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华夏人眼中,整个天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华夏人,或者叫诸夏,生活中原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礼仪、服饰与生活习惯,另一种是蛮夷人,与华夏人是相对立的,蛮夷与华夏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主要体现在文化、礼仪、服饰与生活习惯上。
华夏人穿的衣服都非常漂亮,一般是宽松的长袍,而且很有礼仪,而蛮夷人穿的衣服不好看,一般是短小紧身的袄子和裤子,而且没有礼仪,比如匈奴人,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继承父亲没有血缘关系的妾,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继承嫂子,这在华夏人眼中看来完全低人一等的。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方位图
所以就有一句著名的话是这么说的: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为了区分蛮夷人,华夏人按照地理方位不同,把蛮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简单地说,在东方的蛮夷就是东夷,在南边的蛮夷就是南蛮,在西边的蛮夷就是西戎,在北边的蛮夷就是北狄。
华夏与蛮夷之战的战争从黄帝时期就开始存在,经夏、商、周到秦汉时期,仍然在继续,比如说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齐桓公与管仲就曾经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意思就是说:尊重天子打击蛮夷,这里的蛮夷是一个泛称,指的是除了华夏之外的所有外族。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一度把秦国和楚国视作蛮夷,但是秦国和楚国只是地理位置靠近蛮夷,在交界地带双方有一些共同的习俗,实际上他们还是华夏,另外,蛮夷与华夏在不断地融合,部分蛮夷不断汉化融入华夏。
黄帝时期的华夏
一、东夷
华夏文明的发展一直都是多个民族共存,在华夏的东方,也不断有文明或者文化被发掘出来,比如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这两个文化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存在时期相当于华夏的三皇五帝时期,这些文化应该是东夷文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东夷部落的祖先。
东夷部落生活的区域大概在今天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到淮河流域一带,横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东夷并不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民族,而是有很多部落及民族,东夷只是一个统称,相当于现在说南方人和北方人一样。
根据史书的记载,东夷部落的祖先是太昊,太昊是伏羲的后裔,太昊也被称为东帝,或者青帝,太昊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4000多年,而华夏始祖之一的黄帝也是伏羲的后裔,所以其实华夏与东夷有着共同的祖先,只是生活的地区不一样,生活习惯变化很大。
东夷太昊势力范围
太昊的后人不断繁衍,生出很多部落,主要有:风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以鸟为图腾,比如黄帝时期的蚩尤就是东夷,还包括黄帝的长子少昊,少昊被黄帝送到东夷最大的部落凤鸿氏部落里锻炼,并娶了凤鸿氏之女为妻子,少昊后来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同时也是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
所以东夷部落其实也是华夏部落,只不过生活的地区不一样,后来就逐渐离心离德了,夏朝时期,东夷地区主要有莱夷和九夷,莱夷是生活在山东半岛的部落,而九夷则是生活在淮河流域一带的蛮夷,这些夷人对于华夏政权时降时叛。
《后汉书 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商纣王当时的主力军队正在东方攻打东夷,也就是莱夷或者九夷,后来商纣王被杀,商朝灭亡,东夷大部分臣服于周朝,到了周康王的时候,东方的徐夷国反叛,自称天子,率领九夷攻打宗周,周穆王时期,联合楚国及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徐国,打败了徐偃王,一直到春秋,齐桓公称霸时期,打败了东夷,东夷逐渐融入齐国。
夏朝疆域图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东夷已经不复存在,一部分融入了齐国,另一部分成为秦朝的子民,没有东夷部落或者诸侯国的存在了,完全融入了华夏,因为东夷原来就来自华夏,所以东夷再次融入华夏没什么难度。
《后汉书》中把今天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及辽东半岛更北边生活的部落或者民族也称为东夷,这与秦之前的东夷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比如高句丽、夫余、倭国等等,这些国家就成为今天的朝鲜、韩国与日本,除了这三个国家,其余均融入华夏。
