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阜阳农村旧照
1957年的一天,当时正值夏季,阜南县附近的一个村庄内,一位姓徐的村民驾着小船下河打渔。这位徐姓村民是个捕鱼的老手,他将船划到河中央,行至润河拐弯处,徐廷兰见岸边水中有一圆形口沿,风吹浪起,时隐时现。徐廷兰好奇,就趟水过去看看究竟,发现了一个沉在河底的大家伙。用手一提,没提动;顺着口沿向下摸,却掏出了两件像喇叭样的东西,青铜觚。于是徐廷兰又回去向人借了把铁锹使劲挖,不长时间,就把这大口沿的铜器挖出来了。接着又在下面挖出两个铜斝,铜斝旁挖出一件饕餮尊,尊腹内又有两个铜爵。徐廷兰乐不可支,用鱼网裹起这八件洗净的青铜器,捡一件小的铜爵送给借锹人作酬谢,把另外七件青铜器背回家中。
没几天,四邻八乡都听说徐廷兰得了宝,村民、当地官员、文化机构领导都到他家里看稀奇,并写信给安徽省文化厅反映这件事。文化厅将此信转呈安徽省博物馆,省博急派专家赴当地调查,初步判断这是一套罕见的青铜酒器。至于什么年代什么文物,一时间还无法确定。省博专家建议尽快上交国家,然而徐廷兰却迟迟未交。后经各级专家沟通,晓以大义,徐廷兰无奈下用箩筐挑上5件铜器送往文化馆,龙虎尊却没在此列。镇上领导又来催,他才拉着架子车把龙虎尊送到了县城。龙虎尊被绳子捆在车子上,土路颠簸,身上的锈皮被磨掉许多,现藏在中国博物馆内的龙虎尊,仍能看到被麻绳勒的痕迹。省博物馆给了徐廷兰200元钱作为奖励。当年徐廷兰送给借锹人的一件铜爵后也被省博物馆追回。
据参与协调此事的专家介绍,我国对文物发现奖励分主动上交和被动上交。显然,徐廷兰属于后者。而在1957年那个时代,省博物馆奖励200元钱是很高的,因为当时物价非常低。可以这么说,1957年的200元钱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万元。
安徽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顾祖英保存的毛泽东观看龙虎尊的照片
1958年9月17日下午,毛泽东主席亲临安徽博物馆视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古代文物展览,其中对一批安徽阜阳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很感兴趣,展厅中心位置的独立展柜中,陈列着一件体形高大的商代龙虎尊,铸工之精几乎让在场所有文物都黯然失色。在这件青铜器面前,毛泽东转了一圈看了个清楚,露出了微笑,高兴地说:“中国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邓小平参观安徽省博物馆的青铜器
这件龙虎尊几乎被认为是商代文物中最炫目的作品,它的横空出世,曾经让文博界为之震惊。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参观稀世珍宝龙虎尊,并将其调往北京,被列为国家一级藏品。
徐廷兰在小润河发现的青铜器,经过专家鉴定后分别是:龙虎尊一件、饕餮纹尊一件、3对即6件青铜器分别为兽面纹斝,兽面纹觚,兽面纹爵,这些青铜器都是商代酒器。这批成组的青铜酒器的发现,对人们探讨淮河一带商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更是研究我国古代冶金史和青铜器早期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如果龙虎尊的身世就这样结束,就远算不上传奇了。当时出土的8件青铜器,分别是龙虎尊1件,饕餮尊1件,铜斝1对,铜觚1对,铜爵1对。其中成对的各一只和饕餮尊被留在安徽省博物馆,另一套3件和龙虎尊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前身)调走并存放至今。
商 青铜斝 高46.5厘米,口径22.2厘米,1957年安徽省阜南县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年8919以前,我国文物被盗情况严重,国家主要的博物馆中也发生了多起文物被盗案件,丢失珍贵文物多件。大约在80年代初期安徽省博物馆被盗,从小润河出土的这批青铜器文物被盗。1987年左右,一位英国人在香港古玩市场买到了两件青铜器,分别是觚和爵。据这位英国人自己说,当时在古玩店中看到了4件差不多风格的青铜器,自己仅买了2件。买到之后发现上面有馆藏编号,便不敢自己收藏,于是他找到国家文物局说明情况。据说这位英国人当时希望能用这两件文物换齐白石和徐悲鸿两幅画。当时二位大师的画还不像今天动辄上亿,不算特别贵;考虑到商代文物重要性,文物局便答应他的请求。这两件青铜器后被国家文物局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
