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翠老师上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节课观察下来,在我心里形成了这样的情感线路。

一、课堂导入:回忆与期待

“每个人都有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来说都是最心动神移的深刻记忆。”

丁老师以冰心关于童年的名言导入,瞬间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也让我对即将学习的《祖父的园子》充满了期待。

当老师提出“作者童年生活是怎样的”问题时,同学们踊跃发言,大家的答案虽各不相同,但都围绕着“快乐”“自由”“无忧无虑”这些关键词。老师的板书更是直观地呈现了大家的共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细读文本:自由与快乐

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寻找能体现自由、快乐的句子或段落,并进行分析。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自主性,大家积极地在文中圈点勾画,分享自己的发现。

当老师选取了文中那段描写园中景物自由生长的文字进行重点讲解时,我被深深吸引。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自由”是这段文字的核心,而连用几个“愿意”一词,更是将这种自由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我跟着学生重读“愿意”并想象画面时,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与自由的园子,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向往。

三、情感转变:怀念与伤感

在“再进园子”这一环节,老师通过朗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的“尾声”,将大家的情绪从快乐自由的园子拉到了成年后的萧红那充满伤感与怀念的世界。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才明白原来《祖父的园子》不仅仅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更是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过去自由生活的留恋。

这种情感的转变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它能跨越时空,将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人生滋味。再次朗读那段文字时,我仿佛能感受到萧红内心的那份沉重与不舍。

这堂课让我体会到了文章中丰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更加明白阅读不仅仅是读文字,更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份情感的温度。这堂课,也让我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思乡情,用了很短时间,就一气呵成写下了《老屋的鸽子》,回忆起老家那座破旧却充满温情的老屋,以及那些在屋檐下自由飞翔的鸽子,它们是我童年的伙伴,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个快乐的日子。而如今,那些鸽子早已飞走,只留下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丁老师的语文课:一次童年之旅

我想,这篇文章也是我对丁老师这节课最好的评价,因为它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附:

老屋的鸽子

清晨,看见一群白鸽向着天空振翅飞去,愈飞愈远。望着它们渐渐模糊的影子,我不禁陷入回忆。鸽子于我而言,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家乡的老屋频繁出现在我的梦里,而老屋的鸽子,也常常在我的脑海中翩然飞过。

小时候,不知从何时起,我家的房檐上来了几只鸽子。这些鸽子一点儿也不怕生,也许是寻觅了许久,才选中我家的房子作为它们的安身之所。它们每天兴致勃勃地衔枝叼草,搭巢建窝。我们常常听到它们“咕噜咕噜”的叫声,起初并没有太过留意。

直到有一天,爸爸从房檐下经过,捂着头顶喜滋滋地跑回来告诉我们:“屋檐上好像住了鸽子,花白的鸟粪都掉到我头上了!”我和弟弟一听,立刻来了兴致,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却被妈妈拦住了。妈妈说:“鸽子来家里住是好事儿,它们是和睦的象征。”从此我和弟弟又多了一项娱乐,就是坐在院子里看鸽子,鸽子也习惯了我们指指点点。我们发现鸽子白天出去活动,晚上都是要回到屋檐下的巢里休息的。

也不知道妈妈从哪儿得来的经验,她竟能知道鸽子下蛋的时间。她常常踩着梯子,将两颗鸡蛋轻轻放入鸽子窝,再把鸽子蛋取出来。也许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没想到20天后,真的孵出了两只小鸡!妈妈再小心地从鸽子窝里把小鸡捧出来。鸽子是宽容的,不急不恼,眼看着妈妈把小鸡拿走,下次还会帮忙孵小鸡。就这样,我家好多小鸡都是鸽子帮忙孵出来的。说来也奇怪,鸽子孵出来的小鸡有个独特之处,它们格外勇猛。要是有陌生人靠近,这些小鸡就会气势汹汹地追着,用尖尖的小嘴去啄,看来是遗传了鸽子守护领地的天性。

如今,岁月的洪流卷走了儿时的许多时光,老屋也在风雨的侵蚀下愈发斑驳。那些曾在老屋房檐上栖息、忙碌的鸽子,早已不见踪影。如今再见白鸽,往昔的画面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咕噜咕噜”的叫声,那衔枝叼草的身影,还有鸽子窝里孵出的勇猛小鸡,都成了我记忆深处最温暖、最珍贵的宝藏。

文字丨安桂丽

编辑丨邵   帅

一审丨丛智芳

一审丨陈媛媛

一审丨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