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第1601.北京游记(二百五十三)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介绍了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中举行的“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基本情况。在这个展览中,展出了不少原来深藏于国家图书馆中,不轻易示人的善本古籍,让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这些心目中的“圣典”,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印制典籍汇聚一堂,如同一次丰盛的文化盛宴。特别让我惊讶的是,八、九百年前的雕版印刷竟然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准,我国在唐宋时期屹立于世界科技之巅的辉煌由此可见一斑。

敦煌遗书展区的灯光刻意调暗,一束追光打在《金刚经》唐咸通九年刻本上,世界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的卷轴徐徐展开,由卷首画﹑经文及施刻人组成。其卷首的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在唐代保留下来的《金刚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这本,一千一百多年前就能以雕版印刷方式制造出如此高质量的印刷品,令人惊叹!

纸张纤维间残留的西域沙粒在显微镜下闪烁,与经卷尾页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墨迹相映——原来这卷震惊世界的国宝,不过是唐代一个名叫“王玠”的孝子为父母祈福而请造的《金刚经》,学者们因此把它称为“王玠本”。
为什么王玠本《金刚经》这么重要呢?因为它是全世界已知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木刻本书籍,大致完好无缺,且刻印精细,故被誉为“雕版印刷第一神品”。

第1602篇.北京游记(二百五十四)那些深藏于国家图书馆中的善本典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宋英宗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全书分为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被视为官修史书的典范。《资治通鉴》成书不久便开板刊刻,但北宋刻本今已不存,此南宋绍兴二年至三年(公元1132-1133)刻本乃《资治通鉴》现存最早的宋刻本,且为存世全者唯一一部,价值极高。书中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印,曾是清宫的乾隆皇帝藏书。

此为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的《山海经十八卷》刻本。《山海经》为中国古代地理、神话传说著作,旧传为禹所作。
此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的南宋初蜀刻本,是现存李白文集的最早刻本。
此为《武备志二百四十卷》的明天启年间刻本。《武备志》是明代重要的综合性兵书,全书广集各朝军事著作,另附图700余幅。书中的《郑和航海图》20幅,反映初明代海图绘制的先进水平。
此为明代《西厢记》刻本。
此为《天工开物三卷》的明代刻本。此本上有“佐伯文库”“江南黎子鹤家藏书之章”等印。佐伯文库是日本江户时代丰后佐伯藩主毛利高标所设。此本因为黎十得自日本,后携归国内。1965年被中国书店收购,同年售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此为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附图二卷》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
此为《农书三十六卷》的明嘉靖九年(1530)刻本。
此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清乾隆五十六年的活字印本。这是《红楼梦》最早的刻本,首次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合并为一。
此为《九章算术十卷》的清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此为《梦溪笔谈二十六卷》的清代刻本。《梦溪笔谈》由沈括写于11世纪,书中记载了不少被正史遗忘的科技史上极有才华的“卑贱者”布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被人熟知,有赖于《梦溪笔谈》的记载。
展览中还展出了不少平常难得一见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等的作品原著刻本。

徜徉在这些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刻本间,心中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共享多彩世界”运营者信息:李毅军,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视觉中国中国图库签约摄影师,教授级高工,注册咨询师,有丰富游历经验的资深自助游驴友,游历了四十多个国家,写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胜景》《旅途撷趣》《仔细打量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摄图记书籍(在当当网、京东商城上均有发售,进入后搜索书名即可找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上百篇游历方面的散文,数十幅摄影作品被报刊杂志、网站和影展采用,现居北京。