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一,民间自古就有“农历五月,百病泛滥”之说,因此五月又被称作“毒五月”。
为什么五月“毒”呢?
到了仲夏时节,天气猝不及防地就热了起来,气温升高、又闷又热。
这个时节雨水也多,随时都可能会有一场大雨,有的地方持续着连绵的阴雨,空气潮湿,流通不畅。
这几天你应该感受很明显,温度升高了,湿气很重,整个人的身体都有一种黏腻沉重的感觉,很不舒服。
这其实就是湿热重的缘故。
湿邪侵入人体,极易困住脾胃、阻碍气血经络,让人食欲不振、腹胀、肢体困重、倦怠乏力、大便粘滞不畅等,还容易引起湿疹、荨麻疹等。
而热邪侵入人体,很容易伤到人的津液,天热的时候,人汗就出得多。
中医认为血汗同源,又叫汗为心之液。
如果出汗过多的话,就容易损伤这些气血津液,这时候如果你再补充不上的话,就会造成身体的正气受伤。
所以这时候,人很容易“上火”,出现口干、咽痛、发热、大便干结等症状。
加上夏属火,火气通心,所以也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睡眠差的情况。
祸不单行!
夏天主离卦,离中虚。这种“中虚”的状态跟人体很像。
人体的气血、阳气都跑到体表去了,体内脾胃相对是虚寒的。
而天热之时,人又容易图凉快,喜欢吃雪糕、西瓜等寒凉食物、吹空调,很容易受寒湿侵袭,导致感冒、腹泻、腹痛等情况出现。
另外,这个时候自然界气候湿热,细菌和病毒都很活跃、易于滋长,就加重了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性。
而且民间有谚语:“五月到,五毒出;五毒醒,不安宁”。
仲夏炎暑,热闹了农田,却也唤醒了隐匿已久的毒虫蛇蚊,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会大量繁殖,出来活动。
既要防病,还要防虫蛇五毒,简直苦不堪言,所以古人才称五月为“毒五月”。
为了防病邪、驱邪避凶,增强体质,民间也会举行很多传统习俗。
1、佩香囊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这样记载中药香囊:“避疫气,令人不染”。
相传古代,南方楚地入夏湿热,虫害最甚,于是聪明的古人想出了用装菖蒲、艾草、苍术、白芷等芳香避秽之物来驱虫防疫。
2、洗药澡
在《荆楚岁时记》里就有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这里的“兰”不是指兰花而是佩兰。
在中医里,佩兰的性味辛、平,能化湿醒脾,发表解暑,而且佩兰有香气,特别适合在湿热交织的日子里煎水洗浴,防病辟邪。
3、挂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叶作为“纯阳之草”,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

另外,还有在墙壁门窗撒雄黄酒,驱赶毒虫、疾病。
还有给小孩吃鸡蛋、挂蛋袋、撞鸡蛋,来增强体质、祛病除灾。
不知道现在你家还传承着这些习俗吗?
除了上述的传统习俗外,在这段全年又热又湿又虚的日子里,我们该怎么养生呢?
其实,要想在毒五月搞好身体不中招,一定要防湿、热、寒,因为寒久生虚热,所以寒也要防。
把调养重点放在健脾祛湿、养心安神上。
1、健脾祛湿
在湿热的毒五月里,护好了脾胃其实也就相当于给身体添加了一层屏障。
①艾灸
艾草有“地之阳”的美誉,当我们艾灸时,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之力能刺激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效果。
我们可以艾灸丰隆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水湿能够正常代谢。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的地方。
②泡脚
因为湿邪趋下的特性,所以泡脚是个特别好的祛湿手段。
足部有66个穴位,又是脾肾经的起点,胃胆膀胱经的终点,与全身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泡到微微出汗效果最佳,这也意味着全身的气血得到循环,经络得到疏通;身体毛孔打开,湿气随着汗水排了出来。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一些茯苓、山药、薏米等健脾祛湿的食物,多喝大米汤“保胃气、存津液”。
2、养心安神
“毒五月”除了湿还有热,人也往往心烦不止,心为“君主之官”,夏日要养心安神也十分重要。
①按揉穴位
可以按揉内关穴和劳宫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平时感到心脏不舒服、心悸、心痛、胸闷的时候,可以按一按内关穴,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劳宫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具有清心泄热,开窍醒神的功效。
②桂枝甘草汤
原方:桂枝四两 炙甘草二两
(经方的使用须经医生辨证)
桂枝甘草汤是《伤寒论》中补助心阳、生阳化气的名方。
桂枝味辛性温,能入心经,温通经脉,可以振奋心气。
而炙甘草不仅可以健脾益气,还入心经,补心气,配合桂枝,如虎添翼,让心脏阳气满满、生机勃勃。
快一起好好调养起来,健康地度过“毒五月”吧~
今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