二、南蛮
南蛮指的是居住在中原南方的蛮夷,主要是指长江流域及更南方的地方,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南方主要生活的是三苗部落,《史记》就记载了尧帝时期,三苗部落在江淮、荆州一带作乱,三苗部落可能是蚩尤的九黎族后裔,蚩尤战败被杀后,他手下有部分部落不愿意跟随黄帝,于是来到了南方,形成了三苗部落。
商朝疆域图
夏朝时期,南方主要也是三苗,到了商朝时期,南方的蛮族更多了,有荆蛮、庸、濮、蜀、髳、 微、越,周朝时期,南方的蛮族也在进一步发展,比较有名的有:扬越、荆越、百越、南蛮、荆蛮、巴、蜀、濮、闽等部落或方国。
比如周昭王时期,曾经三征南方蛮族,导致天子六军覆没,就是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南方,这说明当时南方蛮族的势力非常强大,楚国一度也被称为楚蛮,后来楚国努力学习中原文化,并不断在战争中兼并蛮族,从一个五十里的子爵国成为方圆五千里的南方大国,楚国是消灭蛮族最多的诸侯国,大部分蛮族融入了楚国。
到了战国时期,秦始皇灭亡了楚国,接着进一步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百越,并设立了会稽郡,几年之后,秦始皇又发动几十万大军南征百越,攻下了整个百越,包括吴越、闽越、南越、瓯越等,一直打到了今天的南海地区,百越人开始归属于秦朝的统治,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攻下了南海国,并征服了西南夷,进一步向南扩张,经过两汉几百年的统治,南蛮大部分汉化,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礼记》:南方称为蛮,那里的人在额头雕刻花纹,男女杂处。
周朝疆域图
南方蛮族非常复杂,并没有固定的民族称呼,而是以地名冠以蛮族名,《后汉书 南蛮列传》记载了南方蛮族一直到今越南北部,比较有名的南蛮有:巴郡南郡蛮、板楯蛮、夜郎国、滇国等等,比如蜀汉名将王平就是汉化的板楯蛮,土家族的前身,还记载了汉朝在今云南省设置了永昌郡,把南蛮的人口编入了户册,自然也变成为华夏的一部分了。
三、西戎
西戎是指生活在中原西边的蛮夷,主要是指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更远的西域等地,在夏朝和商朝时期,西边有鬼方,周朝时期,西边有犬戎、余 无、绲戎、义渠等,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直在与西戎诸国作战,而且秦国是所有诸侯国最早与西戎人通婚的华夏诸侯国,所以也被中原诸侯看不起。
周幽王时期,犬戎联合申侯攻杀了周幽王,灭亡了西周,而秦国、晋国等诸侯协助周平王迁都洛阳,建立东周,周平王之所以迁都,就是为了避开西戎的威胁。
周朝四方蛮夷图
秦穆公时期,由于无法向东边扩张,被强大的晋国阻挡了东扩之路 ,所以秦穆公一直向西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秦国称霸西戎,秦穆公消灭了12个西戎人建立的国家,所谓的消失就是吞并了这些戎人的人口与地盘,再比如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灭亡了义渠国,这些戎人全部融入秦国,时间一长,就融入华夏。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已知西边的戎人全部臣服秦朝,到了汉武帝时期,打通了河西走廊,到汉宣帝时期,开通了西域都护府,使得汉朝的势力向西一直扩张到了西域,西域自此成为华夏固有领土,而原来的西戎人则转化为羌人、氐人等,其中的羌人甚至与东汉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同时双方不断融合。
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其中羌人、氐人来自西边,唐朝时期,华夏势力进一步统一各部,大多数西戎都融入华夏,除了吐蕃,到了明清时期,基本上成为华夏固有的一部分了。
四、北狄
匈奴人
北狄指的就是北方的蛮夷,北狄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华夏自有族系,比如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后裔,与华夏同宗同源,另一部分是外来族系,比如鬼方,据说是白人,从哪来的现在都搞不清楚,早在商朝时期,就打败了鬼方。
北狄有一个著名的部落就是匈奴,匈奴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北方开始不断骚扰华夏,战国时期,赵国李牧将军曾经大败匈奴,斩杀十几万人,导致匈奴几十年不敢南下,到秦始皇时期,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把匈奴赶到遥远的西伯利亚,两汉更是与匈奴进行了几百年的战争,到最后,南匈奴依附于汉朝。
蒙古人
匈奴在西晋后期还建立了国家,灭亡了西晋,后来在五胡乱华以及五胡十六国时期,逐渐没落,一部分人融入了华夏,另一部分融入了其他民族,比如鲜卑,自此历史上再无匈奴,并不是匈奴凭空消失不见了,而是融入了其他民族。
汉朝时期,除了匈奴,还有乌桓与鲜卑,都是北狄的一支,尤其是鲜卑人,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政权,还维持了很长时间,隋唐时期,鲜卑也开始没落了,融入了华夏,唐朝时期强大起来的是突厥,被唐朝打败,归顺唐朝,宋朝时期,北方相继有西夏、辽、蒙古的崛起,再到后来,这些都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所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融入了华夏,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古时期,华夏和“蛮夷戎狄”都是历史舞台的主角。经济的发展、政治的交往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往来。经春秋至战国,华夏同王朝周边氏族部落的交融大大加速。
