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飞来飞去的小马 小马三十万 2025年05月21日 12:54 上海



敦煌莫高窟,这座矗立于戈壁的千年艺术宝库,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更是一部刻在崖壁上的“立体史书”。

它的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串联起从十六国到元代的文明密码。

本文解码敦煌石窟中记录的十个重要历史事件。

06

安史之乱:盛唐崩塌的八年烽火(第17窟)

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中,观音宝冠的摩尼珠竟显出粟特文字,暗示 “七月既望,九姓胡儿取龙气,龟兹妖僧炼长生”。此外,壁画上的供养人画像集体转向面朝长安方向跪拜。这些发现似乎将安史之乱与西域邪教联系起来。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发动。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彻底撼动了唐帝国的统治根基。  

唐玄宗晚年,政治腐败加剧,中央集权弱化。为防御边疆,朝廷在边境设立十大节度使,赋予其军政大权。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20万,渐生野心。宰相杨国忠与之矛盾激化,最终促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755年冬,安禄山自范阳(今北京)起兵,仅33天攻陷洛阳,次年称帝,国号“大燕”。唐军仓促应战,潼关失守后玄宗西逃,马嵬驿兵变逼死杨贵妃。太子李亨灵武即位(肃宗),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借回纥兵力反攻。757年,安庆绪弑父夺权;761年,史思明亦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耗加剧,763年唐代宗联合回纥彻底平叛。   

战乱导致人口锐减超三分之二,北方经济凋敝,“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藩镇割据自此失控,河北等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权威名存实亡。边疆防御空虚,吐蕃趁机侵占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受阻。文化上,盛唐开放包容的气象消退,社会转向内敛保守。   

安史之乱不仅是军事叛乱,更暴露了唐代制度性危机。它终结了“天可汗”时代的辉煌,为后来五代十国的分裂埋下伏笔,成为中国帝制时代盛衰周期的重要节点。

07

藩镇割据:吐蕃占领敦煌(第159窟) 

虽然吐蕃最初占领敦煌的时间众说纷纭,但结束统治的时间却是公认的:848年。在这段时间内,吐蕃的民族统治,在敦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打破了敦煌几百年以来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格局”

吐蕃占领似乎为沉迷许久的敦煌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刺激,在这段时期里新开凿洞窟四十多所,加上重修和完成盛唐未完工洞窟二十多所,数目惊人。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吐蕃赞普礼佛图》是吐蕃人物形象进入敦煌壁画的典型案例。这幅画出现在《维摩诘经变》中,实际上在吐蕃统治期间共出现了9铺《维摩诘经变》,这类壁画表现的是居士维摩诘称病,文殊前来“问疾”,文殊底下一般绘以中原帝王,但在这一时期时,经变中礼佛之人皆变成了吐蕃赞普。 

在159窟的这幅壁画共出现了8个吐蕃人,其中第4身,身穿白色翻领长袍者便是吐蕃赞普的形象。他腰系革带,配备短剑,露出绿色红缘的裤子,足穿黑靴,头戴“赞夏帽”,发披两鬓”。在他前后皆是手捧香炉或鲜花的吐蕃侍从。最后7、8身着汉化服饰的两位女子如今被认为是赞普的王妃。 

除了159窟之外,在第9窟和231窟以及360窟等中均有吐蕃赞普礼佛的形象,并且这些形象形式相似,都是藩镇割据、吐蕃占领敦煌的历史写照。 

08

孤忠耀河西:张议潮与晚唐西域的光复传奇(第156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中的唐代壁画,描绘了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情景。红袍白马的将军昂首策马,身后旌旗猎猎,铁甲如云。这幅晚唐壁画定格了一个震撼历史的瞬间——沙州豪族张议潮率领归义军收复沦陷近百年的河西十一州,在藩镇割据的乱局中,为大唐拼出一线西疆余晖。 

彼时,晚唐于安史之乱的余殃中残喘出一线生机,却又受困于藩镇割据,内忧外患,49岁的张议潮于沙州起事,率归义军奋战十三年,光复了重镇敦煌、光复了河西十一州4000里国土,重新打通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河西走廊,使得“六郡山河,宛然而旧”“沙州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陆”。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虚而入,于786年攻陷沙州(敦煌),河西走廊“州人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汉民被迫“辫发左衽”,却暗中传承《左传》《论语》,将大唐户籍埋入敦煌藏经洞。这种文化坚守,成为张议潮起事的火种。 

敦煌石窟里的十个重要历史事件(下)

