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之所以入关后能追杀李自成,消灭南明政权,在于它已经不是一支传统的游牧渔猎部队,而是一支带有先进火器的合成化军队。而这些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武器,都是明朝的降将带过去的。其中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最为著名。这三人都是毛文龙的部将,先后受到明朝的不公正待遇,纷纷悍然投靠了后金。
相比于孔有德、耿仲明为了投靠满清,悍然在山东掀起了“登莱之乱”,公开反叛大明,引发战火,祸乱当地,荼毒生灵之无耻。尚可喜的投降经历更加复杂,用无耻竟无法解释他一生的过往。
尚可喜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祖籍山西洪洞,祖父尚继官因生计所迫,举家迁至北直隶衡水,后又迁至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即出生于此。其父尚学礼生于万历三年(1575年),早年因辽东战乱与家人失散,怀着国仇家恨投身明军,成为明末抗金的重要将领。早年投奔辽东巡抚王化贞,后随毛文龙驻守皮岛。
天启元年(1621年),尚学礼加入辽东巡抚王化贞的军队,后追随名将毛文龙深入敌后,参与收复辽东沿海岛屿。在著名的“镇江大捷”中,他作为毛文龙麾下197名敢死勇士之一,突袭后金重镇镇江(今辽宁丹东),擒斩努尔哈赤妻弟佟养真等后金勋贵,此战震动辽东,成为明军少有的主动出击的胜仗。
毛文龙开镇皮岛后,尚学礼多次随军与后金作战,因功升任都司。天启四年(1624年),他在旋城(今辽宁庄河)巡逻时遭遇后金大军包围,率部血战至最后一刻,最终力竭殉国。明廷追赠其为游击将军,以彰其忠勇。而早在此之前的1621年,后金攻陷了辽阳、沈阳,大批汉民往辽南撤退,尚可喜的母亲王氏携幼子逃难途中被后金游骑所杀,尸体弃于辽阳城外野地,这段经历在《尚氏宗谱》中被隐晦记载为“母殁于王事”。他的长兄尚可进也在后续的战斗中阵亡。可以说,尚可喜父母兄皆亡于后金,国恨家仇,不掺任何水分,妥妥的烈士子弟一枚。
可以说,此时,尚家乃是明朝典型的边将家庭,满门忠烈,帝国中坚。
父亲阵亡后,十八岁的尚可喜也选择加入明军水师,投奔了皮岛的毛文龙。因毛文龙赏识被收为养孙,赐名“毛永喜”。父亲战死后,他接管旧部,以广鹿岛为据点,成为明末辽东抗金的重要力量。在皮岛的九年里,他亲历毛文龙“海外天子”的割据统治:参与镇江奇袭、走私朝鲜贸易、镇压兵变。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斩毛文龙事件成为转折点。整个东江镇大乱,良好的抗金局面毁于一旦。
刚开始,是副总兵陈继盛暂代东江镇事务,但陈继盛实力虚弱,不能部勒属下。1630年4月,毛文龙旧部刘兴治发动兵变,杀了陈继盛等官员,自立为皮岛实际控制者。明朝虽派黄龙接任都督,但刘兴治拒不交权,导致黄龙无法赴任,皮岛陷入割据状态。
到了1631年,皮岛再次发生兵变,刘兴治被杀,黄龙才接管。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十月,皮岛又发生兵变,东江总兵黄龙被耿仲裕、王应元等拘禁,权力落入毛文龙的岳父沈世魁手中。分屯海上的尚可喜闻讯后赶回皮岛镇压兵变,以“清君侧”名义诛杀耿仲裕、王应元等三十七人,扶黄龙复出视事,黄龙为表达感谢,当即提拔尚可喜为游击。此举虽助黄龙复位,却与沈世魁结下死仇——沈氏作为毛文龙旧部,视尚氏为外来势力夺权的象征。
此时东江镇内部已分裂为“辽人派”与“登莱派”,尚氏因祖籍山西的特殊身份游离于两派之间,谁也不待见。
1632年,震惊大明的“登莱之变”爆发,孔有德、耿仲明等占据登州,抗拒明军一年有余。兵变发生后,黄龙就派尚可喜和金声桓安抚东江诸岛,并驱逐了旅顺的叛党高成友,随即黄龙入驻旅顺。
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二月,明军收复登州后,孔、耿等窜逃海上,尚可喜又奉黄龙之命率舰队围堵叛军,因遭飓风而全军散没,登陆登州后被明将祖大弼疑为叛党,幸得黄龙搭救而返回旅顺。因平叛有功,他被擢为副将,驻守广鹿岛。同年七月,已投后金的孔、耿二人引后金兵攻陷旅顺,黄龙兵败自杀,留在旅顺的尚可喜妻妾舒氏、杨氏率家眷四百余人集体投海,仅幼子尚之隆被乳母藏于关帝庙神龛得活。
