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大盗茅十八,是韦小宝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若不是这位五虎断门刀高手把韦小宝带到了北京城,出身扬州的小混混韦小宝,其后的发展极限,顶破天也就是开上一家“丽春院”。

当紫禁城里的韦小宝还叫作“小桂子”的时候,他只是一名在尚膳监负责日常杂务的无品太监。

就连他的顶头上司海大富海公公,也仅仅是从五品的尚膳监副总管。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清初顺治年间仿照明朝制度,内廷设有12个衙门,分别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各监总管太监为正五品,副总管太监为从五品。根据职能不同,各辖若干低品太监和无品太监。直到康熙亲政后,这12个衙门才被裁撤合并,成为了后来的内务府。

这时候的韦小宝,虽已经进入了体制,但作为一名无品太监,他在体制内陆位低下,标准的牛马,毫无存在感可言。

他的朋友圈想必一定很难看,联系人一栏,无非是与他身份相同的一些无品小太监。譬如,经常被韦小宝出老千耍诈,连底裤都输没了的温有方、温有道兄弟俩。

下面,我们来看看韦小宝的逆袭路。

一、尚膳监副总管(从五品内廷太监)

韦小宝在“勇擒鳌拜”之后,终于一跃成为从五品的尚膳监副总管太监。虽仍在内廷任职,但其品级亦然不低了。

清初,京官中,两榜进士“三鼎甲”出身的状元、榜眼、探花,最好的去处是去翰林院做侍读,而翰林院侍读的品级正是从五品。

中央三法司之一的督察院,其各道掌印监察御史,以及兵、礼、户、工、刑、吏六部衙门员外郎,其品级也就是从五品。

而外官中,从五品的知州是掌管一州钱粮及数十万百姓的父母官。

要知道,清代官员,从十年寒窗苦读到科举入仕,再到晋升至从五品,至少也需要熬上十余年光景。但韦小宝却是一蹴而就,从无品升至从五品,也就花了不到一年时间。

此时的韦小宝,朋友圈里已经开始展露贵气了。

联系人一栏,除了上文提到的经常被他出千骗钱的小太监温家两兄弟之流外,竟然已经有了一品二品大员,甚至亲王给韦小宝“点赞+评论”了。

正一品的国史馆大学士索额图,与韦小宝一起查抄鳌拜府邸时,死乞白赖着要和韦小宝结拜为兄弟。

康亲王杰书,不仅送韦小宝票子和宅子,还巴巴的亲自登门,当面邀请韦小宝去亲王府看戏。

《鹿鼎记》书中写道:

“……到得中门,两个满洲大官迎了出来,一个是新任领内侍卫大臣多隆,另一个便是他的结拜哥哥索额图。

索额图一跃而前,抱住了韦小宝,哈哈大笑,说道:“听说王爷今日请你,我便自告奋勇要来,咱哥儿俩热闹热闹。”

多隆也上来着实巴结,四人一踏进大厅,廊下的吹打手便奏起乐来。

席上大官甚多,尚书将军个个爵高位尊,韦小宝虽然狂妄,这次席却也不敢坐,连声推辞。

康亲王笑道:“桂兄弟,你是皇上身边之人,大家敬重你,那也是爱戴皇上的一番忠心,你不用再客气了。”说着将他按入椅中。

索额图这时已升了国史馆大学士,除康亲王外,官位在诸人之首,便坐在韦小宝身边,其余文武大官按品级、官职高下,依次就坐。”

朝堂上,人和人交朋友,其实就是利益关系,看重的就是你有无利用价值。当你有价值时,无数达官显贵都会赶着来和你交朋友。

而韦小宝当初没有利用价值,还叫作“小桂子”的时候,怎不见索额图来拜把子?怎不见康亲王来送银子?

