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 傅抱石刻“离骚”四面满工青田石方章

端午之节,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尚未与屈原相联系。至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始将食粽与屈原沉江之事并提,谓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唐人沈亚之《屈原外传》考据更详,言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遂以舟楫相救,后演为竞渡之俗。然东汉蔡邕《琴操》已载五月五日纪念伍子胥之事,可知端午本为南方水畔之节,未必专属屈原。

傅抱石畵屈原

近人闻一多著《端午考》,以为端午实源自古越族龙图腾祭祀,与屈原无涉。盖后世文人附会,遂使忠臣之魂与民俗相糅。而今人过端午,食粽竞渡,口中念着屈原,心里想着假日,倒也两全其美。

考证之事,向来如此:真相埋在故纸堆里,风俗活在百姓口中。

傅抱石作画,常题“往往醉后”。其运笔泼墨,若疾风骤雨,满纸烟云翻涌,恰似汨罗江上风云际会。笔墨纵横间,尽写屈子投江前之郁悒悲怆,愁思激荡,如闻《离骚》之哀吟,若见湘流之呜咽。一管狼毫,千载孤愤,皆化为此淋漓酣畅之象,令观者悚然动容。

山鬼 南京博物院藏

中国嘉德2016年春

中国嘉德201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