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通视问题主要涉及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视线是否会被地形等障碍物遮挡。

一、影响因素

判断通视情况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1.等高线地形图:如果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谷),且观察点和目标点在山谷两侧,可能会不通视。比如,隔着一个很深的山谷,两边的山顶互相看不到对方。而当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脊),在山脊一侧的两个点有可能通视。

2.坡度:陡坡可能会阻挡视线。若两地之间坡度很陡,在坡底的位置可能看不到坡顶后的物体。

3.剖面图绘制:可以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来直观地判断两点是否通视。做法是先确定剖面线,然后将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的海拔高度等距离投影到剖面图中,连线后观察两点之间有没有障碍物阻挡视线。

二、注意事项

解答高考地理通视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读题

明确题目所给的地形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的通视情况差异较大。同时,留意观察点和目标点的位置信息,包括它们的海拔高度、相对位置(是在山谷两侧、山脊两侧还是同一山坡等)。

2.巧用等高线

(1)熟悉等高线的特征。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可能会阻挡视线;等高线稀疏意味着坡度缓,通视的可能性较大。

(2)对于等高线弯曲的情况,“凸高为谷、凸低为脊”。山谷地带地势较低,两侧山地可能会阻碍通视;山脊顶部视野相对开阔,但如果目标点位于山脊另一侧较低位置,也可能无法通视。

3.考虑特殊地形

注意特殊地貌,如悬崖。悬崖会阻断视线,若观察点和目标点中间有悬崖,基本不通视。还有鞍部,它是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在判断通视时要分析其周围地形对视线的影响。

4.绘制剖面图辅助

高考地理中的通视问题

遇到复杂地形,绘制地形剖面图是很好的方法。在绘制过程中,要保证横坐标、纵坐标的尺度合理,准确标注海拔高度,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两点之间的地形起伏,从而正确判断通视状况。

三、解题技巧

以下是高考地理通视问题的解题技巧总结:

1.巧用等高线地形图

(1)依据等高线疏密判断,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视线易被阻挡,通视可能性小;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通视可能性大。

(2)对于等高线弯曲的情况,遵循“凸高为谷、凸低为脊”原则。山谷可能阻碍通视,山脊顶部相对开阔,但山脊另一侧较低位置则可能无法通视。

(3)注意凸坡和凹坡,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通视;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以通视。

2.善用剖面图

(1)绘制地形剖面图来直观判断。确定剖面线,将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的海拔高度等距离投影到剖面图中,连线后观察两点间有无障碍物阻挡视线。

(2)绘制时注意横坐标、纵坐标尺度合理,准确标注海拔高度,以真实反映地形起伏。

(3)分析剖面图时,抓住剖面线的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的海拔状况来综合判断通视情况。

3.考虑特殊地形与地物

(1)若两地间有悬崖,会阻断视线,基本不通视;鞍部则要分析其周围地形对视线的影响。

(2)当题目中出现植被、建筑物等地物时,也要考虑其对通视的影响,如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可能会遮挡视线。

4.仔细审题

(1)明确题目所给的地形类型、观察点和目标点的位置信息,包括海拔高度、相对位置等。

(2)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俯视还是平视可见,以及是否考虑大气能见度等其他因素。

END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