商 青铜饕餮尊 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1957年安徽省阜南县月牙河出土
这件龙虎尊器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重约20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因其主题纹饰有龙虎而著名。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
龙首尊肩部细节
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额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
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虎头居中,为高浮雕,左右两侧是虎身,为浅浮雕。裸体人头已被老虎含噬口中。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
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蹲一双臂屈举的人,神情悲惧。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底足
整个器物,纹饰精美,绚丽多彩。集平雕、浅浮雕和高浮雕于一身,尊的内壁随器表的浮雕而凹凸,做到了器壁厚薄均匀。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铸造工艺表现出来的。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铸造技艺,即使用现代的精密铸造技术,也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像这件精美绝伦的龙虎尊,目前在我国也就只有这么一件,无疑属国宝重器。
另一件出土文物饕餮纹尊也是商代大型青铜盛酒器,因腹部主要纹饰为饕餮纹而得名。虽比龙虎尊稍差,但也是尊中的上乘精品。该尊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重16.6公斤,属国家一级文物,和龙虎尊基本构成一对。小润河出水的其他3对即6件青铜器,分别为:兽面纹斝(音甲),商代青铜温酒器;兽面纹觚,商代青铜饮酒器;兽面纹爵;器形皆雄伟有力,纹饰刚劲富丽。“龙虎尊”的铸造工艺极为复杂尖端,是用十八块母范经两次焊接而成的,塑之浑然一体,毫无痕迹。
龙虎尊的时代相当于殷早期,埋藏地下数千年,不仅完好无损,而且光彩熠熠。特别是尊上的猛虎噬人纹,也引起中外历史学家的关注。虎口衔人曾认为是用来威吓奴隶、压制反抗,或认为奴隶主吃饱喝足之后,用欣赏虎食人的可怕场面来寻开心犹如古罗马奴隶主观赏奴隶斗兽一样,用来表现奴隶制社会的恐怖和压迫。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

从主体花纹看,龙、虎、人造型庄严稳重、奇特神秘。圆形大口表示上天,肩部神龙游荡于空中;尊腹表示大地,有神虎张牙舞爪。特别是龙头和虎头用浇铸法从外壁突兀凸起,雄健粗犷,比起用高浮雕法更具有一种威武逼人的悍气。这种手法既适应尊的特定造型,又表现出纤柔亲和之意,似乎在呵护着蛙形裸人,折射出神秘莫测的魅力。
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据专家介绍,前些年浙江省余姚等遗址出土一批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初期的文物,在几件玉琮、玉钺上,用微雕刻画有带冠神人蹲抱在虎头上的图案。这些形象应该说都是氏族的保护神。
在出土龙虎尊的小润河月牙湾处,10年前还出土过13件青铜器,而且有一件巨大的四方铜鼎,重达400多公斤。这是当年省博物馆专家来到阜南鉴定龙虎尊时,从群众中意外了解到的。
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时间大约是在1947年左右,也是4、5月份,白庄农民张殿春在月牙湾处挖出一个大如司母戊鼎的长方形四足铜鼎,鼎里又掏出12个铜鬲。也不知道张殿春是用什么方法,把这重达400多公斤的青铜器悄悄运回家的,而没有像徐廷兰那样“惊天动地”,家喻户晓。一年多后,张殿春先挑选了两个铜鬲送给当时的阜阳守城部队司令李觉,本打算送上去,李司令给几个钱,再把另外几件一块送去。然而,李觉得到后没给一分钱,张殿春好不气恼。他又带着两件铜鬲到了蚌埠,送给一个当水上警察的亲戚,结果这个亲戚没声张,也没给钱。计划落空的张殿春非常恼怒,认为这些东西不值钱,不然为何都不给他钱?这以后,有亲戚张口向他要,他就送一只,或出去消费用来抵了钱,总之这13件青铜器全部被送人或丢失了。
