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作者:清风逸事 朗诵:晓敏
图片:雨儿的世界个人原创 用图须授权

来源:雨儿的世界(ID:yuer6868668)



天气清合,万象归瑞花开半夏,雨落成诗端午节不偏不倚,恰居岁序之中。如同岁月的标尺,把夏日一分为二,一边清新宜人,另一边炽烈奔放。

“端午”最早始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是“午”月,所以“端五”后来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端午节由来众说纷纭。最著名的莫过于战国时期写下《离骚》和《天问》不朽篇章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楚国的大臣,任职期间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最终被迫害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汨罗江畔一跃而下一袭白衣,长发如瀑,像一只蝴蝶,折断了翅膀;像一朵流云,消散在天际……“路漫漫其修远兮,前方已无路可走,他怆然,绝望,无力,为他的君王,为他的国家。百姓们纷纷划着船赶来,悲痛地呼唤着他。他们将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追食他的身体。

可是没人能救得了他们的三闾大夫,就像没人能阻止得了几十年后楚国的灭亡。斯人已逝,人们只好将哀思寄予这条江,在此后每年的五月五日,赛龙舟、食粽子,来纪念那个不曾远去的人。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已有这般记载: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系角条,于节日投江祭之。

而今,纪念屈原成了借口。生活需要仪式感,粽子也衍生出不同的类型和口味,嘉兴鲜肉粽、四川辣粽、上海蛋黄粽、云南火腿粽……但在我心里,仍惦记着蘸白砂糖的红枣粽,糯米裹着粽叶香,绵密朴素的味道,没有哪一种粽子是可以取代的。

端午节: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亲都会去田割一把艾草回来,用绳子悬门楣艾叶散发出独有的芳香,那是一种节日的讯号,家家如是变成氛围,透露着磅礴的力与生猛野性的美。

 

关于插艾草的习俗,要追溯于唐末黄巢起义期间,一位妇女肩背着小儿子、手牵着大儿子仓皇逃命,黄巢被她的行为感动,告诉她回家在门上插上菖蒲和艾草,可保全家平安。消息传开后,家家户户纷纷效仿,义军第二日攻进城中,看到后便没有伤害他们。此后,端午节插菖蒲和艾草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对于艾草和菖蒲,我犹爱后者。十月霜寒时,植被纷纷垂头,唯独菖蒲即使生长在石隙里,那一抹碧绿依然挺立。“它不为寸土的干涸所扰,也不因春秋变迁而低头,在艰难中茂盛生长,在经年累月中愈加苍翠。如此柔弱、朴拙却无比强悍”!

端午节还与东汉孝女曹娥,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有关联……。而最令人神往的是充满奇幻色彩的白娘子的故事。西子湖畔的千年情缘,倒映着亘古不变的传说。这一段跨越人妖殊途的绝美爱情,流传至今。很久以前,西湖边一条白蛇修炼千年,化为人形取名白素贞。她心地善良,美丽聪慧。一个叫许仙的书生曾救过她,自此便念念不忘。千年后的缘分,让她再次来到人间,只为寻找那个前世的恩人。

那一天,西湖边烟雨蒙蒙,白素贞巧遇了撑伞避雨的许仙。四目相对,情愫暗生。毅然与许仙结为连理。婚后,他们开了一家药铺,日子虽清贫,却也温馨。然而,这段跨越人妖的姻缘,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发现了白素贞的真实身份。他坚信妖邪不可与人共存,于是设计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许仙。白素贞为了救夫,不惜水漫金山,却最终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塔影婆娑,岁月流转。许仙在塔外日夜思念,白素贞在塔内默默等待。千年修行,换来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千年等待,只为那西湖边的一次回眸。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却又最令人无奈的情感。许仙与白素贞的故事,跨越千年,依旧动人心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难以遇到如此惊天动地的爱情,但我们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爱,用心去等待。因为,每一段真挚的感情,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

如今,端午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已经随着岁月流转逐渐淡化,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一直觉得,无论生活如何忙碌,每一个节日都应当认真对待,大概这就是人间最朴实、最触动人心的快乐。

愿我们在缤纷的节日里,有期待,也收获。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人生在世,好好爱惜自己的生活,是最大的安康。

作者:清风逸事专栏作者,特约记者。少年时诗歌、散文多次获得省市,地区奖项。曾获全国爱情诗赛网络人气一等奖。文字及声音作品散见于纸媒、广播、电视及各大网络平台。微信YSL78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