二、御前侍卫副总管(正二品武官)

“侍卫副总管”这一职务,是韦小宝从尚膳监副总管(从五品内廷太监)任上直接被康熙钦封的。

《鹿鼎记》书中,康熙皇帝的“侍卫总管”名叫多隆。

但是,整个清代官制,就从来没有“侍卫总管”这一官名和机构设置。

清初的大内侍卫,就是八旗京营中的亲军营,分为御前侍卫和内廷侍卫。

其中600人是御前侍卫,负责警卫皇帝。另有1170人是内廷侍卫,驻扎皇宫,负责整个内廷安全。

亲军营主官为都统(从一品)、副都统(正二品),隶属领侍卫内大臣节制。领侍卫内大臣一共有6人,由上三旗每旗选2人担任,官阶为正一品

《鹿鼎记》书中的“侍卫总管”多隆,他如果不是6名领侍卫内大臣之一,那么他的正式官名应为亲军营都统,其官阶为从一品。

而刚刚升任“侍卫副总管”的韦小宝,作为多隆的副手,韦副总管的品级应为正二品。

其职务已和六部侍郎,以及外省的封疆大吏们在同一品级上了。

清代官制,各省巡抚是从二品,如果有加衔(加侍郎衔)为正二品。总督是正二品,如果有加衔(加尚书衔)为从一品。

此时的韦小宝,单论品级,已高于各省未加衔的巡抚,与已加衔的巡抚和未加衔的总督旗鼓相当了。

换言之,昨日的小太监,今日的韦大人,已与六部侍郎、各省巡抚、总督们平起平坐了。

就连索额图,以及后来被乾隆皇帝宠信的权臣和珅,在仕途升迁的履历上与韦小宝相比,都望尘莫及。

众所周知,正史上,索额图以及和珅二人的仕途都是以四品御前带刀侍卫起步,从四品侍卫晋升三品侍卫,再慢慢转入朝堂改做文官,一步一步熬上来的。

因此,一年之内,从从五品的内廷太监,一跃成为正二品大员,这样的晋升速度,除了《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哪怕翻遍《清史稿》,也找不出另一人。

三、侍卫副总管兼骁骑营副都统(正二品武官)

韦小宝在五台山帮助康熙找到出家的顺治皇帝后,又多了一份兼职,被康熙钦点为骁骑营副都统。

侍卫副总管也好,骁骑营副都统也罢,虽说都是正二品,但韦小宝自从兼了这份差事后,才算是手中真正掌握了兵权。

清代禁卫军是保卫皇帝和皇宫的核心军事力量,京师八旗兵按照不同兵种,编组了9支特种部队,分别是——

亲军营、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

这9支特种部队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清代禁卫军的完整体系。‌

如上文说到的大内侍卫,就隶属亲军营。

排名第一的亲军营,是皇帝最贴身的警卫部队,其职责是直接保护皇帝和皇宫的安全,分为御前侍卫和内廷侍卫两部分,总人数为1770人。

韦小宝为康熙铲灭鳌拜后,康熙又在亲军营御前侍卫和内廷侍卫之中挑选精锐,组建了善扑营。

善扑营专职作为康熙扈从、巡驾、宿卫,负责皇帝的摔跤、射箭、马术等军事技能培训演练,以及担负各类皇家大典仪式上的表演任务。

官员品级:从鹿鼎记韦小宝的逆袭路,看康熙朝官场上的众生相|太监|巡抚|年羹尧|索额图|康熙帝|小宝与康熙(电视剧)

而在9支特种部队中排名第二的骁骑营,是除亲军营以外,清代历任皇帝最为倚重的护卫力量。

骁骑营是满、蒙、汉八旗混编的骑兵部队,编制为28000人,在9支特种部队中人数最多,其主要任务是机动支援和快速反应,承担着拱卫京师的重任。

由此,韦小宝既是亲军营侍卫副总管,又在骁骑营兼任副都统。皇帝的9支特种部队,韦小宝一个人就兼掌了其中两支。

可见,《鹿鼎记》中的康熙皇帝,是多么的信任这个出身扬州的小混混啊!

