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欧亚学子,13日在线上听了黄灯老师的座谈会倍受启发,因此写下了这篇文章。也许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刻的意义,但是我想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尽可能尝试讲明白自己的观点。
2025年5月13日,黄灯教授在欧亚学院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了成长的定义。她坦率地讲出了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困境,解答了我作为一名正在实习的大四学子对社会化进程的困惑,引发了我对成长的深度思考。
困在模板里的“社会人”
过往,我着急想成为一名“社会人”,于是利用我的寒暑假时间早早实习。
“我要考研,因此我要比不考研的同学社会化程度低,我就更要珍惜时间去实习。”我心里这样盘算着,由此也在小红书平台搭建起了分享实习经验和求职攻略的账号。从一开始的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实践,到如今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的优化,我在不同的领域尽可能尝试。当下互联网行业高喊着“拥抱变化”,我在日复一日地撰写SOP文档、应付突如其来的需求变动时,最初的热情早已被碾碎成麻木的“已读”和“收到”。正如黄灯教授所说,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考上985研究生,我也觉得,不是每一位同学都适合互联网行业。
成为社会人的前提是成为人
我好像没有成为期待中的“社会人”。
今日在和本科打算留校工作的同学交流中发现,由于他经常接待不同院校、年龄、甚至国籍的访校参观团队,他的想法变得更加丰富。谈到这些时他的眼睛是发光的。在工作中,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们有沟通的欲望,无疑是在职场上能走得更远的宝贵品质。从这点来看,他的“社会人”属性比我成熟得多。而我的创造力被局限在日报、周会,或者是sop文档。这种创造力更多迫于工作要求,而非主观意愿。
回忆起大学时光,我会在上课时偷偷走神,思索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和老师在课堂上直接面对面批判性交流,跳出被动学习者的身份;会做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选题,并且全力以赴拿到高分。尽管上课走神的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其更符合人的本性,而追寻本性,才是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开始。
兴趣:社会化的另一种途径
那如何从人转变为社会人呢?我的一位西北大学2025届硕士生学长的成长经历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在本硕期间几乎没有实习经历,但他从本科起就长期干着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做一名摄影博主。他向我们坦言,一开始他只会约拍身材凹凸有型的模特,依靠其出众的外貌来获取大众的流量。如今,他的镜头里开始记录银发夫妻的幸福、孩子纯真的笑容以及知名品牌方的各式各样的产品图,实现了从蹭流量到内容深耕的转变,他一直依靠热情将自己主动社会化。
在某次和品牌方做拍摄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华为工作人员,并深度认可华为的企业文化和平台影响力,最后秋招也顺利入职华为,担任大客户经理。听到这里我觉得他能拿下华为offer我一点都不奇怪,和不同品牌方打交道不就是大客户经理所具备的宝贵品质吗?因为兴趣,他从人转变为社会人,也是因为他先成为人,才能在社会上走得更远。
教育公平与自我生长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企业疲于应对多段大厂实习的优质模板化简历时,人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反而成为企业最希望看到的能力。

2023年11月,我有幸能跟随欧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往榆林市清涧县第一小学参与文艺支教活动。尽管在出发的路途上我们遭遇了暴雪,但推开教室门的一刹那,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脸庞让我们一行人扫去了疲惫。原来,利他主义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可以排解种种困难。
黄灯教授曾说:“教育不是急于把学生推向社会,而是先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在欧亚学院的四年里,“和而不同”的校训让我敢于跳出固定模板。在研究生期间,我也会尽量寻求机会去做我想做的事。过早被迫成熟的孩子不一定会更社会化,但依靠自驱力社会化的人一定会走得更远。在急于求成的时代大背景下,能静下来思考“种树思维”的意义,是母校欧亚学院以及黄灯老师此次讲座传递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期作者
涂鑫豪,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数字出版专业2021级本科生,2024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25年拟录取为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回信
涂鑫豪同学:
你好!
首先,衷心感谢你参与西安欧亚学院举办的黄灯教授座谈会,并以文字的形式将这份珍贵的思考传递给更多人。你在忙碌的实习中仍坚持学习与反思,这种对成长的主动求索令人敬佩。你的投稿《听黄灯分享有感:允许自己先成为人,再成为社会人》已收悉,编辑部老师们认真阅读后,深感这是一篇兼具个人温度与情思恳切的文章。
黄灯教授的讲座以“教育的温度与人的成长”为核心,引发了无数师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你能从实习的间隙中捕捉这一瞬间的触动,并将其转化为对“成为人”与“成为社会人”的深刻探讨,既体现了你对讲座内容的深度消化,也展现了作为写作者的敏锐洞察力。
文章中,你以自身经历为切口,从“寒暑假疯狂实习”的焦虑,到对“创造力被局限”的反思,再到支教理想的悄然萌芽,这些真实的成长片段勾勒出一代年轻人的共同困惑:如何在社会的规训与个体的自由之间找到平衡?你的文字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以坦率的笔触直面问题,这种真诚恰恰是当下公共讨论中最稀缺的品质。你提出的“先成为人,再成为社会人”这一观点,与黄灯教授在《我的二本学生》中强调的“教育应回归人的完整性”不谋而合。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社会往往将个体简化为“简历上的标签”或“岗位上的螺丝钉”,而你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的对比,犀利地指出了这种“工具化”思维的局限性。这些对比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层次,更暗含了对教育功利化的批判——当社会将“多段大厂实习”奉为圭臬时,你却以支教理想为例,提出“种树思维”的价值观,呼吁年轻人关注内在生命力的培育。这一立意在结尾处若能更紧密地呼应黄灯教授的教育理念(如引用其“慢就业”观点),将进一步强化主题的深度。
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与跨专业考研人,你身上已体现出“社会人”的责任与“自然人”的赤忱。但更打动我们的,是你在焦虑中仍愿守护那份“天马行空的走神时光”——那或许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希望你继续以文字记录思考,用行动践行理想。
最后,衷心祝愿你的研究生生涯充实丰盈,更愿你始终保有“种树”的耐心与浪漫:教育的公平、乡村的振兴、自我的成长,皆非一日之功,但每一份真诚的播种都将在时空的长河中悄然生根。
“Eurasia写作与表达”编辑部
2025年5月
文字 | 涂鑫豪
编辑 | 彭博
排版 |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