因东江总兵黄龙战死,其政敌沈世魁接任总兵。沈世魁曾因1631年皮岛兵变(尚可喜救黄龙而挫败其夺权阴谋)怀恨在心,遂以调令诱捕尚可喜。尚可喜奉命前往皮岛途中,行至长山岛遭遇飓风暂避,突然收到沈世魁连续发七道调令,要求其速至皮岛。平日交好的将领无一通信,关系疏远者却频繁示好。亲信许尔显探得沈世魁已设伏兵,欲以“通敌”罪名诛杀。尚可喜悲愤交加,在广鹿岛召集部将陈诉:“大丈夫扫除天下,岂能俯首就戮?”遂决意叛明。
此时,广鹿岛孤悬海上的三百多天里,尚可喜先向登州明军求援未果,转而派心腹许尔显扮作商贾与后金联络。皇太极敏锐抓住机会,承诺归还27名被俘族人,并答应保留其部队编制。
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以宴饮为名擒杀副将俞亮泰、仇震泰等非嫡系将领,控制五岛兵权,同时分兵控制要隘,最终率广鹿、石城、海洋等五岛军民万余人,携战船百余艘、火炮三十门及粮饷器械,整建制渡海投后金。

听闻尚可喜投降的消息,皇太极是兴奋之至。前年孔有德、耿仲明刚带了一批大炮归顺,现在尚可喜又带来三十门大炮。后金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庞大的火炮部队,从此对明朝的宁锦防线不再无计可施,而是频繁展开对攻。并且屡屡借助炮兵部队,破坏长城,五次入寇大明内陆,劫掠大明财富人口,极大地积累了战争潜力,达到了以战养战。
皇太极对于尚可喜投降的待遇是,率多尔衮、萨哈廉等出城三十里相迎,赐蟒袍、玉带、黑狐冠。封总兵官,编入汉军镶蓝旗,更破例允许保留汉军编制。皇太极宣敕说:尔副将尚可喜原系明臣。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今升尔为总兵官,给以敕印。功名富贵,远期奕世之休;带砺山河,永无遗弃之义。凡有一切过犯,尽皆原宥。尔宜益励忠勤,恪共乃职,勿负朕意。尚可喜感恩涕零:“誓竭力图报于将来也! ”
在随后征朝鲜战役中,尚可喜以“智顺王”身份充当先锋,故意纵兵劫掠汉城周边却严令保护王宫,既展示武力又为后续谈判留余地。松锦之战期间,他献策切断明军粮道,致使洪承畴十三万大军崩溃。1644年,也就是尚可喜40岁那年,他随清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八旗兵入关。他和他的部队足迹遍及十余个省,征战七十多次,为清王朝最终征服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当时,汉军八旗有八大姓之说,尚姓就是其中之一。
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平南王尚可喜部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兵南下围攻广州。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使广州城被破,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屠城暴行。据清代官方史载,这场屠城,斩“兵民七十万余”,又“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死亡人数根据收尸的和尚统计为七十万。
庚寅之劫是清军制造的最大屠杀之一,其凶残和惨烈程度也仅次于死难八十余万的“扬州十日”。也正因为如此,尚可喜被永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有人说尚可喜叛明的多重动因是因为“明主昏聩,良将难为”,但大多数人是痛斥尚可喜“忘父兄之仇,弃华夏之节”。作为唯一一个全家都死于后金的明朝将领,后来居然悍然投降了敌人,也是令人惊掉大牙。