四、骁骑营都统(从一品武官)

很快,韦小宝又从骁骑营副都统升任都统。

骁骑营是八旗驻京师各特种部队的第一主力,由满营、蒙古营、汉军营混编,三个营互不隶属,分别由本旗的都统执掌兵权。

因此,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按清代八旗编制,骁骑营一共有3名都统和3名副都统。骁骑营麾下的满、蒙、汉3支部队各由1名都统和1名副都统节制。

所以,韦小宝由骁骑营副都统升任都统后,并不能执掌整个骁骑营。他手中的兵权仅限于汉军营,并不能指挥满营和蒙古营。

这就是清代八旗的治军制度——

给你权,但不能给你全权。无论八旗还是绿营,在制度上,都必须做到权力平衡,相互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皇权稳固。

京师如此,地方亦然。八旗如此,绿营亦然。

譬如,各省提督都是从一品武官,节制全省绿营兵。但身为从一品的提督,面见本省巡抚时,无论这位巡抚是未加衔的从二品,还是加了衔(加侍郎衔)的正二品,提督对巡抚都必须执觐见礼。

所谓“觐见礼”,在清代官场上,就是下级参见上极的标准礼数。

尽管提督是从一品武官,节制全省绿营,但麾下官兵的粮秣、被服、辎重、民夫均是由本省征集调拨,一旦本省巡抚不配合或是不积极配合,那提督麾下整个省的绿营兵,恐怕就要三天饿九顿了。

所以,虽然从一品的提督在品级上比巡抚高,但在清代官制上,从二品或正二品的巡抚拥有着制衡提督的绝对权力,招数也非常多,随手就能拈来。

虽说军政、民政各有分工,但巡抚得罪了提督,照样可以在本省做巡抚。而提督一旦得罪了巡抚,那基本上就只能调离了。

否则,提督麾下的全省绿营官兵,就有可能揭不开锅,就有可能经常饿肚子。

这就是清代官场上的以文制武制度,中央为了防止军队在地方上坐大,而采取的制衡方略。其操作非常简单,就是文官制约武官。

因此,尽管韦小宝升任骁骑营都统后,已是从一品的大员了。但在朝堂之上,其政治地位仍然在一众文官之下,甚至不及二品三品文官。

五、清代官制——以文制武

自清军入关建立政权后,摄政王多尔衮深知“马上可以夺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的道理。

汲取了明末将领拥兵自重,要挟中央,对抗中央的教训,摄政王多尔衮穷尽心计,一改八旗军制,仿宋朝例,制定了“以文制武”的大政方针。

其具体操作就是“利益和荣誉向武官倾斜,权力和地位向文官倾斜”的官场制度。

换言之,就是在官员品级上,尽可能的照顾武官。而在权力掌握上,则更加偏向文官。

譬如,仅仅指挥600到1000名士兵的千总,职务仅相当于现代军队的营长,但其品级竟然高至正六品。

正六品是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以文官为例,如若是地方官想要做到正六品,其职务至少得是通判。

通判是府一级的属官,主要协助知府处理政务,包括粮运、农田水利等等事务,其职务相当于“副知府”。

而一个仅仅掌兵不到千人的千总,与一府的“副知府”竟然同为正六品,表面上看,彼此品级相同,但手中的权力则是天差地别。

再如,千总麾下通常设有3至4名把总,每名把总指挥的部队通常为200余人,其职务相当于现代军队的连长,但其品级竟然是正七品。

而对于文官来说,管理一县十余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知县,其品级也就只是个正七品。

一名连长与一名知县同为正七品,由此可见,清代官制中的武官,其低职高品的特殊设置,目的就是在拔高武官荣誉和待遇的同时,无限降低其权力。

尤其是康熙年间,文官集团在朝廷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武官集团的权力则被加速削弱。

康熙皇帝通过设立南书房、上书房等机构,加强了文官对政务的参与和控制。此外,康熙帝还通过“密折制”允许地方文官直接向皇帝汇报情况,进一步削弱了武官的决策权‌。

六、《清史稿》中的“以文制武”实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皇十四子胤禵作为抚远大将军领兵出征,驱准保藏,为西部边疆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胤禵虽贵为皇子,却在“九子夺嫡”中受制于四川巡抚年羹尧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继位,年号雍正。

