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峰
我曾见过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在浓浓喜洋洋的氛围中,一声令下,十二支龙舟划过水面,像一条弯月连成一排,敲鼓声、划桨声、呐喊声,这些声音瞬间汇成一股澎湃的力量。只见龙舟化作离弦之箭,在翻涌的浪花间犁出翡翠色的轨迹。赤膊的汉子们肌肉虬结,古铜色的脊背蒸腾着热气,与龙舟朱漆金描的鳞甲辉映成趣。两岸欢呼声如潮涌来,却盖不过船头旗手嘶吼的古老号子!这穿越千年的韵律,依然澎湃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着血脉。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爱国的节日,这个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深深怀念。他,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者,却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投江自尽。人们通过包粽子、赛龙舟等形式来纪念这位名垂青史,一颗不朽的精神灵魂——屈原。
屈原一生都在为富国强民而求索,然而楚怀王昏庸,奸臣当道,他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报国无路。他的种种努力都因“忠不被用”而无济于事,毅然以自己的正义之身做最后的赌注,汨罗江边的一滩沙土,两行沉重而忧郁的足迹,见证着仰天长啸的你,“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
“长太息以掩泪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身在腐朽的王室,一心于君却招小人的诽谤,忠心报国却被流放江南。他本可以在阿谀奉承中加官进爵尽享荣华,在趋炎附势中不断迁升永保逸乐。而他忘记了自己的荣辱,铭记的是国家和千万黎民的安宁。然而当他看到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带着满腔的无奈与怅惘望着茫茫乾坤,高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中……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此时正值中国即将实现大统一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举贤任能,变法图强。
由于屈原极有才干,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仅次于宰相。屈原为实现楚国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矛盾,受到大贵族子兰、上官大夫等宵小的嫉妒、打击,后来遭到楚怀王的疏远,被流放江南。

在流放中,他满怀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格、内涵丰厚、影响深远。“长太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率大军攻破楚国首都郢,楚地尽失,屈原心如刀割,悲愤至极。在他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写的这首《和端午》诗,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虽然“国亡身殒”,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给人以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反抗外侮,都从屈原那里获得鼓舞和力量。
屈原的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强烈的情感表达,不仅开创了“楚辞”这一文学传统,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浸润。从汉赋的铺陈到唐诗的浪漫,从士人的精神寄托到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屈原的影响如江河奔腾,滋养了两千余年的文学土壤。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屈原投汨罗江之后,人们自发的把装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万舟齐发,鼓乐呐喊,吓退蛟龙,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现在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有机融合。
屈原以身殉国的选择,使其成为忠君爱国的文化符号。粽子的制作与食用过程,成为传承这一精神的行为载体。南北朝文献记载粽子甲庅五色丝线和楝叶包裹,因古人相信蛟龙畏惧楝叶,强化了粽子驱邪护灵的功能。唐宋时期,粽子从祭祀用品发展为节庆食品,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最广泛的文化共识。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屈平词赋悬日月”,这是诗仙李白对屈原的评价;苏轼评价他:“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郭沫若评价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诗魂”。
如果说《诗经》的风雅具有共性美的话,那么屈原的《楚辞》亳无疑问是个性美的体现。屈原直面人生,书写性灵,或瑰丽璀璨,或雄奇流动,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为后世骈文写作提供了基础。此外,《楚辞》中重章叠句手法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影响了无数文人的创作。后世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李贺、苏东坡……未见不从屈子赋中汲取营养者。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开辟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白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江河奔流汇聚成大海一般,浩瀚无垠。
鲁讯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史记只是有同等价值的是《离骚》共373句,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这是屈原留下的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屈原诗篇有着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是全人类的财富。
屈原故去己有2300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挚爱祖国、深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力量:“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激励无数中国儿女前行的脚步!
因为有了他,才有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男儿情怀;才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精神;才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限期盼……虽然屈原已经远去,但他的爱国品质却依然与我们同在,那就是中华民族记忆在血液中的精神之魂!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所以,毛泽东《七绝.屈原》诗曰:“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以文做七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953年屈原已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用生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用生命为诗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他的人格形象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楷模。梁启超评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给了楚辞极高的评价。纵身一跃魂归兮,千古留芳忆屈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端午节认真读一读屈原的《楚辞》,我深信定会有诸多感悟。
端午时节忆屈原,艾粽飘香祭忠良。
二0二五年于五月初五写于临淄区凤凰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