商 兽面纹铜鬲 安徽博物馆藏,传1944年安徽省阜南县月牙河出土
对于这13件青铜器,阜阳市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也有所了解。他说,这13件青铜器的价值比龙虎尊还高,大如香炉的青铜器重达400多公斤,小的全部是一样大小,摆在香炉内,分三排摆放。这件大香炉曾被张殿春送到村子里的台寺庙,供人烧香用。1956年张殿春母亲病故无钱安葬,张殿春就到庙里搬这个大铜鼎,转手卖给当地废品收购站。没几天收购站准备运到南京,便用大锤砸铜鼎,想砸烂往麻袋里装,方便托运,然而,砸了十几锤竟没有丝毫损伤。收购站人员便不砸了,直接从水路用船只运往南京炼铜厂。待省博物馆人员知晓后便紧急写信给上海市博物馆帮助寻找,上海博物馆人员挨个到废品收购站查找,却无功而返。至于为什么没有找到,韩自强说,省博物馆判断错了,当时以为从陆路运送的,会送到上海,谁知却是水上托运的,是到南京的。这一耽误就导致了文物毁于一旦,大铜鼎一运到南京炼铜厂就被化掉了。
直到六十年代初,这13件青铜器找回7件。阜阳守备司令李觉在湖南投诚起义,居住在北京。省博物馆人员找到他时,张殿春送的两件青铜器已被他给了故宫博物院,现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随后,省博物馆人员又赶到蚌埠,多方打听找到这名水上警察时,才得知他已把张殿春送的两件青铜器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另外又从张殿春亲戚处收回三件,其余已无法追回。
为什么在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润河频频出现国宝级文物?那么,历史上的小润河是什么样的?它又形成于什么年代呢?
当地专家介绍,小润河发源于大运河,它是大运河的一个支流,那时阜南水上运输很发达,后因历史变迁,小运河逐渐淤塞,造成运输中断,失去了作用。在阜南当地许多人都叫它小运河。小运河相传宋朝就有了,具体时间无法考证。现在,阜南的一些书上也开始沿用小运河这个称呼。
而对于龙虎尊与13件青铜器为何在小润河发现?
据《阜南县文物志》记载:出土的龙虎尊等8件文物,均属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之酒器。当时因河水较深,无法对文物出土地段进行清理,作实地考察,从河岸现状及河口土色综合分析,推测此组文物原系位于河侧古墓中之殉葬品,后因流水冲刷,河线北移,遂坍入水中。商朝时期,属豫州之域。有九个部落,素有淮河九夷之称,整个山东省称东夷、西夷,而阜南则是东夷一个支系,阜南则属虎方部落,是淮夷的一个小国家(部落)。南到合肥,以淮南、凤台为中心属虎方部落。阜南距凤台不足200华里,属虎方范围。因此,龙虎尊应是商代虎方淮夷的器物。
阜阳,安徽省地级市,简称阜,古称汝阴、顺昌、颍州,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归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姬姓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
秦代始置汝阴县。
东汉时期属于豫州(治所今安徽亳州)。
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
隋设汝阴郡。
唐设颍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属亳州管辖,在亳州置总管府,辖亳,宋,颍,沈,谯等州。
宋设顺昌府。
元属汝宁府。
明朝属凤阳府。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在阜阳县置颍川卫。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颍州府,并以颍州本辖新置附郭县,乾隆皇帝依奏赐名阜阳县。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省谯县入亳州,寻降亳州为亳县,改属颍州”。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
阜阳国宝视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