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过后,很多人会发觉,自身的身体感觉压抑,状态很不好,头发特别容易变油,舌苔也变得又厚又黏,关节部位还出现了肿胀的情况。
当前(6月1日)主气少阳相火叠加客气厥阴风木,形成「风火相煽」的特殊气候。这不仅带来表层湿热,更关键的是打乱了人体气机的脾胃升降,肝肺是两翼(肝左升、肺右降)。
今年风火双重作用
厥阴风木像「邪风」搅动体内湿浊,让湿气乱窜头面油、关节游走性酸胀
少阳相火助长内热,湿热纠缠难分解(舌苔厚黏、身体沉困),就导致脾胃这个清阳不升(头昏乏力),浊阴不降(湿浊堆积)。
端午后重视艾草,能够舒缓湿热的闷重感
艾草温暖疏通经络,化解湿气不适,艾草本性温煦不易燥热,有助疏通阻滞气息,促进气血运行正常,艾草味苦性温,能化解湿浊。温性促使湿气向上散逸,而苦味却引领湿气向下排出。存放已久的陈艾,其药性渐渐趋于平和,能够将深藏于筋骨深处的寒湿引出来。
活用艾草温性四个实用方法
1、艾姜鸡蛋汤
湿气阻滞中焦脾胃,取艾叶10克,干姜3片,加水煮15分钟,带壳一颗鸡蛋煮熟,加茯苓10克增强利湿,抵消客运三运(土虚的湿滞)。记得上午食用!帮助艾草干姜温通之力发挥作用。
腹部发凉、受寒拉肚子、饭后胀闷的人适合。舌红少苔、嗓子痛不适合。
2、足浴引湿往下走
湿气偏爱往低处跑,用艾草泡脚,那温热之性就会顺经逐步上行。需将物品浸泡至后腰或后背处,使它们能够发热,这个时候,皮肤需微微出汗。再把花椒或生姜一同煮,如此便能增强温通的成效。

注意水温温热且舒适,泡15到20分钟,较为合适。平时腿脚沉重、怕冷、久坐少动的人适合。
3、药浴打开排湿通路
皮肤毛孔,是排湿的通道。湿热交蒸,药浴可开毛孔排郁热,避湿疹火旺克金(肺主皮毛)。
使用50克干燥的艾叶来煮水,将其兑入澡盆或者浴缸之中。对于那些皮肤较为敏感的朋友来说,在一小块皮肤上进行试敏操作,看看是否会引发过敏情况!
4、穴位按压辅助疏导
足三里、阴陵泉、太冲穴
|
|
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去按揉3分钟,这样能起到疏肝熄风的作用,能够缓解因为司天风木而导致的头疼和焦虑。
艾草虽好,用不对麻烦
适用于体质较为寒凉,平常就畏惧寒冷,感觉疲倦且没有力气,舌头呈现出淡红色,舌苔为白色且较为油腻的那类人群。
不适合阴虚内热:艾草具温热之性,会使体内热象更为显著。
女性月经期:经血量很大、月经提前、血块偏红、偏热体质女性,避不用。老人和小朋友,用量轻、方法温和。
端午后善用艾草,本质是借天时阳气旺来修复气机
风火交蒸时,用艾辛散透热;
脾胃困顿时,借温性升清降浊;
气滞湿淤时,以苦味疏通三焦。
关键在于能让气机顺畅起来,使气血能够正常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