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散尽家财,以“归唐”为号,率沙州豪族与各族百姓起义。他巧妙利用吐蕃内乱,先取沙州,再以“兵不血刃”之策连克瓜州(今甘肃安西)。壁画中“子弟军”簇拥的“信”字旗,正是其“以信聚义”的战略写照:团结吐谷浑、回鹘残部,组建多民族联军。至851年,河西十一州尽复,唯剩凉州(武威)仍在吐蕃之手。 

收复易,报捷难。张议潮派出的首批使者高进达,需穿越吐蕃、回鹘、党项控制的四千里险途。这支十人队伍昼伏夜行,绕行大漠,抵长安时仅剩残躯。

大中五年(851年),僧人悟真携《敦煌歌谣》二次入朝,沙州文书载其“涉瀚海之波涛,冒豺狼之烟瘴”,终达紫宸殿。同年七月,张议潮之兄张议谭携十一州图籍第三次东行,唐宣宗慨叹:“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虽被唐廷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始终未获真正的河西节度使旌节。他却在西域推行“均田制”,重建汉唐军防,开凿莫高窟第156窟铭刻功业。

壁画中白马将军的尺寸“大一倍”,正是民间对这位“河西孤忠”的神化。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亲赴长安为质,终老唐都,归义军渐成独立政权,却仍在敦煌文书中坚持使用大唐年号。  

09

玄奘取经:丝路梵音中的千年圣迹(榆林窟第3窟) 

敦煌壁画中,玄奘取经题材多见于西夏时期绘制的洞窟,其中‌榆林窟第3窟‌的《唐僧取经图》是现存最早的玄奘师徒西行图像,通过胡人向导与白马驮经的场景,生动还原了丝路求法的艰辛。 

莫高窟虽未直接对应玄奘主题窟,但西夏洞窟(如第454窟)也融合了取经元素,体现佛教传播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公元627年,玄奘孤身西行,突破唐初禁边令,开启了一场历时17年、跨越五万里的求法壮举。他穿越西域二十余国,翻越帕米尔高原,亲历犍陀罗佛教艺术遗迹,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研习《瑜伽师地论》。 

在印期间,玄奘以精妙佛理折服戒日王,于曲女城无遮大会力辩群僧,被尊为“大乘天”。归国时携657部佛经、150粒舍利及7尊佛像,其运经队伍中的胡商与白马形象,成为敦煌榆林窟第3窟《唐僧取经图》的核心元素。 

玄奘归唐后,以19年心血译出75部、1335卷典籍,开创法相唯识宗,更以《大唐西域记》详录138国风物,成为研究中亚史地的一手文献。

敦煌西夏壁画中反复出现的取经场景,既是对真实历史的艺术重构,亦暗含党项政权对中原文化正统性的追认——榆林窟第2窟壁画早于《西游记》成书三百年,将玄奘师徒神格化为丝路守护者,折射出佛教东传与多民族信仰融合的深层脉络。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远征,以宗教为纽带,在丝绸之路上铸就了中印文明互鉴的不朽丰碑。

10

宋夏之战:好水川之战与丝路佛窟的千年封存(第16窟,榆林窟第3窟) 

宋夏战争最具代表性的好水川之战(1041)是西夏运用诱敌围歼战术的经典战例,此战后宋仁宗被迫承认西夏的称帝合法性。 

莫高窟第16窟藏经洞(即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秘藏处)的封闭时间正处西夏控制河西走廊时期(1036年西夏攻占敦煌),其数万卷佛经文书的封存恰与宋夏战争导致丝路断绝、敦煌佛教中心地位衰落的历史进程相呼应。 

洞窟中晚唐供养人画像与西夏壁画的重叠痕迹,默默见证着这场横跨两个王朝的边疆博弈。

有两幅壁画的内容,更是给出了宋朝攻打西夏屡屡失败的原因。 

在榆林窟第3窟,有一幅有关于锻铁的壁画,呈现的是人们制作铁具的过程。起初,很多人认为这幅图中画的是汉人。但是经过仔细甄别,才发现是西夏锻铁图,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双木扇鼓风器的资料。

可以想见,西夏虽为少数民族,但是在锻铁技术上,其实已经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 

榆林窟3号中还有大量关于西夏的农耕壁画,《犁耕图》的出现,意味着西夏正在或者基本完成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

西夏十分重视农业,不但大量引进中原的农作物,还深入学习了水利灌溉方面的技术,加上游牧民族本身就有大量马和牛可供驱使。这些证据证明,西夏人不但掌握了诸多汉族的技术,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精进。

公元1038年,西夏国建立。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宋、辽、西夏、金之间进入了不断纠缠的阶段。在这段混乱的历史中,大宋从未真正征服过西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生产力、战斗力以及天时、地利的综合原因。 

莫高窟的十个历史切片告诉我们:大历史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