舟


孔雀东南飞2/the Peacock Flies Southeast II

200×30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逸笔草 草取真淳少伟笔下的形象都与今天的城市生活相距甚远,而是关联着他的少年记忆,传递着淳朴而悠远的乡村气息。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疏远,和对浮华世界众生喧哗的一种逃逸,但更深层次的情感,却包含在了对父辈的缅怀,以及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中,正是这样一种回望乡路的文化情怀,使他的作品跟中国传统绘画的某些意向之间,构成了若隐若现的联系,从而具有了某种文化寻根的价值内涵。
——杨卫

你已经越出了“再现”的概念,但是某些方面还有一种现实的羁绊,你的灵魂还不是太自如,还是带着一些沉重的东西在飞,把这些东西脱落以后,让你的精神在画面上飞起来,就更加自由了。
——殷双喜


背影/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180×24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又见桃花/seeing Peach Blossom again

200×300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少伟的绘画既有观念性,又有表现性。观念是次要,表现是主要的。当下中国画坛不缺少优秀的观念艺术家,也不缺少优秀的表现主义艺术家,我们缺少的正是将这两种形式进行融合创新的艺术家,对于邓少伟来说这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王端延

散淡之间的凝重 趣味之间的大象,在少伟的大部分作品中,出现的物象皆是一棵树、简单的枝干、零星的花朵、飞鸟或孔雀、淑女或老人。就像民间的漆器用品、门楣影壁、织锦刺绣、衣襟挑花的装饰艺术、以及古典园林景象,总是“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感觉。有所不同的是,邓少伟的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古意中的园林情调,而是纠缠与伤感的当下情怀。他笔下好似凌乱如麻的枝枝叶叶、散散淡淡的花花草草、跌跌撞撞的飞鸟鱼虫、瘦瘦弱弱的老人少女,揭示了“花开花落几春风”的惆怅,以及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悲情感受。他笔下的所有生命,都处在一种莫名的纠结与困境中,某种难于挣脱的纠缠苦难,在伴随着一向都是象征幸福的艳丽花朵中并行并存。鸟儿没有方向的冲撞,枯枝坚毅的存活,花儿像吐血一般开放,苦涩中显露出一丝酸酸甜甜的凄美,甜美与苦涩交织成撕扯不断的乱线魔团,成为视觉的主宰。
——李向明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