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祠建文皇帝的祠堂——大观堡
失踪了六百年的建文帝,又多出了个老三儿子,竟然还隐居在湖南永州东安。通过儿子找父亲,是最快捷、最精准、最真实的路径。建文帝也是一位父亲,他能眼睁睁看着孩子陷入绝境而不拼命相护?那份血脉里的牵挂,从来都是刻在骨血里的本能啊!朱棣用建文帝的老二朱文圭作诱饵,为什么没把建文帝钓出来呢?评论区来聊聊你的看法吧。
本篇文章,将为你展示,湖南永州、四川达州的建文帝老三儿子留下的一篇族谱源流序,里面记载建文帝安置老儿子的细节,展现了建文帝让人破防的父爱。
下面就是这篇《朱氏族谱》源流序的残留部分,我们把图附下,句读标点附图下方。以便大家收藏、转发和引用。但要注明一下来源哦!
▲ 建文帝老三儿子源流序1
▲ 建文帝老三儿子源流序2
源流序全文:是考而根源分派,秩秩然使人昭昭,所谓克明峻德。吾族自楚地开脉,癸未(1403)正月朔,炆祖命职任总兵,镇守湖广永州府。来出南京六载,因永乐侵考祖建文皇帝位。荣为建文庶乎,捕急,弃职遁隐。命家丁好子充田四十六亩。炆祖秃发广西寿佛寺。荣祖因于永乐六年,从迁东安县。置民田一百亩,载粮壹石玖斗二升。买周姓房屋基地,山林园林,共价银壹千二百两。印契现在。又费价银数千,自县堂照墙置抵南门止,并县扎基阁,并山岭。被闯兹混乱,退居深塘高田庄(今东安县大庙口镇新塘村),遂于斯聚族奠宅焉。来出南京,顶军舜皇驾下铜盆县大码头。
一、《朱氏族谱》与官史记载大相径庭
01 建文帝在永州有六年的流亡朝廷
《朱氏族谱·源流序》中明确记载,“来出南京六载,因永乐侵考祖建文皇帝位…弃职、遁隐。炆祖秃发广西寿佛寺,荣祖因于永乐六年从迁东安县。”从这段记录中,明显可以解读出:
建文皇帝的皇位直至永乐六年方在永州被朱棣篡夺。换言之,建文皇帝于南京出逃后,在永州构建了流亡朝廷。此情形与《明史》以及永乐帝与其后裔所修的官修史截然不同。明朝官修史称建文帝在皇宫中被大火烧死,由朱棣亲自掩埋,且“不封不树”。清乾隆年间修成的《明史》,对于建文帝的记载亦是“宫中起火,帝不知所踪”。

朱棣作为建文帝的政治对手,必然会中伤建文帝,事实上他也的确这般作为了。《明史》在三百多年后,再次为建文帝编撰史著,史料必然难以齐全,因而得出“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这样的结论,也算是情有可原。不过,儿子对于父亲的下落,必然胜过所有外人。事件的关键之处,在于得有至少三个及以上的证据相互支撑,例如皇宫遗址、太子朱文奎或者其子孙的记录,尤其是文中提及的“命家丁好顶军户,充田四十六亩”,这个顶替建文帝皇宫的军户的记录或者绘图,那是最具证明效力的。
实际上,上述的这些我们皆已寻得,并且所获证据远超“至少三个”百倍之多。譬如上一篇《值得收藏:建文帝长孙墓志铭惊现长江河岸》,便展示出了建文帝长孙的墓志铭,其中明确表明建文帝的流亡政权存续了数年之久。有兴趣者可向前翻阅。下图所附的,乃是朱文荣所提及的顶替家丁族谱中所绘制的建文皇宫图。
▲ 柏万城村图实为建文皇宫图,左上角绘有金台山,就标注了建文帝的陵墓
02 建文帝多出一位庶子朱文荣(塎)
正史及野史皆言建文帝仅有太子朱文奎、少子朱文圭,然在湖南永州、四川达州的《朱氏族谱》里,却新增了一位庶子。所谓庶子,即非正室所生者。族谱中有载:“吾族自楚地开脉……荣为建文庶子,捕急,弃职遁隐……炆祖秃发广西寿佛寺。荣祖因于永乐六年,从迁东安县。”建文帝自永州前往广西,携其途经永州东安县时,购置田产,耗费数千两银子,由此可见,建文帝作为慈父,对三子极为器重,安排亦甚为周全。其后,朱棣攻入永州,这些田产房产,皆被没收,遂退至深山野岭的舜皇山下。