夷狄与诸夏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先秦时期,“蛮夷戎狄”很大程度上是对周边各部族的泛称,与南北西东的方位不绝对相关。西周时期的金文中有“东夷”,也有“南夷”;《史记·匈奴列传》有“北蛮”;《左传》昭公十六年中有“戎”“蛮”连称。由这些记载可知,《礼记》所载的“东夷”“南蛮”“北狄”“西戎”,是汉代人以华夏为视角,对各部族位置进行的整齐化归类。
夏、商、周王室与夷戎存在杂居的现象,他们在血统与文化习俗上相互影响。《国语·周语》中,周人回忆说:“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西周时期的大分封,推动部族之间的交融,使得周文化被相当数量的“蛮夷戎狄”接受,其中有大量人口转化成为周王朝子民。随着犬戎攻陷镐京以及春秋时期夷夏摩擦加剧,周人眼中的“蛮夷戎狄”逐渐出现了“戎狄豺狼,不可厌也”的贬义色彩。
部族之间的差异并不能以单纯的“先进”“野蛮”进行判断。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提出文化区系类型学说,把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划分为六个区系类型;傅斯年提出“夷夏东西说”,徐旭生提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说”。可以看到,从氏族到国家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
▲红山玉猪龙。(视频来源:新华网)
“蛮夷戎狄”的史前文化并不落后。例如,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陶达到了我国史前制陶技术的高峰,红山文化的玉器制造技术也无与伦比,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青铜立人、青铜面具令后世叹为观止。从文字上看,“蛮夷戎狄”的释义侧重文化特征以及生存方式,不应该简单视为价值上的贬低。“蛮”的字形结构,可能反映了养蚕和吐丝的过程。商周时期的“猃狁”亦可理解为从事狩猎的人群。
《礼记·王制》的记载描述了“蛮夷戎狄”外貌特征与行为习惯的差别:“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汉代学者承认各部族能“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并没有对他们过分贬低。
到春秋时期,“蛮夷戎狄”的生产方式已不仅仅依靠游牧,也包含农、渔、猎。在《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了天子会诸侯时各部族所奉贡品,山戎的贡品为菽,说明这一时期山戎已具备种植豆类的生产条件。虽然人们会用“蛮”“越”称呼吴国、越国和楚国的居民,但他们的文明成就非常突出,吴越的青铜铸造技术就是典型。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高超水平。
金属货币的使用,说明这一时期以货币为流通手段的商品交换是频繁的。考古学家黄锡全在《从尖首刀面文“非阝”“鼓”等谈到尖首刀的国别、年代及有关问题》一文中,根据河北、山西等地出土的宽头尖首刀上的铭文,推断出肥、鼓、仇由、鲜虞为春秋时期白狄的分支,白狄诸国都在铸造发行货币。义渠能够“筑城数十”;白狄的分支鼓国面对晋国围城,能够持续抵抗三个月。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蛮夷戎狄”中,有些部族能筑城,从事农业生产;有些部族具有中原列国不具备的知识与本领;有些部族已经形成更为先进的思想。
驹支是春秋时期姜戎首领。在《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晋国大夫范宣子指责驹支向楚国使者泄密,这一冲突被驹支成功化解。范宣子说,驹支忘记晋国分土地之恩,不像以前那样侍奉晋国国君,存有异心,于是不允许驹支参加向地的会盟。但驹支却回应得不卑不亢,他在感念晋惠公的恩德之余,说明所赐之地是“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他们不仅“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而且一直积极参加作战,并赋诗《青蝇》而退,讥讽范宣子轻信谗言的行为,有理有节。
介葛庐是春秋时东夷介国国君,据说他能听懂畜语。《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记载,他去朝觐鲁僖公,听到牛叫,指出这头牛生的三头小牛都被人用来祭祀了,所以它发出这样的声音。后来人们发现,事实果然与介葛庐说的一样,人们不得不称奇。
邾文公是邾国国君,姓曹,名籧篨。他主张把社稷和子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得知迁都的占卜结果不利时,他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这体现出朴素的民本思想。这位戎狄首领所具备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同时代的不少君王。
