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时总纠结今天要买啥?面对红肉、白肉不知道怎么选?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价格差异为何这么大?
全民营养周之际,长轻推出特别策划-“超市里的营养学”,主持人带大家沉浸式逛超市,与长轻营养师一起探究日常食材中的营养奥秘,帮大众会选、会存、会吃,全家更健康。
针对肉禽、海鲜、蛋奶等几大常见品类,长轻营养师带着总结出的选购秘籍,现场手把手一起挑选适合的营养食材,用“看得见的细节 用得着的妙招”帮消费者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轻松变为“购物车清单”。
不管是厨房小白,还是家里的掌勺大厨,都直呼“原来买菜藏着这么多学问!”
热鲜肉:现宰现卖、未经任何降温处理的鲜肉。缺点是如果不立马下锅,容易滋生细菌,肉的硬度也会增加,口感下降。
冷冻肉:把“热鲜肉”短时间冷冻后叫“冷冻肉”。与热鲜肉相比,可有效防止细菌滋生,但会造成肉中细胞破裂和水分流失,影响肉的口感。
冷鲜肉:也叫“排酸肉”,指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制度、对屠宰后的畜胴体迅速进行冷却排酸处理的肉类。安全、卫生,吃起来味道鲜美、口感细嫩,营养价值较高。
所以买肉时,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这三者的安全性顺序是:冷冻肉→冷鲜肉→热鲜肉。
冷冻肉别急着解冻,放冰箱冷藏层缓化8小时,或用冷水浸泡(别用热水,肉质易老),适合红烧、卤味等需要长时间炖煮的菜式。
红肉(猪牛羊等4条腿的畜类):富含铁元素,尤其是血红素铁,其吸收率较高,补铁效果好,更适合缺铁性贫血的人群。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周摄入畜肉300~500克。相比之下,女性由于每月的月经失血,对铁的需要量则更高一些,可以适量增加。
推荐清蒸牛肉、香卤牛腱(少糖少盐)、番茄炖牛腩(少油),保留营养不油腻。
白肉(鸡、鸭等禽肉,及鱼虾等水产):白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蛋白质高,更适合减肥人群。而且白肉中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
尤其是深海鱼和贝类中,含有丰富的DHA 和 EPA,对促进大脑和视觉细胞发育、预防血脂异常、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都有益处。
白肉为主,红肉为辅。推荐午餐吃牛肉、羊肉(如清炖牛肉、芹菜炒羊肉)等红肉,晚餐吃鸡肉、鱼肉(如白灼虾、清蒸鲈鱼)等白肉,减轻肠胃负担。
嘌呤红灯区:动物内脏、带鱼、沙丁鱼嘌呤高,高尿酸人群一次别超过150克(约半碗米饭量),换成三文鱼、鳕鱼、虾仁更安全(清蒸最保留营养)。
重金属注意:大型深海鱼(如鲨鱼、剑鱼、方头鱼等),鱼处于食物链顶端,长期通过捕食积累环境中的汞、镉等重金属,尤其是甲基汞易在体内富集,因此建议减少食用。
鲜活水产:味道鲜美,肉质饱满、紧实,营养成分保留得更为完整。在选购时,优先选择活海鲜。
选会“动”的:能直立游动、碰一下有反应的更新鲜;鱼鳃鲜红、鱼眼透亮的更新鲜。
看肉质:肉质紧致有弹性,出售不粘腻,说明蛋白质未被分解,新鲜度更高。
掂重量:海鲜时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被分解,会使海鲜重量下降。因此,优选同等大小,更重的,往往更新鲜。
冻品水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尝到北极甜虾、南极鳕鱼。禁渔期,也能尝到大黄鱼、带鱼。冷冻水产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上与新鲜捕获的海鲜含量相差不大。
▶如何选购冻海鲜
选冰衣薄的(轻轻一敲,冰渣少的分量足),回家后尽快小包装放冷冻层,避免反复解冻。