尚可喜在三藩之乱前已多次请求归老辽东。自顺治十二年(1655年)起,他先后11次上疏请辞,但均被清廷以“全粤未定”为由拒绝。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批准其归老,但要求撤藩并召回其长子尚之信,尚可喜坦然接受,开始筹备举族迁返海城。然而吴三桂突然起兵反清,康熙帝急令尚可喜留镇广东,并加封其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试图通过尚氏家族牵制叛军。
吴三桂起兵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广东成为叛军合围的孤岛。广西、福建、湖南被叛军控制,台湾郑经攻占潮州等地,沿海府县接连失守。尚可喜麾下将领刘进忠、祖泽清等倒戈,广东十郡失其四,广州城危在旦夕。尚可喜在后院堆满柴火,誓言城破之日举家自焚殉国,并分兵镇压博罗、河源等地的反叛,以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北上,为清廷争取战略缓冲时间。
但是尚可喜愿意尽忠满清,他儿子尚之信却不这么想。
尚之信为人嗜酒暴虐,尚可喜非常不喜欢他,欲传位次子尚之孝。尚之信心生怨恨,吴三桂趁机以“镇南王”爵位诱其反叛。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动政变,派兵围困尚可喜府邸,软禁父亲并夺取广东兵权,随后响应吴三桂。尚可喜闻变后欲自缢未遂,悲愤交加,病情恶化,于同年十月病逝。临终前他身着皇太极所赐冠服向北叩首,遗言“死有余辜”,并要求归葬海城侍奉先帝。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本来要追究尚可喜罪责,结果开棺戮尸的时候发现尚可喜顶戴大清衣冠,煞是可喜,就没凌迟九族。追封其为平南亲王,并追谥“敬”,但对其子尚之信则秋后算账,于1680年以谋反罪赐死。虽然尚可喜半辈子尽忠了满清,但到了乾隆朝,仍然被一下子扔进《贰臣传》里的甲等,仍然是一个叛逆之臣。
尚可喜在旅顺的妻妾四百多人集体殉了大明,他并不遗憾。这一支没了,还有下一支。投了大清后,又是封王,又是广纳妻妾,共娶妻24人,育子女69人,第七子尚之隆尚和硕公主,当了爱新觉罗家的女婿。后代尚其亨参与清末立宪,尚小云成为京剧名家。
康熙二十年,尚氏后人把尚可喜葬在辽宁省海城东陵凤翔山,康熙二十四年,移葬海城市小新村文安山祖墓,即今址。康熙拨银8000两并赐田产修建尚王陵园及宗祠,派两名闲散佐领(四品)和100名士兵专职守墓。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地方文物。可惜上世纪60年代被破坏,墓室塌陷,尚王遗骨暴露于外,墓内珍贵文物荡然无存。 1994年尚氏宗亲第六次修谱历时4年才完成。初创家谱时,全家不过百余口。而至1994年粗略计算家谱中已续入近1.5万人口,到现在家族人口估计已近5万人。除聚集在海城以外,尚氏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
如今,尚王陵已累计投资20000万。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和尚王诞辰,全国各地的尚王后裔都派代表在尚王陵举行祭祖活动。尤以2004年尚可喜诞辰400周年的纪念活动最为壮观,来自中国社科院、辽宁省社科院及国内知名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60多人举行了“清平南亲王尚可喜学术研讨会”。
但是,仍然有愤怒青年表示看不下去,有新闻报道,曾有人在尚陵前撒尿,并题诗一首:敬了尚贼一杯圣水,依旧难解我心头之恨,自然就想到了写诗以讽之。我怕守陵人看到,又没有合适的书写工具,遂拔了些草叶,边吟边写,草草涂就。其诗如下:
《游尚坟有感》:从夷灭夏赐王公,不计良知更失忠。红顶如淋同族血,汉奸原是“大英雄”!
不知道此事是否属实,任何一个有良知爱国者,不论族别为何,如对西湖秦桧跪像那样唾弃之,都再正常不过。至于便溺这种行为,如系属实,对成年人来说确实不雅,声讨汉奸也当注意方式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