驹支、介葛庐、邾文公三位戎狄之君见于典籍,作为春秋时期杰出的精英被人们称道。“蛮夷戎狄”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构成。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四夷
● ○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 ○ ●
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亦泛指外族、外国。
当然,这种区分是不断变动的,而非静止的。在春秋到西汉时期,出现了长达近千年的民族融合,华夏与四夷的外延边界限,均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但是,基本是四夷向华夏转变的单向融合。
❉❉❉❉❉❉❉❉❉❉❉❉❉❉❉❉❉
夷者,带弓之人也。
简介
据《礼记 · 王制》记载“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东夷指的是今天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
西戎指的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南蛮指的是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贵川等部分地区。
北狄指的是河北、内蒙古以及东北等地。
东夷
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
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称呼上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包羲、太昊、蚩尤、伏羲氏后裔,风夷、畎夷、阳夷和少昊后裔,鸟夷、白夷等夷人方国的总称或是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 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族源之一。
考古上,东夷文化发源于泰沂山区,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泛指中国东部夷人。
东夷为多义词大致有三种意思:
1.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中原对东部各部落的统称。有淮夷、莱夷、鸟夷、岛夷、湡夷等。分布在今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一带。
2.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说文解字》),与华是同位语。词义性质从地理名词转变成对中国文化起源领域意义上的文化渊源性质的名词。
西戎
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是古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族的泛称。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据古书记载,戎多为“披发左衽”。《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和华夏区分开来。
南蛮
1.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2.旧时小说中辽、金人对宋及宋人的称呼。
起源:河洛王朝(夏商周) → 元朝
北狄
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此外,随着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扩展,’四夷’本身的概念也一直在不断地扩大。
如《旧唐书》中把日本、天竺(印度)、高丽(朝鲜)、波斯(伊朗)列为四夷。至清末,还把英、法、德等国家统列为四夷。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在古代,“礼”非常的多,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这些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每一个人都要讲“礼”,不能逾越规定。
随后,国共两党斗争中有合作,经过十几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国民党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发动战争。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发动了解放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战败后逃往台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只用了短短的70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今天,我们仍然在不断的前进。
可以预料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会成为世界第一。而埋藏在每个中国人血脉深处“平天下”的思想,必将引领我们创造更大的辉煌!
曾经失去的,我们一定都会拿回来!
不仅仅要拿回来,我们更要创造新的历史!
新信众一波又一波,问的问题多又多;但戊不朝真的概念,从来没有遗漏,简直成了信众纠结的典型话题,那戊日是否可以诵经烧香,是否可以朝真礼斗呢?