关注钠含量,选低钠或如无盐的水产。烹饪时少盐少酱油,清蒸水煮更健康。
解冻小窍门:冻鱼冻虾别用热水烫,放盆里加冷水和一勺盐,30分钟就能化透,肉质不柴不散。
1、鸡蛋:新鲜度看这3点
看日期:选“出厂日期近”的鲜蛋,日期越近新鲜度越好。
听声音:轻摇蛋身,没响声的更新鲜(响声大说明蛋黄散了)。
手电筒照射:看鸡蛋气室,也就是看鸡蛋中有多少面积的空气,空气面积越小,鸡蛋越新鲜。
摆放方式:大头朝上放,如果横着放或小头朝上放,容易让蛋黄粘到蛋壳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皮蛋”。
注意温度:冰箱冷藏条件4℃的低温下,可以延长保鲜期。
全脂奶:保留了牛奶中的天然脂肪,还有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这些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喝起来,口感更加浓郁醇厚,奶香味更足,适合大部分人群。
低脂/脱脂奶:脂肪较全脂奶更少,所以热量低,适合想控制体重或血脂高的人。
但维生素A、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比全脂奶更少,味道也没有全脂奶浓郁。
舒化奶: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推荐舒化奶,不含乳糖,比如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的人,可以喝舒化奶,或者喝无糖酸奶(饭后喝不刺激肠胃)。
看营养成分:营养成分表「脂肪」一栏中,一般都能看到饱和脂肪、单不饱和以及多不饱和脂肪的比例。
建议选择饱和脂肪较低的品种,优选n-3、n-9脂肪酸含量高的油。
看烟点:爆炒煎炸要用烟点高的油,凉拌可以用烟点低的油。
高温炒菜:优选低芥酸菜籽油、山茶油,这些油的烟点较高,炒菜时不易冒黑烟,避免高温煎炸。
凉拌:可以用亚麻籽油、紫苏油、火麻油等,富含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
也可以用初榨橄榄油、牛油果油、山茶油等,富含n-9脂肪酸,适量吃,护脑又健康。
不管哪种油,最关键的是要控制摄入量,并且富含n-3、n-6.n-9的食用油,要经常换着吃。
优选天然调味品:也就是以天然食材为原料制作出来的调味品,如用高粱、麸皮酿造的醋,用大豆、小麦酿造的酱油。配料表越短越好。
关注“钠含量”:调味料,我们要重点关注“营养成分表”中“钠含量”。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老抽、蚝油、豆瓣酱、腐乳,这些常见调味料,钠含量都比较高,摄入量大时就不利于控制血压。
比如,炒菜已经放了盐,还放了鸡精、蚝油、生抽、老抽等,无疑增加了盐的摄入量。
选够量:每天吃3-5种蔬菜,深色菜(菠菜、西兰花、紫甘蓝)占一半,菌菇、海带、木耳推荐每周吃2次(膳食纤维丰富,帮助肠道蠕动)。
避农残:叶菜类用流动水充分冲洗或浸泡 10-15 分钟,减少农残残留。
低GI水果(苹果、梨、莓类):每天1-2个(约200-350g),当早餐或加餐,控糖又顶饱。
高糖水果(榴莲、荔枝、龙眼):一次别超过3颗(约100g),热量高易发胖,最好放在中午吃。
全谷物保留了完整的种皮、胚乳和胚结构,保留了大部分的营养价值,包括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
常见的全谷物包括糙米、全麦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每天吃全谷物和杂豆类食物50-150g,相当于一天谷物的1/3-1/4。
选整粒的:比如糙米、燕麦、藜麦尽量选整粒完整的,营养保留更好。尽量不买即食粉,升糖快、营养流失多。
关注配料表:确保产品主要成分是全谷物。比如选全麦粉,尽量选配料表只有“全麦粉”的。
有些产品可能只是添加了少量的全谷物成分,但主要成分仍然是精制谷物。
让我们跟长轻一起,把“科学选购”带回家,从此吃得明白、吃得健康!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