雍正皇帝为防十四弟胤禵率兵回京夺嫡,命四川巡抚年羹尧断了西北粮道,使得民间一粒粮食都进不了西北军中。

同时,年羹尧把每20天一次运进青海的补给,改为每5天就运送一次。

此举,使得西北数十万大军的存粮,从原先每次运来一个月粮食,变为每次运来仅够大军维持5天的粮食,从而让皇十四子胤禵不敢有任何异动。

因为,胤禵率领的数十万大军仅有5天存粮,胤禵只要稍有动作,年羹尧就会停运补给,便能让这数十万人活活饿死。

又如,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时任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因被雍正帝猜忌,被贬为杭州将军。

圣旨到达西北前,为防年羹尧抗旨作乱,雍正皇帝紧锣密鼓地调换川陕官员,将年羹尧保荐的甘肃巡抚胡期恒、四川提督纳秦撤职回京,并由川陕总督岳钟琪兼任甘肃巡抚、銮仪使赵坤署理四川提督。

直到换掉了年羹尧的亲信,撤销年羹尧抚远大将军的圣旨这才送到了西北大营。为防不测,雍正皇帝还密令川陕总督岳钟琪断了年羹尧的粮道,使其不敢稍有异动。

——以上两个实例,均出自《清史稿》,正是清代官制“以文制武”的典范。

七、贵为子爵的超品大员韦小宝,却没有资格上朝参政议政

回过头来,我们接着讲述韦小宝。

韦小宝升任骁骑营都统之后,再次获得康熙拔擢,被封为一等子爵,赐婚使,护送建宁公主前赴云南,赐婚平西王世子吴应熊。

返京后,韦小宝在朝会上针对朝廷削藩一事,与一众大臣进行讨论。

清代官场,一品二品文官已是一方大员,京官大都身在中枢,外官多是封疆大吏。

但贵为一等子爵的韦小宝虽属超品,却因身为武官,其政治地位甚至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朝会。

《鹿鼎记》第37回,有如下叙述——

“次日清晨,康熙召集众王公大臣,在太和殿上商议军国大事。韦小宝虽然连升了数级,在朝廷中还是官小职微,本无资格上太和殿参与议政。

康熙下了特旨,说他曾奉使云南,知悉吴藩内情,钦命陪驾议政。

小皇帝居中坐于龙椅,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大学士、尚书等大臣分班站立,韦小宝站在诸人之末。”

仔细看书中的这三段话,读者能够发现两个问题——

1、此时的韦小宝,职务是骁骑营都统,尽管品级是从一品,爵位是一等子爵(超品),却因身为武官,导致毫无政治地位。若不是康熙特旨,韦小宝本无资格上朝议政

2、参加朝会的大臣中,六部尚书是从一品,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也是从一品。六部侍郎是正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

而身为从一品武官的骁骑营都统韦小宝,却排在了百官之末,其政治地位甚至不如三品文官

八、总结

韦小宝其后曾短期升任抚远大将军,其爵位也从一等子爵逐级晋为一等公。尽管其品级与爵位都已属超品,但因身为武职,使其无论权力还是政治地位,始终无法与文官集团相提并论。

根本原因就在于清代官制,身为武官,无论你是一品还是超品,始终都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朝堂上,决策权掌握在文官集团手中,上书房是皇帝的内阁,上书房大臣都是由文官担任,他们是皇帝的智囊团队,可以随时向皇帝提出建议,能够起到左右皇帝决策的重大作用。

地方上,决策权同样掌握在文官集团手中,身为文官的总督、巡抚、布政史、按察史们,只要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就可以随时做出任何决断。

而身为武官的将军、都统、提督、总兵们,除了战时可以获得有限的军事决断权以外,和平时期对于朝廷里或是地方上的参政议政,几乎毫无发言权和任何影响力。

当然,作为封建王朝的高阶武官,他们若想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凭着手中那点权力以及麾下的兵丁们,还是能够做到的。

但是,但凡触碰到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文官集团的利益时,武官们往往都斗不过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