很多信众简单地听了一句“戊不朝真”,便觉得什么都不能做了,这明显是浅尝辄止的表现。因为道教諸多典籍,所论之戊日多有互相冲突,令人大惑不解是正常的…
像《天壇玉格》:“戊日不得烧香行判开印…”。
但又曰:“雷法多用戊日…”。
而《天師指謎歌》指出:“法印却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烧香,蓋此法家之所宜詳考,高职之士,固不待疏…”。
接着又在《清规榜》有关于“戊日”之規定:“凡戊禁,乃指六戊,即六戊申日也,餘戊不忌…”。
同时,遍閱《正統道藏》諸文,皆未見关于“戊不朝真”之說。
那到底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了解透,最终再下结论…
华夏文明起源于农耕,礼敬天地,所以传统认为:春犯六戊,则令人促寿绝嗣,动土,则犯帝星;夏犯六戊,则令人眼目失明,飞灾横祸相侵,动土,则犯土府星辰;秋犯六戊,则令人遭瘟瘪时病,动土,则犯五岳四渎;冬犯六戊,则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财物,动土,则犯后稷皇社。
戊日禁忌的形成,同时也是古圣先贤们站在阴阳、五行运化周期规律的宇宙观来认识的。正是在这样的宇宙观之下,可以说,所谓“戊禁”,乃是华夏先祖在经过对天地的长期观察和农耕实践所得出的经验与结论。
现列举古代道经当中出现的两例“戊禁”:
据《九天神霄戊日禁忌》云:“昔汉武帝好道求仙,于元丰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临。帝问曰:世间虫蝗,水旱之灾缘何而至。王母曰:此皆下民无知,四季之内,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阴阳之禁忌,致使水泽不降,百谷不收,民遭饥谨。帝曰:戊禁最重,如何攘解,可免此灾?王母曰:戊禁最重,无法攘解,不推虫蝗水旱之灾,然四时所犯,各有灾殃,当禁之。”
据《太上女青天律》云:“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醮,关申天曹者,丧体灭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门。若人非接法箓者,罪又减三等。惟道家戊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并无解释之法,可不慎之。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近代书中提及戊日禁忌并将其归纳为“戊不朝真”的概念当是出于闵智亭道长(1924年5月5日-2004年1月3日)所著的《道教仪范》。
《道教仪范》中提到并解释了“戊不朝真”,虽然《道教仪范》中引述的大部分道经在《道藏》中未见出处,只存于其它藏外的经书科书中,但“戊不朝真”基本表达了《道藏》中“戊禁”的意思及观点。
1、建斋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之三百一十九“斋醮须知品”拣日中载:“诸建斋,宜择三元、三会、五腊、四始、十直、庚申、甲子、本命之辰,仍避六戊日、帝煞、圣忌岁破、月破、十恶、大败、龙虎、罪至、受死等日。若与三元、五腊、三会重并,则不妨也。惟六戊、帝煞、圣忌,不可不避”。
2、烧香
《道法会元》卷之七十八“雷霆妙契”载:“六戊日,雷神会合五岳百司、三元九府曹宫于开阳上宫异灵景内,攒掠世人罪福功过轻重,削人福禄,促人寿算。并不可行持烧香祈祷”。
《道法会元》》卷之一百七十一“上清童初五元素府玉册正法”载:“凡香不得以口啮及用灶中灰火,勿使五辛菜,六畜皮毛爪甲,皆天人大禁。道家以六戊日不烧香,如有急切祈告者,惟戊辰,戊戌乃道父道母之忌,余戊日亦听从便也。如遇大风大雨,可暂止入靖,俟过,方可朝修。”
3、上章
《道法会元》卷之一百七十九“上清五元玉册九灵飞步章奏祕法”载:“天色大风晦暝,骤雨迅雷,电雹虹霓,并不得上章。如法封函,以桃栢香焚于烈焰中。如遇六戊日,不得上章。急切,告夜半前上之。惟戊辰戊戌天禁罚算,救病章亦不上御,劳而无功。”
《道法会元》卷之二百五十二“太上混洞赤文女青诏书天律”载:“诸法官及道士俗人六戊日而烧香进章上表关申天曹者,灭身。知而故犯者,殃及九祖,风刀万劫不原。佩箓者加三等。”
但是,戊日上章并非完全不可,律曰:“吉日,戊戌、戊辰,得上言功章。大庆之日,不得为他别奏余章。违律,考病百日。”
可见并非每一个戊日都是凶,都需要忌讳。我们阅读道教经典或历代祖师论著,不可断章取义,需上下前后全盘而观。
4、占验
