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果妈妈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高考状元父母职业多为教师的文章,写完后发现,很多读者对孩子的智商遗传规律很感兴趣,认为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老师,那么孩子的智商也会比较高,所以成绩才会比较好。

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了,今天我没就来讨论一下父母智商的遗传问题。

在大众的印象中,高智商的父母,孩子应该也是智商高的,所谓虎父无犬子么。但是有很多人会举出自己身边的例子,父母都是高材生,博士硕士,甚至也从事教育工作,但他们的孩子却是学渣……

那么智商遗传到底有什么规律呢?高智商父母,会不会把高智商遗传给孩子呢?

在《最强大脑第七季》的一集节目中,几位嘉宾就曾经聊到过这个问题。

那期节目中,体验嘉宾有郭麒麟和刘维,刘维就提出一个疑问,”我们平时可以看到星二代富二代,那么有没有遗传了爸爸妈妈智商的’脑二代’呢?”

导师攸佳宁回答到:“有可能,但是概率比较小,因为智商遗传有一个均值回归现象。高智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组合,在正态分布里面,智商极高和极低两端的人是数量很少的,高智商的父母生的孩子,他的基因组合很可能就没有那么罕见了,不过他的智商大概会比正常人高一点。”

其实,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不是有这个均值回归的规律来进行把控,那么人类在一代一代的遗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高智商的人会被当成培育对象,就像基因良好的种子一样,高智商的人和高智商的人结合,生下来的孩子智商也高,甚至更高,然后这些后代再继续结合,那么这部分人的智商会越来越高……

但显然不是这样。

天才是少数,他们是罕见的基因组合,在遗传过程中,不见得会完美复制到下一代身上,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天才是耀眼的,也是少有的,他们的后代可能也比较优秀,但是不见得会成为惊才艳艳的明珠。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均值回归理论是一个保持公平的规律,这个世界,更多的还是普通人。

有一项调查也能证明这一点。

高智商父母的孩子,会是“脑二代”吗?智商遗传规律,其实很公平

有人曾经研究了1980到1994年之间考上985、211学校的学生,能够考上,说明他们的成绩在当年考生的前30%。

把这些人人数和而他们的父母中,上过大学、大专(当时大学和大专还未扩招,能考上的成绩差不多也是当年考生的前3%)的人数之比分析来看,发现父母成绩水平处于前3%时,子女成绩仍然处于前3%的概率,只有10%。

不过,孩子发育出的智商水平,并不能和基因决定的智商水平等同;也不能完全和高考成绩等同。

基因对孩子的智力水平的影响占比大约为70%-80%,后天的饮食、睡眠、运动、教育等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孩子智力水平的因素。

而孩子是否聪明,和他是否学习成绩好,也不完全是等同的。

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孩子的领悟能力有很大关系,毕竟孩子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内因,孩子领悟能力强不强,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

另外,就是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了。

高智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和孩子自身因素比起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毕竟如果孩子不想学,孩子学不会,就是教授博导来教孩子,效果也不会很好。

再加上父母所谓“高智商”的光环,作为学霸的孩子,他反而会更有压力。

就像郭麒麟。小时候选择说相声,每次出场都会被观众拿来和他爸爸说相声的水平相比。

郭麒麟很苦恼,因为大家都说他比不上他的爸爸,对他很失望。

刚开始他很苦恼,不过后来他也就释然了,在说相声这件事上,父亲郭德纲一个天才,是一座高峰,他比不上也很正常。

但是他有一句话说得好:“我可能永远比不上我的父亲,但是我一辈子都要要为我热爱的事业而奋斗。”

师傅于谦也评价他:“立于皓月之边,不弱星光之势,傍于巨人身侧,不颓好胜之心”,形容得很贴切了。

郭麒麟这样的态度,值得所有面临这个问题的孩子学习。

而作为一个“学渣”孩子的父母,即使自己很优秀,也需要接受孩子满足不了自己期待的那份失望,因为这份失望并不是孩子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