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学中医

“老师,我最近在看《伤寒论》的条文,感觉有些理论太抽象了,难以理解。比如太阳病的六经辨证,我看了很多遍,但总感觉跟实际病人对不上号。”

谢老师点点头,神情严肃起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你说的困惑,其实很多初学者都会遇到。其实啊,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学习《伤寒论》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学好《伤寒论》的关键所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伤寒论》来自于实践,是我国汉代医疗实践的总结,不仅有很高的科学性,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

“我以前总觉得条文太难,是自己理解力不够,现在才明白,是我没有足够临床接触去对照、去印证。”小王说着,声音带着一丝激动。

“你说得很对。”谢老师的眼里露出赞许,“《伤寒论》之所以自东汉问世以来,至今仍延续不衰,被人们誉为中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吸引着千百万医家去学习、探讨,其原因就在于此。”

小王抬头看着老师,眼里带着一丝敬畏与敬仰:“老师,您是怎么做到把这些理论运用得这么熟练的?”

谢老师笑了笑:“靠的就是临床。我们今天学习《伤寒论》,探讨它的辨证论治规律,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理论上的充实,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它指导临床实践,为人类解除疾病痛苦。你以后也是要走这条路的。”

小王低头猛记,还写下一句自己的心得:“知识若不用于实践,终究是纸上谈兵。”

“记得,多临床,早临床,是学习中医的一条好经验,是毋庸置疑的一条正确途径,学习《伤寒论》更需如此。”

小王停下笔,抬头轻声问道:“可是老师,《伤寒论》中有些条文争议很大,各家注解也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谢老师沉吟片刻,语气变得更加深沉:“这正是《伤寒论》中包含的许多深奥理论和辨证论治的规律与方法,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去验证,在验证中加深理解。对那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要敢于自己去试、去体会,不能死读书,要’活读书’。”

古人用7张表来总结伤寒六经用药,与临床结合是学习《伤寒论》的最基本方法和关键所在

白话文识中医

大家都知道,《伤寒论》是我们中医经典里的宝贝,它讲的“六经辨证”就是我们用来判断和治疗外感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不过,这个六经的变化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动的,病情也会在不同的阶段之间传来传去。

咱们先说说这个“传变”是怎么回事。打个比方,人得了风寒感冒,一开始病气是在身体表面,比如你觉得冷、发烧、怕风,那这就是“表”的阶段,叫“太阳病”。但如果身体抵抗力不够,病气就会往里走,从“阳”进到“阴”,比如开始发高烧、口干、甚至拉肚子或者四肢发冷,那就说明病已经传到里面了。

但如果你正气强,身体挺得住,有的病气就会反过来,从里面往外走,比如原本肚子痛、拉肚子,慢慢转为发汗发热,这说明病开始好转,病气在往外走。

这种病气的传进或传出,就叫“传变”。不过要注意,病往里走一般是邪气强、病加重;病往外走一般是身体开始占上风,病在往好转。

那传不传,怎么传,其实关键还是看身体的抵抗力,也就是我们中医说的“正气”。你身体底子好,抵抗力强,病气就很难往里跑;但如果你身体虚、抵抗力差,那邪气就容易趁虚而入,一路攻进去。

有时候,虽然病气已经进到身体里面了,但如果你休息好、吃得好,身体慢慢恢复力量了,那也还是能把病气赶出去,甚至会出现“战汗”的现象——就是突然出一身大汗,然后病就退了,这是正气胜了邪气的表现。

除了正气,病气的强弱也很重要。有时候病毒特别强,比如外面特别冷、你又淋雨受寒,那病气就像打仗的大军一样,很快就打到身体里面去。但有时候病气不重,或者它一开始强,但身体抵抗住了,它慢慢也就衰弱了,那病情也可能不严重,甚至直接被赶出体外。

所以说,六经病的传变其实是有条件的,主要还是看正气和邪气谁强谁弱。

再来讲一个很多人容易误解的地方,有人觉得“今天感冒、明天没好,就是病传进去了”,其实不一定。《伤寒论》讲得很清楚:判断病有没有传变,不是看得病的时间,而是看脉象和症状。比如说,感冒第一天,如果脉象还是平稳的,那就说明病还没传;但如果开始烦躁、恶心,脉跳得快了,那就可能有传变了。

还有一种情况,叫“直中”。这意思是病气不走常规路线,不从表往里传,而是一下子就进到了身体深处,比如直接进到“太阴”或者“少阴”。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身体本来就虚,防御系统没力,病气一下子就打进去了。比方说,有人一得病就吐泻、肚子胀,那就可能是“直中太阴”。这种病通常比普通感冒重,要特别注意。

六经的病还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比如说,有的人两个经同时出问题,那叫“合病”,比如太阳和阳明一块出事;还有的情况是一种病还没好,另一种又来了,这叫“并病”,比如你刚好点了,另一个病接着上来了。从病情发展来看,“合病”来的快,病势猛;“并病”则是一个接一个,来得慢点,但也不能小看。

再讲讲六经的主证、兼证、变证和挟杂证。别看《伤寒论》老得很,但讲的东西其实挺细的。比如说最常见的“太阳中风”,表现是发热、出汗、怕风、脉浮,这种情况就用“桂枝汤”;但如果脖子和后背也觉得硬,那就是有兼证了,就要用“桂枝加葛根汤”;再比如喝了桂枝汤后出了一身大汗,结果人烦躁、渴得不行,那说明病变了,这时候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要用“白虎加人参汤”。

还有一种叫“挟杂证”,就是说病不光是外感,还有你身体原本就有的问题一起发作了。比如有人得了感冒,第二三天就心慌、烦躁,这说明他中气不足,要用“小建中汤”;又比如有人感冒之后几天不大便,肚子胀、心烦,那是体内有积食,就得用“大承气汤”。

总的来说,一个经的主证是基本的判断标准,而兼证、变证、挟杂证就是变化的表现。我们只有先搞清楚主证,才能看得懂这些变化,也才不会用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