《灵棋本章正经》忌法:“六戊日忌占,占必不验。”
1、步罡
《灵宝玉鉴》卷之二十一:“飞神谒帝门”中有戊癸日起罡法。
《太上六壬明鉴符阴经》:“玉女反闭局”中载此法行法之时需“却从当日干上入局,戊日从干入,己日从坤入”。
2、书符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载:“夫上清九狱神符者,治人间精邪为害,恶毒兴妖……凡书此符,须六戊日可篆,余日不可篆”。
3、刻印
《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中载:六戊印要在六戊日刻。
4、祭将
《道法会元》卷之五十七:“上清玉枢五雷真文”中“请兵”祭炼要“择六戊日祭之”。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之九:“治病捉邪十干游奕将”中不同干日用将为:“甲日将,张迁。统兵将,普与。吏兵,三千人………戊日将,秦志。统兵将,仲文。吏兵,九千人。此十干将,各随直日使用,敕水解秽,镇宅驱邪”。
5、祭雷
《道法会元》卷之一百二十四:“上清雷霆火车五雷大法”中祭五雷要在六戊日:“火师曰:凡祭五雷,须选六戊日,龙会之日”。
6、存神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载:“常以本命日,或正月一日,或以六戊日正中,兆冠带入室,北向再拜”行持。
7、忏悔谢过
《上清洞真解过诀》:“刘先生辰巳五德日为先人举家谢过第六”载五德日是谢过非常重要的日子,五德日其中就有戊辰日,为: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8、刻令
《道法会元》卷之五十七:“上清玉枢五雷真文”中’论令牌’载:“凡行五雷大法,申发表章,祈晴请雨……若不申明号令,则将帅不行,吏兵不肃。凡欲造令牌,先选吉日,斋沐身心,奏闻上帝,申牒雷霆所属去处……取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乃六龙会日,于高原或罕人行处祭之”。
对于戊日是否能够诵经之事,唐代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在这部经典的第十一卷中,写到:“律曰:月朝、月半、月晦、戊辰、戊戌,唯应礼拜,修诵经文,不得奏章、启诉。违律者,水官考,罚六十日病”。
此经明确给我们点出了戊辰、戊戌这些戊日“唯应礼拜,修诵经文”,显然是可以的。
说到这里呢,肯定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信众问,那戊日做法事行科斋醮,到底行不行?其实,这完全不需要信众的自我揣摩,看事实即可。
因为自古至今,天尊、神仙誕辰之日恰逢戊日,有相当多的道派是坚持着“神仙誕辰,逢戊不戊”这样的法则,照样钟鼓齐鸣、香烟缭绕;稍有禁忌的门派则会事先准备好“神仙诞辰、逢戊破戊“的准则,因为很多大型的斋醮持续时间长,又要讲周天之效,所以绝不能中断之道理;再有者,就是严格按照戊不朝真的原则,逢戊便休…所以,自古至今,戊不朝真就是一个不断在变幻的概念,学道的人,要自始至终有辩证的思维,才能拨开迷雾。
同时,最重要的问题:戊禁的最基本前提是什么?不是哪个戊日稍重稍轻,也不是哪个门派体系更加全面…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戊禁的对象!综上所述,戊禁的首要对象就是法官道士;若是一名法官道士,自然要去深究、要去领悟,要去探寻师承。
若是一名居士信众呢,则大可不必如此之纠结。我们常说天尊慈悲,随方设教,历劫度人,这本身就是天尊广开道门的表现之一,试想你是道教的小白,好不容易有兴趣想读读道教的经文,而这一天恰好是戊日,试问天尊就会降罪吗?若果真降罪,何来天尊慈悲、历劫度人?
所以,作为信众,上述内容可作了解即可,不必战战兢兢,烧香念经、虔诚叩拜即可…
但与此同时呢,就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很多信众或半个道士以冠巾传度为途,以授箓拜名师为径,逢人谈资颇多,处处炫耀为荣,吃喝玩乐俱在,随时想方设法拿几个证件;却不知道皈依传度之后,首先就要持戒,若不能认真持戒,都不需要戊日禁忌的责罚,恐愿誓之责、戒律之罚都未必能逃脱过去…欺瞒祖师、证盟为虚、持戒无果,这不是忽悠祖师爷吗?所以说,这种情况的大众,那是真的要好好关注一下戊禁的责罚了…如此,天尊降罪,不责罚你,责罚谁呢?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