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开始到五代初期,越南被我国断断续续地统治了千年之久,此后则作为我国附属国。在现在的越南官方历史还详细的记载了从古至今越南人民的“正义反抗”。
历代王朝为宣示在越南的主权,曾在该国留下很多标的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树立的两根铜柱。铜柱上刻的6个字,震慑了越南2000年,越南感觉耻辱却不敢拆。
伏波将军马援
那么,这两根铜柱上刻的什么字,为什么越南不敢拆除呢?
1、二征之乱
当时的交州(越南北部)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汉朝初年在该地的治理上主要采取“与民生息”的羁縻政策。但随着汉政府在当地推行的“中原化”革新,使得当地豪族难以接受大权旁落,加之汉政府所增加的赋税及劳役,亦引发了雒越各阶层的不满。
新上任的交趾太守苏定,没能缓和好当地日益激化的官民矛盾,反而采用严刑峻法,一味打压。公元40年,交趾豪族姐妹征侧、征贰举兵造反。随后,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的土著也纷纷举兵造反,并依附于征氏姐妹,汉朝在当地的六十多座城池一时间全部沦陷。
乘坐大象指挥“抗击”汉朝军队的征氏姐妹
2、马援铜柱
得知叛乱后,汉光武帝震怒,下令全国各地储备军粮,并派遣伏波将军马援率领汉兵8000人攻击交趾,一路上,势如破竹,无人能挡。马援率军大破越南反贼,斩首千余,受降万余人,公元43年正月,马援成功斩杀了征侧和征贰,并派人将头颅带回了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让人给马援带了一份口谕,大概意思就是让他除恶务尽。大老板都这样说了,马援只能向南一路杀了下去,斩杀了五千多越南叛军,终于将岭南彻底平定。当战事彻底结束了之后,马援还在当时汉朝统治的最南端(相当于现在的越南中部),立了个铜柱。
马援铜柱

马援在树立铜柱后,又命人在铜柱上刻下六个字:
铜柱折,交趾灭
意在提醒当地人不要再反叛,也不要拆毁铜柱。
而这根铜柱对于越南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以至于到了现在,“马援铜柱”都还是当地的禁忌。
3、既羞耻,又愤怒
铜柱在越南树立后数百年间,当地土人对这两根铜柱既羞耻又愤怒,想把它们推倒、拆毁的大有人在,但每每都会被熟悉咒文的人劝阻。他们既愤恨这两根铜柱,又惧怕咒文真的会生效,担心铜柱一旦折断,会给他们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便只能用投掷瓦块、石头的方式来泄愤。渐渐地,瓦块、石头越来越多,最终竟然堆积成两座山丘。
关于马援树立两根铜柱的位置,各种史书、地理方志记载不一,但似乎只有《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最靠谱。在该书第171卷中曾引用《岭表录》的资料称,唐朝爱州军宁县境内明确发现有马援所立的铜柱,当时韦公干在此地担任刺史,为贪图钱财,便准备将铜柱锥碎熔炼,然后卖与商人。
消息传出后,当地土著认为铜柱是神物不得毁坏,于是群起反对,并向韦公干的上司、安南都护韩约申诉。韩约收到消息后,立刻致书韦公干,要求他立刻停止拆毁铜柱的计划,马援铜柱由此躲过一劫。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分析,唐代的爱州即今天的越南清化市,而军宁县的位置又比清化市稍微靠北。那么据此分析,马援铜柱的位置大体上位于清化市以北,约北纬20度处。
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府地图
4、南天小中华
不过,随着后来中原战乱,越南趁机逐步脱离中国,并且一直向南扩张,逐渐脱离中国,对外自称“南天小中华”!
越南向南方拓展疆域主要是通过掠夺占城国的方式达成的,占城国位居中南半岛东南部沿海地带,其原是中国汉代的日南郡象林县。东汉顺帝时,象林县区连者,杀掉县令后自立为王,与东汉以顺化为界,此即为占城国之始。
越南向南扩张
在持续不断的军事打击下,占城国最终在十五世纪下半叶沦为了越南的一个藩属。此后,越南将南下拓展疆域的目标锁定在了富庶的湄公河三角洲,逐步完成版图的扩张。
1803年,阮福映遣使中国大清嘉庆皇帝求封为“南越”国王。然而,嘉庆皇帝考虑到“南越”这个名字所包含的历史范围较广,包括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决定将“南越”的名字倒过来,赐名“越南”,此后成为越南的正式国名。现在部分越南人还惦记我国两广地区。
结束语
如今,伏波将军马援树的两根铜柱的保存状况再度成迷。越南人对马援铜柱态度很复杂,部分人对铭文深信不疑,他们极可能以某种形式将铜柱保护起来,以防止狂热分子将其拆毁,折损了越南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