作为皇帝,必然拥有众多嫔妃。正史未记载建文帝嫔妃所生子女,皆因朱棣及其继任者蓄意抹杀所致。尤其从“吾族发脉永州”便可推断其出生于永州,这也表明,建文帝自南京来永州时,朱文荣(塎)之母身怀六甲,是随出亡大军抵达永州后所生。再者,1403 年元月,其又被任命为“永州总兵”,彼时还未满周岁,被任命为总兵,究竟合不合规呢?此问题,还望各位读者大神不吝赐教,烦请将您的观点写于评论区。
智君觉得,朱文荣(塎)之所以未改姓,或许是因其生于永州,且为庶子,朱棣并不知晓。而其二哥朱文圭,虽被朱棣擒获,然而建文帝却未去救驾,依建文帝那令人动容的父爱,必定会去救驾。据此,被囚禁的朱文圭,极有可能是朱棣所设“狸猫换太子”的虚假把戏。真正的朱文圭实则随出亡大军来到了永州。至于这个朱文圭的下落,我们日后再作考证。
03 建文永乐六年才逊位当的和尚
《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有关铁匣与剃度的记载,虽非确凿信史,却对后世关于建文帝的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故事迄今仍在历史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中延续。该文将建文帝出家为僧的时间说成是建文四年六月金川门失守之际。而《朱氏族谱》则明确记录为“来出南京六载”,即永乐六年,此时建文帝退位不再为帝,故而开始使用“永乐”年号。究竟谁的记录更为准确呢?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乙丑,金川门失守,建文帝在皇宫中走投无路,正欲自杀时,翰林院编修程济建议逃亡。此时少监王钺跪进朱元璋遗命:“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急忙取出铁匣,其“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建文帝见匣大恸,急命焚烧皇宫,皇后马氏赴火而死。程济打碎铁匣,内有度牒三张(名“应文”“应能”“应贤”)、袈裟、鞋帽、剃刀及白金十锭。匣内朱书指示:“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很显然,朱文塎的出现早于《明史纪事本末》三百余年,其与建文帝乃父子关系,自然更为真实可信。文中称建文帝为“考祖”,这表明该文系建文帝离世后,由朱文塎撰写而成。只是后世重新抄录时,稍有变更而已。
实际上,建文帝于永乐六年前往广西寿佛出家为僧,我们在贵州毕节建文帝锦衣卫指挥使赵惠民的家谱中,已然发现其出发时间为“永乐六年正月初七”。赵惠民家族称“圣旨是首诗”,正是流传颇广的“南来障岭千层回,北望京师万里遥”那一首。它们能够相互印证,自然应当采信建文家族的可靠记载,而非采信建文帝的政敌所述以及民间未经考证的野史。
贵州毕节赵氏宗谱所述建文退位诗在广西南宁横县县志中的记载截图
下篇预告:下篇将补充展现《朱氏族谱》更丰富的家族记忆,用这些记忆提炼出建文帝让人破防的父爱。要知道,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充满了无尽的神秘色彩。而那些隐匿于民间的家谱、碑记以及遗址,就如同历史长河中隐藏的珍宝,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探索。如果您对建文帝下落之谜抱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您渴望深入了解这些深藏在民间的珍贵资料,那么请关注我。我将引领您一同深挖古人那些令人惊叹的狠人狠事,努力还原历史原本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