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生于明末乱世,曾为皇族后裔,却最终选择以画笔为伴。他半生云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尽数倾注于笔墨之间。他就是石涛,一位用生命丈量山河,用笔墨重塑天地的画家。
石涛的笔触,从来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描摹。看他作画,仿佛能见其挥毫时的神态——时而凝神屏息,细笔勾勒;时而意气风发,泼墨如雨。每一笔都带着对山川的独特理解,每一画都蕴含着对天地的深沉感悟。他的山水,既有北方山岳的雄浑气魄,又具南方烟雨的灵秀韵味,这正是他半生漂泊的印记。
细观其笔墨,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份’无法之法’。石涛作画从不拘泥成规,浓墨可作远山,淡笔能写近水。他的皴法变化多端,时而如斧劈刀削,时而似游丝轻拂。这种看似随意的笔法背后,实则是数十年如一日对自然的观察与体悟。在他笔下,山水不再是静止的景物,而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存在。

石涛最擅以空白造境。那些不着笔墨之处,往往最见功力。一片留白,可以是云雾缭绕,也可以是江河奔流;看似无物,实则气象万千。这种’计白当黑’的智慧,让画面既有实景的厚重,又具虚境的空灵,观者自可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水。
尤为难得的是,石涛的山水总带着一种温度。他不画无人之境,常在崇山峻岭间点缀茅舍小桥,在飞瀑流泉旁添几叶扁舟。这些细微处的人间烟火,让磅礴山水有了亲切感,也透露出画家对尘世的眷恋。他的超脱不是冷漠的避世,而是饱含深情的凝视。
看石涛的山水,最终看到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个人对天地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他的笔墨间,既有年少时的锋芒,也有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既有对山河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不在于描绘眼中的景象,而在于呈现心中的境界。
看完记得关注@草木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