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因为电视剧的普及,全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西游记》的,孙悟空、唐僧、沙和尚,猪八戒四人的名头,也盖过任何一本书中的主人公。
但读过原著的人,却不是十分多。有些人,即便读过原著,也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故事,看完热闹就丢开了,并没有领悟书中的真意,浅浅地觉得文词优美,故事性强,高潮迭起。
这样的人,其实更应该读一读曲黎敏的《细品西游》。
弃医学文的人很多,最著名的是鲁迅先生,弃文学医的人却不多,但曲黎敏却是一个。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硕士。她讲《皇帝内经》,讲《诗经》,讲《西游记》,这样的经历和造诣,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她主张在人生和自然的关系中找到生命的自由之道。她说《西游记》是一本奥秘无穷的书,是关于修行的故事,无论是大妖怪,还是小妖精,皆源于每个人身体内部的欲望。而读这一本书,就是要成为自我,战胜自我,颠覆自我,实现自我。
作者说,古书仔细看,处处醒人心。
果然,经她解说才明白,原来《西游记》处处有“坑”,比如神仙住的地方,一个让读者好奇的名字,也暗含玄机。
猴王求道问路,见一樵夫,樵夫道:“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

原来,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同一个谜语的两个表现方式。灵台,就是心,方寸大小,心虽方寸大,但充满灵性,所以称做灵台。一个斜月,就是卧勾,加三个星,也就是三个点,也是一个心。
山又是什么呢?山,指心的定力,不动不摇;洞,指心的空灵,晶莹剔透,此心非人心,而是天地之心。
作者引用《华严经》来解释菩提心,让人感觉佛法的深奥,又赞叹作者透彻的解读。
石猴初见须菩提祖师,无名无姓,于是,须菩提祖师给石猴取名孙悟空。这里,为什么要先取名呢?作者引用《说文解字》说:名者,命也。名不正则言不顺,得其好名,则命也顺矣。可见祖师对孙悟空的爱护之意。
引用古典书籍,在《细品西游》中,屡屡出现,可见作者旁征博引,见多识广,对古代文献了解之透彻,学问之渊博。
谈到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的洞府,做了七年活,她说,为什么是七年呢?因为“七”这个数字,对我们生命意义重大。《周易》有“七日来复”之说,阴历是四七二十八天,一周也有七天,“七”这个数字含着生命周期,生理周期和医理周期。
不仅仅是“七”有说法,所有出现在书中的数字,都有些渊源。比如,十三,贞观十三年,唐僧西天取经,贞观十三年,唐僧出生,一切似真如幻,似乎存在过,似乎又在梦中,用时间的虚幻,表现唐僧的十世轮回。
还有那奎木狼,下凡十三年,百花羞公主,被虏十三年,后果皆有前因,因果交织,构成一部玄幻小说,引人入胜。
这真是太深奥了,孙悟空在修行,唐僧在修行,读这本书的人,也在修行。它让读者见心明性,通过学习,苦练,彻底改命。人生,就像唐僧取经,谁也代替不了你的行程,你须得一步一步走完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因果。
读这样的书,就像自己也要去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修行一样,须得慢慢领悟人生的真谛,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