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郑洞国)
史迪威将军
新1军(孙立人)任务:主攻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及密支那,歼灭日军第18师团。
新38师(孙立人/李鸿)下辖:
第112团(陈鸣人)、第113团(赵狄)、第114团(李鸿/王东篱)
任务:112团、114团主攻于邦家(1943.10–12),击溃日军第18师团前锋;113团参与孟拱河谷战役(1944.6),迂回切断日军退路。
孙立人、史迪威、廖耀湘三位将军
新22师(廖耀湘,1944年8月扩编为新6军)下辖:
第64团(傅宗良)、第65团(李定一)、第66团(陈赓华)
任务:在胡康河谷正面强攻日军据点(如太白家、瓦鲁班),与战车部队协同突破防线。1944年3月瓦鲁班大捷,缴获第18师团关防。
潘裕昆将军
第50师(潘裕昆)下辖:第148团(文小山)、第149团(罗锡畴)、第150团(谭云生)
任务:参与密支那围攻战(1944.5–8),150团空降奇袭密支那西机场,切断日军补给。
直属驻印军部队
战车第1营(赵振宇,M3/M4谢尔曼坦克):支援步兵突破日军工事。
美军第5307混成支队(“梅里尔突击队”):配合新38师迂回作战。
炮兵第4、5、12团:提供重火力支援(105mm榴弹炮为主)。
卫立煌将军
二、滇西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
任务:强渡怒江,反攻滇西腾冲、松山、龙陵,与驻印军会师芒友。
直属第八军(何绍周,何应钦侄儿)任务:滇西反攻中攻克松山的主力部队。
何绍周将军
荣誉第1师(汪波)下辖:第1团(周开成)、第2团(赵发毕)、第3团(黄仁伟)
任务:初期配合第71军进攻龙陵,后调往松山增援主攻。
第82师(王伯勋)下辖:第244团(余子述)、第245团(曾元三)、第246团(田仲达)
任务:参与松山外围攻势,切断日军增援路线。
第103师(熊绶春)下辖:第307团(程鹏)、第308团(梁天荣)、第309团(陈永思)
任务:承担松山主峰(子高地)攻坚,采用坑道爆破战术(1944年8月20日成功炸毁日军核心堡垒)。
霍揆彰将军
第20集团军(霍揆彰)
第53军(周福成)下辖:

周福成将军
第116师(赵镇藩)下辖:
第346团(刘润川)、第347团(刘元伯)、第348团(毛芝荃)
第130师(张玉廷)下辖:
第388团(佟道)、第389团(魏宏烈)、第390团(高立人)
任务:主攻腾冲(1944.5–9),116师率先渡江,与日军第148联队血战。
第54军(方天)下辖:
第36师(李志鹏)下辖:
第106团(谷宾)、第107团(麦劲东)、第108团(李定陆)
第198师(叶佩高)下辖:
第592团(陶达纲)、第593团(廖定藩)、第594团(覃子斌)
任务:36师配合116师进攻腾冲;198师主攻高黎贡山,594团团长覃子斌阵亡于冷水沟。
宋希濂将军
第11集团军(宋希濂)
第2军(王凌云)下辖:
第9师(陈克非)下辖:
第25团(蒋治英)、第26团(邱健)、第27团(刘声鹤)
第76师(夏德贵)下辖:
第226团(冯心斋)、第227团(王景渊)、第228团(吴子昌)
任务:侧击龙陵,切断日军松山-龙陵联络线。
第6军(黄杰)下辖:
黄杰和关麟征将军
预备第2师(顾葆裕)下辖:
第4团(吴心庄)、第5团(李颐)、第6团(方诚)
新编第39师(洪行)下辖:
第115团(黄愚生)、第116团(朱道源)、第117团(纳顺洪)
任务:预备2师参与松山战役(1944.6–9),6团承担爆破子高地任务。
第71军(钟彬)下辖:
钟彬将军
第87师(张绍勋)下辖:
第259团(聂率淮)、第260团(董惠)、第261团(庾浩如)
第88师(胡家骥)下辖:
第262团(欧阳午)、第263团(傅碧人)、第264团(戴海蓉)
任务:主攻龙陵(三战龙陵),88师血战日军第56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