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三分结构

古建从立面上划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屋顶、屋身和台基。即上分、中分和下分。针对上分部分,西贝巴分享了屋顶结构以及屋顶装饰,假如你看完后,真的会惊叹我们的古老智慧。今天我们重点分享一下屋身部分中的几个重要组件~

1、山墙:是指建筑物两端与屋顶垂直相交的墙体,通常位于建筑物的横向两侧。因其形状类似汉字“山”的轮廓,故而得名。

山墙示意图

2、山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歇山式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主要由博风板、悬鱼、惹草等部分组成。山花一般针对歇山式屋顶结构才会有。

山花示意图

典型实例包括芮城城隍庙大殿(元代),现存最早琉璃山花遗存,使用黄绿釉浮雕龙纹;夏县文庙大成殿(明代),阶梯形山花嵌青石透雕牡丹,采用退晕技法着色。

3、悬鱼:为了装饰用的,呆呆地悬挂着,就像一条生无可恋的鱼;悬鱼常见的图案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器物纹样和其他纹样等。

悬鱼纹样

动物纹样:鱼、蝙蝠、龙、风、狮子等;植物纹样:桃、牡丹、荷花、梅花、莲花等;器物纹样:花瓶、花篮等;其他纹样:文字、卷云、唐草、万字等。

悬鱼纹样

4、惹草:位于博风板上,在悬鱼两侧各一个。装饰作用。为了好记,我把当它成海草,鱼比较喜欢。

惹草纹样

惹草的图案丰富多样,常见的有云纹、卷草纹、花卉纹、如意纹、火焰纹

5、博风板:又称博缝板,顾名思义,搏击大风所用,保护博风板里面的木桩免受大风、大雨侵蚀,当然也有美观的作用。博风板被钉子紧紧盯在山花上。

博风板示意图

6、飞檐: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形如飞鸟展翅,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

古建中的山墙、山花、悬鱼、惹草、博风、飞檐、风铎、额枋、雀替、牛腿、斗拱、霸王拳、月梁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看古建必知!

飞檐示意图

南方飞檐比较高挑,北方飞檐相对较低平,但翘起颇为突出,且常出现重檐。

南北方飞檐对比图

每次看到飞檐的时候,都能想到古装电视剧里的飞檐走壁,好飒!

7、风铎(duó):又称檐铃,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构件,主要用于悬挂在大殿、佛塔等建筑物的檐角下方。它无须敲击,有风自鸣,因而得名。

檐角风铎

最初,它被称为“铎”,主要用于判断风向。后来,风铎成为佛教法器之一,被赋予了新的寓意。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早在北魏时期,风铎就已广泛用于佛塔装饰。

随风而动的风铎

8、额枋(fāng):横架在檐柱头上,连贯两檐柱,是柱间连接两柱并承托上方斗拱之用的构件,其实就是横梁。这个位置相当于人的额头,所以取名额枋。如下图。

额枋示意图

为了让朋友们更直观看到额枋在整体建筑中的位置,我用一个具体建筑来做一下标记。

建筑中的额枋

额枋上的彩画那也是很有讲究的,有不同类别,比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等。

不同彩画类型

9、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可以比喻为梁柱的护肩,防止倾斜。不仅实用,还很好看,有点像鸟儿的两只翅膀,所以叫雀替。

雀替位置示意图

雀替有非常多的类型,大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牙子雀替、龙雀替、云纹雀替、卷草纹雀替、透雕雀替、浮雕雀替等等,我们后面写雀替专篇的时候再分别介绍(学问很多)。

三种雀替类型图样

10、牛腿:位于上檐柱与横梁之间,支撑建筑的挑木、檐与檩之间的力量,确保外挑的屋檐能够遮风挡雨。

古建牛腿实物图

牛腿雀替分布图

有一种说法:牛腿是雀替的一种,我个人认为是不对的,请看上图。

11、斗拱:由斗、拱、昂等木构件组合而成,位于柱与梁枋间。它承重传力,缓冲地震,增强建筑稳定性。

斗拱示意图

12、霸王拳:位于角柱之上、平板枋之下,为阑额出头形式。它由多段曲线构成,形似握拳之状,故名“霸王拳”,主要是为了加强转角构件的稳定性。

古建霸王拳

13、月梁:做成“新月”形式的梁,其梁的两端(扇)呈弧形,中段微微上拱,主要用来支撑建筑的屋顶或楼板。

古建中的月梁

屋身除了上述介绍的一些重要构件之外,还有门,可以参考下面的这篇文章。古建中的厢房、耳室、罩房、倒座、垂花门、门扇、门枕、门簪、 铺首、门钉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看古建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