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父 亲
文 / 杜全计
我的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他生于清光绪年间,就学于民国初期,学的主课是《四书五经》,对《百家姓》、《三字经》、《朱子家训》这些通俗读物也都很熟悉;珠算更是他的强项,九归归法和一般的加减乘除,他随便拨打,就连难度极大的多位乘除法“孤雁出群”和“狮子滚绣球”等都能很快地算出来。他是我学前最早和最好的启蒙老师,我未上学前在他的教导下,能大概背诵出前面说的那些通俗读物,会珠算加减乘除的简单打法,也会打前九归和倒九归的归法;也认识了许多字,能把当时初小一二册书的48课从头到尾背下来,因此入学后,经先生测试,是从二年级学起的。
我父亲还有满肚子的历史故事,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岳飞传》等都给我讲过很多,经常把我的思绪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开启了我无限的遐想。时至今日,很多细节仍令我记忆犹新,挥之不去。这对我早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父亲是治家和管家的能人。在我爷爷时,我们家只有20多亩地和城里的几间街房,经过我父亲多年的经营,临解放时,街房继续向外出租,土地已达到50多亩,土改时准确丈量是53亩4分地,车马牛骡样样俱全,是村里比较大的农户,被定为上中农成分。
他对农业生产非常内行。那时没有化肥,他根据土地肥效的薄厚调整作物的种植品种,去年种谷子的地,今年种高粱,明年就种豌豆,就这样,把被谷子、高粱拔薄了的地,经过种豌豆的改良,又变成了肥沃地,再种上麦子,就成了高产质优的麦田,我们那里的手工挂面,一般是用这些地里生产的发红色的紫麦而加工的。他还对高坡上运肥困难的薄地,也用种苜蓿、槐豆(黑豆)的办发改良,挖掉苜蓿根的地,种出的麦子也是紫麦。槐豆割掉,立即插犁翻地,将割完豆子,落下厚厚的豆叶,翻埋在土里,次年的麦子要比其它地里的麦子涨势旺盛,产量也高,连续几年都长好庄家。这些很科学的农业种植措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我家种植五亩地的谷子高粱豌豆,父亲是根据家庭人口多的需要而定的。我家一度有18口人,三四个牲畜,每年人的烧柴和畜的草料需要量很大。高粱杆是尚好的柴火,谷米和高粱米作为食粮的补充外,高粱米是酿酒的好原料,卖给烧房可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谷草和豌豆是牲畜很好的草料。我父亲还安排每年栽种八九亩旱烟,早春育好烟苗,麦子割后就栽种,自己用不完的烟苗卖成了钱,种麦时节烟地里又套种上小麦,烟收后,烟地因为肥料足,又成了高产田。旱烟叶是家里的主要经济作物,烟收获上捆后,卷烟厂就会上门收购,有时也到街市上零卖一些,家里的日常花销就没有什么困难。经过参加几年的劳动,我才悟出了这些道理。
我父亲对小麦播种时的撒种,收获后的摞麦草摞子,很有经验。不管多大多宽的地块,他撒出来的种子非常均匀,没有一坨疏一坨密的现象。麦子收割、打碾、归仓以后,要把麦草摞起来,留作牲畜的饲草和烧柴,我父亲常被人家请去指挥摞麦草。我们那里雨多的年份,摞不好的麦草摞子,常常出现雨水漏到草摞子中间,使许多麦草发黑腐烂。我父亲指挥摞的麦草摞子不论大小,不会出现漏进雨水的情况。人民公社那段时间,他因农事在行,每年被选为场长,负责麦子上场后的打碾、晾晒、归仓、摞草等工作。

他在村子里威信很高。谁家弟兄们分家,夫妻间闹矛盾,会请他去评定说和;春节祭祖,庙会唱戏,常被推选为会首,负责处理有关方面的事务。1942年,我们那里的保甲长轮流担任,保长由南王村轮到了我们杜家大堡子,乡亲们一致推荐我父亲担当这个差使,他当了不到两个月,就因交不上壮丁,被国民党驻宝鸡的联合分校,关了多半年监狱,回来后他说啥也不干了,保长的人选转到了其它村子。
我父亲是劳动人民的一员,一辈子没有离开农业劳动,他老人家去世也是和劳动有关。村里人告诉我,父亲临终的前一天,和一伙青年在斜坡地上填一个水冲的坑,有人提出:“老爷子,咱们比赛,看谁能一气子撂100锨土。”父亲是个乐观人,和村民们关系都很好,喜欢和青年们取闹,就脱掉外衣,光着膀子,先往坑里撂土,一气子就撂够了100锨,得到大家的喝彩称赞。晚上回到家里,他感到头痛不舒,又睡了一天一夜就突然去世了,我接到电报后含泪往回赶,就这样没有见上父亲的遗容,过后在陕西华县医院当院长的我叔父说:“你父亲年纪大了,七十多岁的人了,可能是因为劳动过度,脑溢血急性发作而去世的。”
父亲去世后,村里的乡亲都感到遗憾,说他走得太突然了。后事安排完,我到地上参加了一次劳动,一些薅草的妇女们议论:“他老人家走得太快太早了,有他在地上,说个笑话,讲个故事,有多热闹啊!”父亲去世已有36年了,我们一直在想他。电脑里《家庭相馆》存留了他生前的几张照片,有时打开让家人看看他老人家慈祥的遗容,也是后辈儿孙对祖先的怀念。
2015年5月8日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作者简介
杜全计 戏剧作曲,擅长大提琴兼扬琴、二胡、笛子。全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1951年参加解放军公安部队,先后从事部队文化教员、乐队演奏员,曾被推荐参加过部队美术训练班。57年转业到地方至退休一直从事文化艺术,新闻媒体工作。历任酒泉地区祁连剧院副团长;酒泉地区群艺馆馆长;《阳关》杂志副主编(该刊物主要创始人);酒泉地区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酒泉地区电视台书记和台长。
主要成果有:秦腔《社长的女儿》作曲、秦腔《沙家浜》作曲、秦腔《红灯记》第一稿作曲,其它小戏作曲十余部,涉及秦腔、陇剧、眉户剧、关东道情等剧种。
主要获奖和荣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览优秀组织工作者奖、2015年度全省优秀老干部网络宣传员、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者60年荣誉获得者。
– END –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